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李津 通讯员/晏宁波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和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用“教科书”般的实践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划出优美的“等号”,呈现出丰富立体的湖州样本。
湖州很古典。南浔古镇的江南巨富宅院、莫干山中清凉的夏日、安吉青翠欲滴的大竹海,还有长兴秋日绚烂的十里银杏,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湖州正年轻。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成为国内地理信息产业的一个新高地。太湖龙之梦、百成锂离子电池、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百亿级的重大项目都正处于建设之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湖州如火如荼创建。
走在南太湖边,土地富饶,湖山入梦。而党建,是湖州的一把钥匙,打开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大门。
1月14日,“改革先锋进校园”浙江省专场活动报告会在湖州师范学院举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与现场1000余名师生畅谈湖州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鲍新民同志作为当时的村支部书记,牢记嘱托,带领村干部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十几年来余村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典型代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经过1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山更绿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民更富了,人更美了,余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报告会上,鲍新民动情地说。
发生在余村的故事,只是湖州党旗领航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黄杜村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村支书盛阿伟等20名党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该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鲁家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开创了“家庭农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加到175万元,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近2亿元。从一个脏乱差的经济薄弱村,蝶变为一个开门就是花园的风景区村,鲁家村仅仅用了五六年时间。
……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湖州的好风景形成好生态,从余村、从黄杜村、从鲁家村......很多经验做法走向全国,成为指导各地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
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暨湖州市乡村振兴发展评价报告发布会上,湖州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全国首个评估样本。报告显示,湖州市乡村振兴发展程度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接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湖州为什么能?
答案藏在党建里。近年来,湖州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基层党组织“提三力争三强”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红色堡垒、人才领航、兴业强村、善治乡村“四大行动”,推动“浙江二十条”在湖州落细落实,着力打造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产生了很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湖州样本——
持续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从2015年开始,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晋位”专项行动,一年一回合,三年一周期,累计培育市级整乡推进示范乡镇(街道)15个,先锋示范村党组织166个,“党建强、发展强”两新组织党组织163个。
深化“领头雁”工程,着力培养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连续5年评选“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带头人”74名,涌现了安吉鲁家村朱仁斌、德清五四村孙国文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实施“三年强村计划”,在全市推广资产租赁法、乡贤反哺法等“强村十法”,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5%。
创新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机制,以党建贯穿治理、保障治理、引领治理,探索推行安吉“余村经验”、“群众说事室”、南浔区和孚镇“六老六大员”、德清县“名誉村主任”等有效做法,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
“湖州市要紧紧围绕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这一目标,突出党建引领,真正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新动能,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湖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近日,浙江省公布第二批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地区名单和2017年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综合评价排名。湖州捷报频传,吴兴区、德清县和安吉县3地成功入选。
这与当前湖州市发展实力和增速潜力密不可分。
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动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在党建助跑下,过去一年,湖州硕果累累。全市2018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全年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和20.9%,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第十六届省运会、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等一批重要会议。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党徽,在基层熠熠生辉;党旗,在农村高高飘扬。发展,如一幅画卷,在南太湖之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