□文│王运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传统的出版行业在宏观与微观层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时代与社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学术期刊作为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在面对卷帙浩繁的文字和外界纷繁的诱惑时,必须要做到心“静”身“动”。心“静”,就是要让内心沉静下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编辑工作的枯燥与寂寞。身“动”,则是指编辑工作必须要“动”起来,经常走出去了解熟悉行业,和作者、同行与读者联系联动,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保证学术期刊始终与时代和行业发展同脉搏,进而保证刊物自身的风格特色和高质量的发展。
身为学术期刊编辑,编辑作品就得和作者打交道。编辑和作者,谁也离不开谁,优秀期刊需要优质内容支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作者是编辑的核心资源。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和作者打好交道则显得尤为重要。
朋友圈中要有作者群。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发现适合刊物需要的成熟作者和有发展潜力的新作者,并且要和这些作者建立密切联系,让自己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发现作者的渠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注重平时工作中收到的日常来稿,还可以利用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和会议,走访学科专业团体和高等院校,积极主动与业界人士交往,只要时时处处留心,就可以发现优秀作者线索。这些作者既能够丰富学术期刊编辑们的稿件来源,更可以使学术期刊的观点和内容变得丰富丰满。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编辑除了要在处理稿件时与作者沟通,还要与该作者保持经常性地联系,掌握作者日常研究写作,进而有针对性地约稿,保证作者不变、好稿不断。
让作者群成为顾问团。学术期刊编辑在建立了自己的作者群体之后,不能只着眼约稿,还要“一菜多吃”,善用作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当编辑在审阅和编校稿件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者拿不准的问题时,作者群便可以发挥顾问团的作用,帮助编辑答疑解惑和内容把关。编辑编稿过程中不断向作者群请教,既是修改稿件的过程,也是期刊编辑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当然,顾问团还可以向编辑推荐其所认识的优秀作者,有效扩大和丰富期刊编辑作者群,真正形成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多元合作。进而为提升编辑素质和提高刊物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维护并刷新作者数据库。每个学术期刊编辑还需要建立自己作者群体的数据库,将作者的相关信息收录其中,例如他们的研究方向、专业知识水平、文笔风格,以及曾经发表过的学术文章篇目,等等,并定期对作者信息进行整理和刷新,既要保证作者资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突出作者资源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年轻学者们的成长,各个专业领域内的作者队伍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有些作者会因为创造力减弱等原因而被新生力量所超越,编辑必须要对这种状况有正确的认识,既要做到团结、尊重老作者,又要关心、培养新作者,不断吸纳年轻的作者加入作者群。编辑可以定期在自己的作者群中就近期的热点话题和存在学术争议的地方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形成百家争鸣的情景,使自己的作者队伍永远保持蓬勃的创作活力。
老话说“同行是冤家”,现实中又往往“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头”。但在合作与共赢的时代主旋律下,这些老话已成为历史,同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学术期刊编辑要勇于和同行交流,“冤家聚首路更宽”。
要借鉴同行经验。向同行交流学习是编辑不断学习的有效途径和内驱动力,当前国内很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已经基本实现了专家化、学者化的组织架构,并形成了集编审校于一身的能力,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学术期刊的很多办刊方法和经验非常值得同行借鉴。例如有些学术期刊会每周组织编辑一起学习专业知识、分析优秀作品、点评问题差错,等等,借助这个过程来提高编辑的审稿能力,这种方法就非常值得作为同行的其他学术期刊学习借鉴。另外,不同刊物的编辑之间也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的形式沟通交流,从而把编辑个体的实践智慧转化成整个行业的共同财富,相互间取长补短,促进行业整体提高。
要竞争更要竞合。近些年高校的扩招和评职制度的完善,使得各个行业对学术期刊的发文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很多同类型的学术期刊也随之陷入了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应该说,竞争是普遍存在于所有行业中的正常现象,为了能够在自身所在的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任何单位或者机构都必须时刻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竞争更好地保证了行业的良好发展。但进入新时代的竞争也在呈现出新变化,传统的竞争模式正在被全新的竞合模式所取代,这种战略模式源自于原本的商业竞争者通过合作能够把利益扩大化的思想,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相同学科下各有研究侧重的学术期刊,或者同在一个地区的同类学科期刊都可以展开相关研讨,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互补和双赢的局面,让本地或者本专业的学术期刊可以在差异化竞争中共同实现更好的发展。
同行交流觅商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少不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帮助,学术期刊编辑走出书斋,勇于和同行相互走动,既可以帮助彼此相互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积累人脉,觅得发展商机。和同行之间交流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因为大家都是从事相同工作的人,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谈及过多的常识和宽泛的概念,而是要以行业动态、发展和期刊成长方式方法作为沟通重点。不同的期刊编辑沟通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换的过程,可以快捷有效地寻找到专业领域目前的空白点,进而发现可以挖掘和合作的商机,通过共同把“蛋糕”做大,寻找到学术期刊商业利益最优化的可行之道。
读者是刊物的市场终端,也是刊物的价值所在。学术期刊编辑既要善于培育作者,也要善于培育读者。
了解需求。编读工作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术期刊的读者往往是特定的群体,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为编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也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更加准确地了解读者群体的基本情况,例如读者的类型、层次和社会分布,进而通过及时了解读者的兴趣和需求,确定每期刊物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善于和读者打交道,要经常做读者需求调查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推出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
增加黏性。学术期刊的读者往往对特定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度的研究,甚至可能是为自己的专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人群。这样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学术期刊始终拥有较为稳定的读者,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了学术期刊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和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期刊要想不断发展并形成品牌优势,必须重视读者群体的培养和其黏性的扩张,这是增强期刊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对刊物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期刊编辑要经常性地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与读者保持互动和沟通,了解读者的类型和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解决读者学术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培育市场。对学术期刊而言,读者即市场,杂志的读者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杂志的市场越大、影响力越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期刊要面向市场,期刊编辑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善于通过培养读者培育市场。因此,与读者互动,不仅是编辑的工作内容,也是通过编辑提升期刊销售的重要方式。编辑把学术期刊推荐给更多读者,帮助读者了解期刊内容和价值,可以帮助刊物培育和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结交学术文化团体和参加学术研讨会议的方式,从侧面调查、了解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刊物,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