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杨玉清 田小勃 贾 宁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肾病科,河北 唐山 063000)
慢性肾衰病即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1],是由“水肿”“溺毒”“虚劳”等多种疾病日久不愈逐渐发展导致的一种以脾肾衰败,湿热、浊毒、瘀血壅滞为特点的本虚标实的危重疾病。段光堂教授为国家“十二五”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专家,河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肾病临床与研究四十年,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有深入研究和独到的治疗方法。现将其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做简单介绍。
1.1 心理引导 段光堂教授认为慢性肾衰大多数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缠绵而情志抑郁、心情不舒,此时在药物干预的同时辅以心理疏导十分重要。抑郁、恐惧、焦虑、急躁、悲观是慢性肾衰患者常见的情绪问题,而长期的情绪异常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痉挛,进而导致肾脏的缺血缺氧,加重肾脏的炎症反应,导致病情的加重。在诊疗过程中,段光堂教授认为医者的亲切、耐心与关心,对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有良性作用,对延缓疾病的进展有重要的意义,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志改变,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段光堂教授经常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的有效及安全性,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引导患者讲述病情,说出内心的感受,鼓励其释放出心里的压力,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解答,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使其正确面对疾病,克服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逐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 基础治疗
1.2.1 饮食疗法 慢性肾衰的饮食疗法是预防和阻止肾脏病的进展,延缓从肾功能损害早期发展成尿毒症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限制蛋白质摄入对于减轻肾脏负担,减少毒素的产生,缓解病情有重要作用。慢性肾衰病人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0.5~0.7 g/kg,其中50%~70%是优质蛋白,以动物蛋白为主。推荐鸡蛋白(蛋清)、牛奶、瘦肉、鱼等食物。如果蛋白质摄入小于0.5 g/kg/日,加用a-酮酸,以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有水肿、尿少者,应限制盐和水分的摄入;无水肿者,应适当的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泄。控制动物脂肪摄入量,食用油以植物油为宜。无尿病人要限制钾的摄入,禁食果汁、香蕉、西瓜、桔子、荠菜、紫菜、海带等含钾量高的食物。高尿酸者避免吃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高嘌呤食物。
1.2.2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达标;纠正贫血;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调脂;控制感染;治疗并发症等。
段光堂教授认为在慢性肾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因多样,病机错杂。但总体来说都属本虚标实,其中正虚为本,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为湿浊、浊毒、瘀血为患。慢性肾衰病的发生是各种肾脏疾病日久不愈导致肾脏虚损所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影响,肾虚日久损及脾,致脾肾两虚。同时患者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或久病均可伤脾,脾虚日久后天不能养先天,导致肾脏虚损也是慢性肾衰病发生发展的依据。若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液代谢失调,分清泌浊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浊毒内蕴三焦;湿浊内停,日久化热,湿热弥漫三焦,三焦气机不畅,痹阻肾络,以致瘀血内生。肾病日久,正气虚衰,气虚血瘀,进一步加重瘀血。故湿、毒、瘀既来源于正虚,又阻碍气血的生成而加重正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始终存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中。
慢性肾衰病情复杂,表现多样。段光堂教授常常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3.1 谨守病机 辨证论治 本病早期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培本为主,兼祛邪;中期祛邪兼扶正;后期祛邪为主,少佐培本。治本虚以补肾为主,配用健脾、养肝等法,具体有补益脾肾,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加黄芪,并常以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等平补温润之品替代肉桂、附子,取“少火生气”并防辛热温燥,伤阴助邪生毒;滋补肝肾,采用六味地黄汤为主方;气阴两虚采用参芪地黄汤为主方;肾气不固采用五子衍宗丸为主方。祛邪的措施有化湿泄浊、和胃降逆、通腑泄浊、活血化瘀等法。常用方有二陈汤、黄连温胆汤、连朴饮等方加减。血瘀证,治疗采用当归、丹参、泽兰、三七、水蛭等药。下焦湿热多用大黄、六月雪、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等药。大便正常或偏干,或数日一次,可加生大黄清热泄浊通腑。临床使用大黄时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以及大便干溏等情况选择大黄品种及剂量。早期大便通畅,用熟大黄6~10 g;中期大便秘结,用生大黄10~25 g,大便通畅后改予熟大黄,用量以调整为每天大便1~2次为宜。
3.2 重视顾护胃气 若兼见胃逆格阻,恶心呕吐明显者,先用自拟黄连苏叶汤(黄连、苏叶、陈皮、半夏、砂仁、竹茹、生姜等)水煎100~200 mL,呷服,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止呕。
3.3 中药敷脐 神阙穴位于脐之中央,内连五脏六腑,外通诸经百脉,用药物敷脐均能通过脐部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便秘是慢性肾衰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促使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慢性肾衰患者多脾肾气虚,脾失健运,肾气亏虚,气化不利,开阖升降失司,气机逆乱,不能宣达,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停滞,故常见大便秘结。段师自拟通腑泄浊敷脐方,药用芒硝、大黄泄热通便,涤荡肠胃;厚朴、枳实消痞除满,行气散结;牵牛子、皂荚、商陆泻下通便散结。诸药合用,共奏通腑泻下、荡涤积滞之功。临床观察表明中药敷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便秘,可促进人体内毒素的排泄,降低血肌酐,改善肾功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小[2]。其他还有用于水肿实证、虚证的逐水消肿方及温阳消肿方,胃逆格阻证的和胃降浊方,尿毒症小便不通之关证的行水通关方,慢性肾衰竭虚损证的温肾养血降浊方。研制的温通贴温肾填精,健脾泄浊,用于慢性肾衰营养不良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干体质量、BMI、Hgb,降低SGA评分,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及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中药敷脐减少了肾脏对药物的吸收,减轻了对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的损害。
3.4 中药灌肠 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时,体内代谢废物通过肾脏排泄量明显减少,因此利用结肠黏膜作为半透膜的特性,使用中药灌肠治疗,达到清除体内毒素的目的。段光堂教授自拟清热解毒、温阳健脾补肾兼通腑泄浊灌肠1~3号方,分别用于中医辨证属湿热壅盛、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壅盛者。灌肠液主要药物有生大黄、芒硝、六月雪、蒲公英、煅牡蛎等药物,要求患者将药液在体内保留0.5~1 h,每日以大便2~3次为宜。
3.5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具有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清热泻火、祛邪扶正、通便利尿等功能。把耳穴疗法引入治疗肾功能衰竭,加强了中医其他疗法的作用。段光堂教授常取耳穴肾、交感、肾上腺、皮质下。恶心呕吐、纳差加脾、胃;便秘加肺、大肠、直肠下段、便秘点;尿少加三焦、内分泌、艇中、艇角;失眠加心、神门、枕;血压高加耳背沟、角窝中、耳尖。大部分患者采用耳穴贴压法:将王不留行籽粘在0.6 cm×0.6 cm胶布中央,每次贴一侧耳穴,隔天换一次,2耳交替。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每天按压3~5次。少部分患者采用耳穴针刺法,每次针一侧耳穴,2耳交替,疗程和取穴同耳穴贴压法。
3.6 变证丛生,随证加减 治不寐:肾病病程冗长,患者多情绪低落,忧思郁怒,易夜间少寐多梦,日间困乏不醒。可予交泰丸清心火、温肾阳,交通心肾。血虚心失所养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治不安腿:不安腿是慢性肾衰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阴虚津亏型,治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法,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减。阳虚寒盛型,治以温阳通经,柔筋缓急为法,方用干姜附子汤加减。湿盛络阻型,治以祛湿通络,舒筋缓急为法,常用木瓜、薏米、川牛膝、独活、寄生、地龙等;肝郁不舒者加柴胡、枳壳、白芍、玫瑰花等;伴见烧心、泛酸、嗳气等胃肠道症状,予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如烧心、泛酸症状明显者,酌加海螵蛸、煅瓦楞收敛制酸;伴见腰痛,肾虚精亏者加狗脊、川断、杜仲、牛膝等补肝肾、强腰膝;湿邪痹阻者加独活、寄生、薏米等祛湿通络;大量蛋白尿者,加芡实、金樱子;皮肤瘙痒者,加白藓皮、凌霄花、地肤子;感受外邪者,加荆芥、防风、金银花等;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壳等。
史某,女,62岁。2016年6月18日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乏力,时查血肌酐145 μmol/L,口服百令胶囊及尿毒清颗粒治疗,后监测血肌酐逐渐升高。1周前患者因乏力加重入院。既往慢性肾炎综合征病史12年余。入院查肾功能:尿素氮13.8 mmol/L,血肌酐283 μmol/L,尿蛋白定量1.8 g/d,B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刻下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差,寐欠安,小便正常,大便干结,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沉弦。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II期,慢性肾炎综合征。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病,辨证属脾肾气(阳)虚、湿浊瘀血阻滞证。治法:补益脾肾、利湿泄浊、化瘀通络。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巴戟天15 g,仙灵脾15 g,肉苁蓉15 g,黄连6 g,苏叶10 g,砂仁6 g,生大黄10 g(后下),六月雪15 g,当归15 g,土鳖虫10 g,三七粉5 g(冲服),炙甘草10 g。其他治疗:通便泄浊中药敷脐,严格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予心理疏导,嘱其勿紧张、焦虑,以乐观的心情接受治疗。7剂,水煎400 mL,每日1剂,分2次服。后予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血肌酐降至210 μmol/L,现已坚持中药治疗2年余,血肌酐稳定在 160~200 μmol/L。
段光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病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浊、浊毒、瘀血等浊邪阻滞[4]。脾肾为五脏之本,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强调治疗慢性肾衰病首重脾肾,而通腑泄浊,化瘀通络等祛邪法贯穿治疗的始终。经反复临床实践验证,已使众多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