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国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84)
目前,中国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和反感仍然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普通大众以前并不知道有食品添加剂这个词。尽管中国使用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卤水、明矾、红曲等食品添加剂都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但在2000年以前的汉语词典里并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个词,一些人视食品添加剂为洪水猛兽很大程度源于概念不清和相关知识的缺失。二是食品添加剂替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添加剂不等于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是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水泥添加剂,但不是食品添加剂。在任何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都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迄今为止,中国涉及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人之过,非食品添加剂之过。对在食品中使用非法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三是舆论误导。这是当前造成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误解和恐慌的最主要原因。误导的源头恰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者——
食品企业。有的企业一边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边把“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作为噱头,在食品标签上醒目标示类似“不添加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不含人工香料”“不加香精、不加防腐剂、色素”“不含人工糖精”等字样;还有的企业在各种媒体上做“没有添加剂”“不添加”“不加!不加!就不加”等广告。这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一些消费者误认为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会有安全问题,标有“不添加”“无添加”的食品就是安全的。长此下去,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误解会越来越深,食品安全感会越来越差,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会受到极大伤害,也将严重影响中国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食品安全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要创新食品监管方式,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得安全。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平稳,持续稳中向好。但是,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人们“不放心”!人民群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食品安全感依然不强,三聚氰胺造成的阴影并没有散去,青睐国外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就是一个例子。
在一些疑似食品安全问题中,许多人最放心不下的是食品添加剂,一些人甚至“谈添色变”,青睐标示“无添加”“不添加”的食品。食品安全对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伤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让人民吃得放心”任重道远。
其实,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提供的是“正能量“。“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添加剂的初心是改善食品品质,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促进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没有食品添加剂也不可能有食品安全。
当今世界,食品添加剂已经在各类食品中广泛使用。例如二氧化碳是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的防腐剂;口香糖中添加的木糖醇是甜味剂,有各种口味是因为加了不同的食品香精,最后吐出来的主要是胶姆糖基础剂,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做馒头、面包用的双效泡打粉是复合膨松剂;就是中国父母格外关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未来食品添加剂将与食品产业同步发展。天然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落后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会不断被淘汰,先进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会增加,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中也会对“不添加”“不使用”等做出规范。食品添加剂必将使未来食品更安全、更美味!
—— 摘自《科技导报》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