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山水画之“意境”

2019-01-29 01:29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山川物象

一、意境

石涛曾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意境的源泉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直接的反映。代山川而立言,将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生命情愫相互融合,形成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便形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意境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地,创作主体在抒情作品中表现出那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宗炳在《画山水序》就提出了要以“澄怀”的超越精神游心于山水的方式悠然于山水之间,达到“畅神”的目的。再有谢赫《画品》中提出了”六法”的第一条“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画家作品的首要标准,是指描绘的物象的外在神态达到灵动,内在韵律能够凸显出生命的洋溢之态。这就是从意境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艺术创作,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情景交融,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融合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有我之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意境实现的根本要素。因此,艺术境界的呈现并不是对客观大自然的直接描绘,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方能把握山水的整体意境。

二、情与景

意境是“情”与“景”相互融合而产生的艺术精华,“意境”在艺术思想的范畴中,除了“意”与“境”之外,还蕴涵着“情”与“景”元素。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巧者则有景生情,情生景。”在山水画作品的创作中,若想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画家必须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客观物象当中,形成一种客观化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感受景外之意,充分表达山水画的审美意识,方能呈现出“画水则意溢于海、写山则情满于山”的充满真挚情感的山水画意境。从历代画论中可以看出,我国山水画都是极力推崇意境中的情与境,”情“所指的是以意为胜,即通过抒发主观之意,做到“心随笔运”;“境”所指的是以景为胜,即通过“写景”,传达出万物之气象,从而能够“气质皆盛”。

意境是我国山水画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也是山水画创作中所追求美学的美学思想。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人生阅历的的境界是情感的境界;自然山水物象的境界是物象的境界;内心情感意识的境界为意境”。

三、宋代山水画的意境

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画中的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代表,是画家们抒写胸臆的重要手段。北宋郭熙提出著名山水观察方法论“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使得中国山水画家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进入到无限的意境之中。自然山川是有形的具体物象,而“远”则是超越了山水的有限形式,使观察距离可以向更远之处延伸进入无限的空间,最终表达出了“景外之景”和“象外之象”的内容,山水画意境和空间意识有着紧密联系,空间有虚、实、深、远,所以“远”便成了我国山水画的意境之所在。

(一)宋代山水画“意境”之营造

我国山水画的构图视角和西方风景画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绘画构图主要是以严格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运用“焦点透视”进行创作。而中国山水画却是以“散点透视”法观察大自然山川,实现可居、可游、可望、可行的视觉美和感受美。郭熙的论著《林泉高致》曰:“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观”的观察方法,就是“散点透视”法的具体体现,提倡边走、边看、边思考的山水的创作理念进行“意境”创造。艺术家们常自然界的事物作为绘画的题材进行表现,从中探索和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事物进行不同视角观察和概括、提炼,然后加工、取舍,运用笔墨语言将美的感受完美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在我国绘画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从绘画理论还是绘画实践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法,是宋代山水画构图意识上营造“意境”的基本方法。北宋的山水喜采用全景式章法构图,运用平远、深远、高远,三远相结合的布局章法,形成气势磅礴、高大雄伟的画面感。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人《寒林雪景图》、郭熙《早春图》,都是全景式山水的经典代表作品,主要体现在“三远”上,主山占据画面的大半部分,中轴隐藏在主山之中,主山围绕自身螺旋式盘旋上升。前景的树木描绘精致,山石层叠,层层递进;中景树木姿态各异;远处山林耸立,淡墨晕染出淡雅之感,整个画面生气盎然、浑然天成,营造出意象性的山水空间意境。南宋时期,由于国家衰弱偏安于南方,画家的审美取向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山水画的构图由全景式逐渐的转变为局部的精彩山水小景。山水画面更加注重一种生活化、自然化的边角山水景色,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马远、夏圭,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从马远《雪滩双鹭》作品可以看出,两只白鹭立于芦苇之中,在雪雾弥漫江村,画中体现出溪口的寒凝之境,苍崖、梅树、流水用笔苍劲有力,景色荒凉,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境界,独特画面章法能够促进意境的升华。

(二)两宋山水意境之“远”

龚定庵说过,“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而是中国文人心中意境的远近。我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远’意在运用空间距离与笔墨语言在层次渲染的递进中营造意象性山水意境。宋代山水画以“远”为意境的核心,从“远观”的角度对山水进行观察和取景的,画家认为只有看的远,才能看到自然的气象,才能感受到山川的势,才能在自然山水的整体态势中创造山水之虚无的“意境”。北宋范宽作画的《溪山行旅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表现出森然逼人、山川凝重的阳刚之美;峰峦浑厚、气势磅礴,远望不离坐外的视觉画面效果,真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无限敬仰。其庄重的构图形式和丰富的笔墨语言,营造出虚实相应、意味无穷的山水画意境。范宽把山川的庄严伟大用真心感受转化为充满质感、雄风的画面。

北宋山水画强调画家对自然物象的体会和概括,在主观审美感受和客观景象二者融合的基础上讲求“雄浑”风格,同时通过虚实的笔墨关系营造幽寂的意境和格调。然而,南宋的山水画主题对于“远”的意境营造方式有了新的面貌体现。从南宋马远《踏歌图》作品中可发现有着明显差异,其中构图上空间布局松动,远景与近景区域扩大,整体上显得空灵而充满意境感。画中左边一角巨石而居,近景有着田间溪桥,疏柳翠竹相互掩映,老农们载歌舞于垅田间,中景部分留白烟氲云漫,仿佛山谷弥漫烟氲细雨,营造出欢快的垅上踏歌行的诗意。远处山峰用大斧劈皴,山峰林立,气韵盎然。画面中的远近关系的处理有烟雾穿插,景象和雾气形成对比的虚实关系,使画面呈现出抒情意境。南宋“远”的建构营造出相对开放式的“意境”,山川景象并非精确描绘,而是根据画中空间相需求,注入更丰富的创作主体个人审美感受、情感。

两宋山水画意境的构造从开始的对自然真实性的描绘逐渐走向主观意识的引入,随后所绘物象诗意的表达就达到“情”与“景”的高度融合。可见,宋代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是超越客观的自然山川的景象从而实现意象之外“远”情感之境。

四、结语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更是艺术家思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客观物象的融合和渗透。笪重光《画筌》中指出就把“虚实相生”的美学理论应与绘画中作品的意境联系紧密,他认为“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传统山水画重意境、重写意、重自然,艺术家在创作中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的融合达到情景交融,实现物我一体的境界。特别是充满文人气息的宋代山水画,创作主体关注物与我的统一,讲求艺术境界的表达,他们在创作时候往往更加注重山水画意境的氛围营造。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是人类的最高的精神活动,是人类在最自由、最奔放的时候内心深处的自我表达。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山川物象
山川锦绣,赞以长联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山川雨意
动豆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