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玲玲 邹阿江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时代进化为智媒体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又一次兴起。新闻业快速崛起自然离不开智能技术的革新,机器人新闻的诞生是新闻生产模式从手工业阶段跨越到流水线式的大工业时期,机器人依靠计算机技术在海量信息中精准抓取数据,根据抓取的数据选择报道角度,生成文本,再用自然语言进行润色,实现了新闻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监测的智能化。2015年,腾讯财经率先推出国内首款机器人Dreamwriter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了第一篇财经新闻稿件,拉开了国内新闻自动化的序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①。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网络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工作途径。从以上数据可知,近年来,移动手机用户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与此同时,新时代受众的需求由从点对面转化到点对点,受众接触媒介的方式也变得愈加多元化,小众化的需求在市场中的份额占比日益增大。因此,机器人新闻能根据掌握的信息选择报道的角度,实现对新闻多题材报道,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智媒体时代下,机器人新闻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政策鼓励各行各业进行技术创新。诚然,机器人新闻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更加注重创新,从内容创新到模式创新。现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行业的结合,进而促进行业的创新与发展。目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出现并应用于各大媒体。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以及无人机在各类新闻现场的使用,标志着智能新技术在媒体业的竞争再一次拉开序幕。新技术必然成为解放人力资源和新闻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一度给新闻业界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机器人记者”将代替人类记者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最先使用机器人技术的美联社认为,“机器人记者”——“解放了记者,减少重复性的新闻和数据的处理”。因此,机器人记者并不能代替人类记者,它是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系统高效精准地抓取数据,收集可靠信息,生成文本,简化新闻生产流程,代替人工检索信息,阅读和裁定的过程。机器人记者的应用,是新闻媒体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在2016年巴西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新闻写作机器人张小明,在赛事期间共撰写了457篇关于网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内容囊括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并且发稿速度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笔者认为,机器人记者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记者的转型和升级。
2.2.1 生产主体“机械化”
机器人写作即新闻生产的主体由人类变为机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从采访、筛选、编辑以及对数据抓取,到最后的新闻发布,其中每一步都离不开人类工作者,人是新闻生产的绝对主体。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媒体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许多媒体为了节约新闻生产的人工成本,开始依靠技术降低其成本,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因此“机器人记者”实现了新闻生产的主体由人工到机器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闻生产主体——机器将人类工作者从繁杂的信息收集和撰稿的过程中解放出来,进行更有深度的追踪报道,以此来节省人力成本 。
2.2.2 生产内容精准个性化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而机器人写作依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较少人类工作者主观意识的参与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稿件内容的差错,提高新闻的精准性。机器人写作不仅实现新闻精准化,同时也可以向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机器人新闻利用其算法技术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抓取、对比,根据用户个人信息的差异推送不同的资讯到用户接收信息的移动终端。2018年,据彭博社报道,Twitter率先开始使用“机器人记者”为用户推送个性化新闻,并向用户发送事件通知,以吸引范围更大、更广泛的受众。
2.2.3 生产过程智能高效化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氓的时代”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就像被裹挟的蚂蚁,在群体中狂欢,又在狂欢中失去独立的个体。当下,我们正处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海量化、高速化、发散性的特点,用户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关注到自家媒体所推送的信息,对于大部分媒体平台而言是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新闻生产过程智能高效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首先,生产速度快。“机器人记者”在速度方面突破了人类记者的能力极限。其次,新闻生产中间环节简化。在数据方面,“机器人记者”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做到比人类记者更为高效地收集整合数据信息;在发稿方面,“机器人记者”与互联网之间没有距离,是一体的,稿件的发布只是一个编码或者按键就可以解决的事。最后,24小时滚动式新闻生产。由于机器人新闻的生产主体是机器,其工作时间不受限制,只要编码人员设定好程序,就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机器人新闻内容构建往往缺乏“温度”和“人情味”,缺乏故事性的叙事语言,极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在新闻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论媒介技术如何革新,“故事”作为一种叙事要素不应被“边缘化”。而机器人写作则更多强调的是“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它在应用中的模式化、结构化、单一化显露出了其新闻内容去故事化的隐患。这种隐患不仅会影响机器人新闻内容的质量,也会对未来实现机器人记者广泛应用的美好蓝图产生阻碍。《卫报》的编辑Alberto Nardelli曾在2015年的Polis Journalism Conference上说:“若无人性化的思考,数据自身毫无意义。要尝试讲一个什么样的新闻故事,这是我唯一牢记于心的事情。”②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时代,“讲好故事”是新闻业的一个业务要求,而机器人记者显然目前并不具备这项能力。
“机器人记者”进行内容建构时,由于它所设定程序的机械化、模板化导致其视角固定化。机器人在搜集信息时对“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是固定的,按照设计好的新闻模板进行采写后往往得到的都是单一视角的、几乎不具备可读性的公式化新闻。机器人记者的机械性导致机器人记者对公众所需信息的把握出现偏差,很难关注到公众的需要,写不出当下社会所需的“焦点新闻”。相比之下,职业记者在进行新闻撰写时虽不如机器人记者的稿件信息更多更广,但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独立的思辨能力。而写稿机器人多数擅长的领域是以数据说话的新闻,这种数据新闻写作视角相似,固定且乏味,多用于体育、财经、灾难新闻中。以腾讯Dreamwrite的财经新闻为例,在其新闻中大多内容都是关于股价数据的整理,这与职业记者写出的对股价市场现况与未来走势进行评估的文章截然不同,只是对数据的机械化提取梳理,并不具备可读性。
诚然,机器人写作有着职业记者所无法比拟的高效性,但机器人新闻人工模板+数据填充的生成方式有其自身的缺陷。数据信息的汇集会使机器人写作出现新闻框架固化的情况,目前,我国机器新闻中多会出现重复相似的句式、标题和词语等问题。进行深度新闻的报道是机器人记者现阶段无法做到的,而这无疑会加剧我国新闻同质化现象。如机器人写作的NBA赛事新闻中大部分内容的构成都是比分,这是机器人写作数据库中的一种典型的体育新闻类模板,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我国日后机器人进行报道的体育类新闻或多或少会在这一模板基础之上生成,长此以往会导致新闻生产模板化。职业记者在速度和准确度方面虽不及机器人记者,但是在新闻的可读性和层次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远胜“机器人记者”,人工智能时代仍需要职业记者去完成那些有情感、有深度的具有丰富“个性”的新闻。
模板的限制是机器人写作的一大硬伤,为了增加机器人新闻的可读性和人情味,不久的以后越来越多的写作模板会被设计出来。在今后的模板设计中应注重增加机器人写作的语法积累,进行不同语言表达风格的学习,实现机器人写作从生硬的逻辑推算得出结论到生动的语义模仿,以培养机器人的叙事能力,提高新闻产出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机器人记者也许会进化成为智慧主体,以打破去故事化隐患,使机器人记者有一定新闻感知能力,可以写出有较多情感表达的故事化新闻。
“机器人记者”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未来机器人写作的发展在算法升级方面会进行着重改善。由于机器人写作的内容是从数据库直接进行数据抓取整理而成的新闻,所以,“机器人记者”语言素材的组接均来源于数据库平台,这就要求大数据公司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完善数据资源库以丰富机器人数据库的语言来源;同时,还要加快数据平台建设,进行算法升级,以实现机器人记者从信息发布到深度报道的转变,改变机器人新闻语言刻板衔接的现状,增强新闻内容建构,加强新闻生产流程的优化建设,消除同质化危机。
虽然机器人写作已经成为现实且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在新闻领域(尤其体现在灾害类新闻报道中),但是,因其自身写作所具有的各种局限目前仍无法取代职业记者的地位。对于当今时代的记者而言,在面对人工智能渗透到新闻领域时,应该利用其工具性而非一味地排斥。人与机器的互帮互助会实现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比起将机器人看作自己的职业威胁,不如将机器人看作自己的助手,使新闻生产分工更加明确,以实现新闻优质化。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有助于节约时间和金钱,新闻机器人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将职业记者从一些烦琐的同质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新闻生产的速度和效率,帮助记者跟上不断扩大的全球新闻媒体规模,这对于我国新闻业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远来看,“机器人记者”在媒体的应用将会推动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与革新。但同时,“机器人记者”无法取代职业记者的主体地位,“机器人记者”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机器人写作的去故事化隐患可能会异化人们对新闻标准的理解,使新闻内容成为数字堆砌的无价值产品;在数据库的限制下,写作的死板化、套路化使机器写作视角固定,难以写出焦点新闻;生产的模板化,思维能力的缺乏导致新闻内容同质,缺乏深度。
未来写作机器人将会注重多层次的数据库平台建设,进行语法积累和算法升级,实现机器人写作内容从逻辑推算到语义模仿的转变,在语言素材库的完善下,“机器人记者”有望实现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到深度报道的转变。而人机合作是机器人新闻未来的趋势,人机合作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创新和发展新闻工作新生态,从单向运作到互帮互助,是实现机器人新闻生产和新闻从业人员共生共长的最好方法。
注释:
① 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8-08-20)/[2019-04-10] .
②[头条] 数据新闻时代谈“故事为王”,《卫报》在谈什么?[EB/OL] .(2015-04-10)/[2019-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