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光 李汉伟 苏成福*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的明确要求[1-2]。“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要的教育建设工程,在公布名单中,有6所中医药院校入选一流学科[3-4]。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找出自身不足,整合资源优势突出中医药学的特色,推动学科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探索。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遵循“立德铸魂,德术兼备”的育人理念,注重传扬仲景中医药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原地域优势,适应国家中医药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中医药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特色中医药专业人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办学方针和理念。中药学专业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取得一定成效。
依托“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中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理化实验教学平台、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生药实验教学平台、药剂及模拟GMP实验教学平台和中药炮制实验教学平台为载体,结合理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生化与分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中药药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药用植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中药炮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制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和中药制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根据各课程的不同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应用的顺序开展实验教学。
在大一为新生开设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为正式进入不同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药学/中药学实验技能竞赛”活动,夯实了学生的操作基本功。
实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由不同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发布实验开放项目和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自己的课余时间自主选择实验室开放项目。
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开展实验虚拟仿真项目,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前期的专业操作技能反复培训,为学生进入实体实验平台打下良好基础,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在生药学学习中,将VR和AR技术应用于野外采药和中药材的栽培种植及鉴定的实践教学,在中药制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利用中药炮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前期的专业操作技能反复培训,为学生进入实体实验平台打下良好基础,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在中药分析学习中,采用VR和三维交互技术形象展示大型仪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尽快熟悉仪器操作规范,掌握操作要点,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虚实结合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实验虚拟仿真项目作为有效补充,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想学就能学,随时随地皆可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条件。
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开设模拟中药主要生产过程为主线(中药材品质鉴别-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药制剂-质量检查-药理作用)的中药大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该实验课分小组完成,学生查阅资料,拿出实验方案,带教老师审核过后进行开题答辩,然后团队协同分工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进行结题答辩,最后写出整个实验的感悟和体会。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5-6],将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有机整合,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比较批判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中医药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性生成的重要平台[7-8]。通过整合校内实训中心、中药植物园、科研创新平台,校外中药材种植基地、研究院所、药企等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资源,搭建了完善的“实验教学-实训实习教学-开放创新学习”教学实践大平台,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实施贯穿全过程的循序渐进的实习教学安排,即认知实习,在新生进校后组织新生参观校内科研基地;在药用植物学课程结束后安排2周去龙峪湾、万仙山野外实习;在暑假开始之前安排学生到中药饮片企业、安徽亳州药材市场见习等。生产实习,旨在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初步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毕业实习,通过将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等,同时开展礼仪知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开题、过程检查、答辩等环节质量管控,让学生能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角色转变。
多年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中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
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接受到比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教材,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柴胡、连翘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写入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面向学生举办科研讲座;鼓励学生及早和老师联系,进入科研实验室积极参与学校老师的科研课题,了解科研热点,撰写科研论文,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挑战杯”、苗圃工程、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同时,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自己独立设计实验,不怕失败,敢于尝试。通过把科研和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高,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各类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近年来,中药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获得第三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在第二届全国中医院校中药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3项。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第二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中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银奖1项;河南省首届“沃派”高校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49篇,授权专利26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中考研通过率平均为55.95%,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就业率平均为96.12%,就业单位主要有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河南辅仁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施强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医药企业以及解放军第159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学生们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双一流”建设是关系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培养出一流的高等中医药特色人才,是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标高标准、找准真差距,在破解难题上集中发力、持续发力,补强短板,全面提升办学实力,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培养出高素质现代中医药人才,助力学校转型发展,向争创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