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利军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VR)发展越发成熟,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产业元年,VR被广泛应用于游戏、电商、影视等行业领域。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已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受众更注重新闻体验感与互动感,因此,国内外主流媒体将VR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利用其独特优势丰富新闻报道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具真实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受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信息阅读体验,同时也能促进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模拟场景,将多源信息与实体行动进行融合与交互,使用户沉浸在模拟环境中,具有沉浸性与交互性等特征。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VR新闻更具多元化,以重构新闻叙事方式呈现全新的新闻报道,使受众能够全新、立体地感知新闻。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是记者以线性叙事方式对新闻人物、新闻细节或对话形式讲述事件,受众并无太多的新闻参与感,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闻报道中能够重构新闻叙事方式,以交互性与多线索叙事方式呈现新闻内容,使受众在感知新闻时能够进行参与与体验。[1]交互性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将互动性技术与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叙述和图像展示相结合,以受众为中心实现其与新闻的活动,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融入新闻现场;多线索叙事方式是指新闻报道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多种媒介与多个故事线索有机结合,让受众沉浸在新闻场景中,自主地对新闻信息与细节进行感知与思考,使新闻具有高度自由度,受众能够在感知新闻的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获得更高的新闻体验。
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能够直观还原新闻场景,帮助受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真实场景中,产生沉浸式观感体验,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现场进行360°全方位还原,将音频信息与视频信息结合成全景画面,直观还原新闻事件场景,使新闻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受众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到新闻中。360°全景视频与图片是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介的欢迎。例如,2015年,《人民日报》媒体平台就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利用VR设备以360°全景视频直观展示“9.3大阅兵”场景,受众只需要移动鼠标或滑屏以各式方位和角度观看阅兵方队,进而对这盛大阅兵现场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建构受众全知视角,以第一视角的方式让受众对新闻产生主观感受,一定程度上减少受众对新闻记者的依赖程度,充分发挥自我思维对新闻事件进行自主了解与研究,以多角度的方式全面理清新闻事件的细节与脉络,进而对新闻事件产生情感共鸣,以获取自我满足感与全新的新闻体验感。当前,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更具主观性与个性化,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能够满足当前受众的新闻需求。[2]全知视角改变以往特定的叙事角度,让新闻叙述者在无任何固定的视角下对新闻人物、新闻场景、新闻事件进行自由讲述,能够有效降低受众对新闻叙事者的依赖程度,使受众更为自由灵活地以多角度、全景式体验新闻,自主理清新闻的来龙去脉。例如,2017年《法制晚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构受众全知视角,报道九寨沟地震事件,受众可通过全景视频的形式直观参与到新闻现场,以目击者的身份自由选择视角观看九寨沟震后现场。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VR新闻能够带给受众全新的视听体验,但因VR技术较为短板,具有局限性,使得新闻形式较为固定,国内外大多数主流新闻媒介普遍采用360°全景视频与图片的形式报道新闻,因制作技术有限,较难提升,使得新闻形式固定,从而难以更进一步调动受众的感官系统。再加上,VR新闻制作时间长,因而新闻时效性较弱,使得所选题材有限,通常是报道一些时效性较弱的新闻,比如纪录片、深度报道等,像具有时效性的社会新闻和财经新闻,较难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此类新闻报道中。
当前,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媒体培养思维型与复合型人才,提升VR新闻的深度与广度,进而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所谓思维型人才,是指专业人才需掌握相关的媒体技术,同时应该具备创新能力,但当前传统新闻媒体还未广泛运用VR技术,仍采用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即便引进专业的VR技术人才,因无法有效融合传统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造成VR技术人才难以适应。此外,新闻媒体培养专业人才仅仅停留在掌握VR使用技能层面,暂未有更深层次的培养,如培养人才对VR新闻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评判等,一定程度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3]
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的制作生产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时间,并且具有一定的盈利风险。比如,国内财新网拍摄的第一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费用高达上百万,除成本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生产时间,因这方面因素受阻,传统媒体机构在新闻生产规模上具有限制性,只能不定期地根据新闻题材制作VR新闻,而受众观看VR新闻需要购买相关的VR设备,不少受众因VR设备开支大而鲜少接触VR新闻作品。受众数量无法预测,传媒机构在制作VR新闻时需承担一定的盈利风险,无法平衡投入与产出,暂时较难寻找到良好的盈利模式,导致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并未广泛运用到新闻报道中。
由上述可知,当前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存在技术短板,使得新闻形式较为固定,因此需要提升技术。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直播技术相结合,以带给受众不同的新鲜的感官体验,也可将VR技术与AR或航拍技术有机结合,呈现出更为新颖的视角,比如将VR技术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受众便可通过全知视角观看航拍场景。[4]其次,还可引进先进技术,建立VR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服务于VR公司与用户,促进VR技术更为普及,推动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还可丰富VR新闻内容,虽然当前技术受到限制,但可转变思维方向,通过优化新闻内容提升VR新闻的吸引力,以增强受众的新闻体验感。
针对当前VR新闻专业人才缺乏这一现象,国内传媒机构应该培养专业队伍,以提升VR新闻的质量。首先,应该培养具有虚拟现实技术与采编能力的人才队伍,除具有新闻制作能力以外,还能熟练地掌握VR技术与H5制作技术,通过VR技术更准确地把握新闻叙事方式,从而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其次,传媒机构还可与科技制作公司合作,引进专业的VR技术人才,以专门制作VR作品。最后,传媒机构还可与高校合作,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展VR技术课程,建立了相关的实验室,比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传媒机构与高校合作,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为VR新闻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因虚拟现实技术还未广泛普及到新闻行业中,导致VR技术与新闻生产环节暂未有机融合,使得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具有盈利风险,进而导致VR新闻处于间歇性推送状态。因此,传媒机构可通过创新并建立传播机制来降低技术成本,比如,为减少VR技术盲目过度使用状况,传媒机构可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新闻题材选择VR技术辅助制作,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成本。[5]此外,还可为VR新闻提供推送渠道,建立相关新闻平台,供受众自主选择新闻观看方式,在满足受众新闻观看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扩大VR新闻的规模。
综上,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重构新闻叙事方法,以360°全方位直观展示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同时,受众能自主选择视角对新闻细节与结构进行分析与思考,充分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但因当前VR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导致新闻形式较为固化,加之成本较高、缺乏专业人才等,无法全面运用到新闻事业中。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提升生产技术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降低技术成本,使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得到广泛运用,推动新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