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如
2018年,除了出轨、公开恋情和宣布结婚的明星,能让微博热搜出现“爆”的也许只有张小龙了。
12月21日,微信在APP STORE 上线7.0版本,引发iOS用户大规模更新版本,争先尝新:“时刻视频”可发布阅后即焚的15秒视频,有效期24小时;公众号文章底部的“赞”变成了“好看”,“看一看”页面里可查看微信好友认为哪些文章“好看”;新增了私聊“强提醒”,让不少情侣、老板和下属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2018年圣诞节前的这个周五,注定属于微信和他的创造者张小龙,以及那些从周五下午得知微信改版内幕消息就开始躁动不安的科技媒体。
微信上线8年以来一共有7次大改版,前6次的改版分别是:
2011年1月21日,1.0版,微信上线,功能与短信相差无几;2011年5月10日,2.0版, 在原本只能发送文字图片的短信模式上增加了语音功能;2011年10月1日,3.0版,增加了“摇一摇”、“漂流瓶”功能;2012年4月19日,4.0版,推出朋友圈,4.2版本里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2013年8月5日,5.0版,推出微信游戏、银行卡绑定,以及在5.2版本发布新年红包;2014年9月30日,6.0版,上线小视频、丰富微信钱包内容。
马化腾提出腾讯式的创新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从微信iOS版本8年的73次迭代也能看出张小龙对这一理念的贯彻。实际上,微信从1.0到7.0,小迭代常有,大的版本更新只有7次,每一次都会对互联网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年12月12日的腾讯员工大会上,张小龙强调了微信的工具定位,“微信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平台,只有工具才是对用户是最友善的,才是真正对用户来说是有意义的。”
这不是张小龙第一次表达对于微信定位的阐释。高效、专业、尊重用户,这是张小龙对微信的要求,也是微信迭代主要的方向和原则。从前6个版本迭代来看,微信的进化始终按照张小龙“打造一个好工具”的方向在前进。从工具性来说,微信确实提高了用户在社交、获取信息、交易和获取线下服务等领域的效率。
唯一的质疑来源于小程序。2016年1月11日,张小龙首次面向用户预告了小程序的想法后,有关微信是否要把自己打造成移动时代的操作系统的质疑与讨论延续至今。对于腾讯之外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不做小程序的微信已然是一个难以撼动的对手,如果微信成为移动端的操作系统,原本百家争鸣的互联网行业就要承担被抹杀创新和多样性的可能性。
对于这类质疑,张小龙在腾讯员工大会上做了正面回应,他说“小程序是体现创造力的,而不是用来洗用户,复制一些套路,再赚一笔的渠道费。” 而关于垄断,张小龙的回答是:“许多产品会把总办放入白名单,微信不会干这样的事情。”此前,张小龙曾认为白名单是一个系统的瑕疵,好的系统应当避免特权的白名单,在有规则的情况下满足用户的普遍需求。
即便是腾讯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过往8年里,微信在产品和商业化上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已超过10亿月活的微信,用户评价始终保持较高水准,绝大多数社交产品在年复一年的迭代和商业化下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微信从未举办过产品发布会,在2018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每一次一个新版本出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微信的发布会。”
让我们看看12月21日这次“发布会”的内容和背后的企图。
在新发布的7.0版本里,微信的启动页是一朵花,配文“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作为补充说明,张小龙随后在朋友圈里发了王阳明有关心学的句子。
当管理者走到“大佬”的地位,长时间的思考都会让他们变成半个哲学家,张小龙也不外如是。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微信正历经七年之痒,公众号流量已从红海杀为血海,朋友圈面临用户逃离,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在争夺流量与用户时长。
新版本中,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的“赞”改成了“好看”,用户点击“好看”,这篇文章就会被推荐到微信的信息流产品“看一看”当中。原先的“看一看”主要由热门话题、朋友圈热点、24小时新闻、本地资讯构成,如今则被分为“精选”和“好看”两个版块,前者仍是平台推荐,后者则是好友推荐。
实际上,“看一看”推出于去年5月17日,但一直未见声响。由于用户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列表严重超载,近几年公众号整体打开率和阅读量都大幅度下降,此时,更懂人性以及变现效率更高的头条系产品就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看一看”尽管也走信息流路线,但一年多以来也没有明显提升微信公众号的阅读效率。
这也被视为“产品之神”张小龙的第一次失败。改版后,在“好看”引导过来的“看一看”页面,用户可以和好友就同一篇文章进行讨论,改变了原先公众号里封闭的评论体系,形成围绕一篇文章的好友公共讨论区,等于再造了一个新的基于文章互动的“朋友圈”。
短视频则是马化腾对战张一鸣的失败。2018年一整年,从抖音强势崛起到腾讯复活微视进行阻击,腾讯此前已经推出了13款短视频,却仍旧没有在短视频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
今年年初,马化腾曾把短视频单独提出来,作为新型社交领域重点关注。此次改版的另一个重大变革就来自视频:用户可以发布15秒的“时刻视频”,增加表情、文字、音乐、添加地理位置。發布之后,好友可以在24小时内观看、点赞、评论互动,而发布者则可以通过“好友足迹”看到来访记录。
该功能与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故事”(Stories)十分类似。“故事”最早由Snapchat在2013年末推出,用户可分享照片和视频,内容保留24小时,支持实时脸部特效、地理位置、滤镜、3D贴纸等。这种分享实时生活的形式更方便、更个性,受到年轻人的广泛欢迎,Snapchat和Instagram上线“故事”后,日活数据得到了明显增长,使用时长也有增加。
此前,微博和抖音分别在2017年和今年引入了这一功能,但用户反响一般。原因在于,“故事”的内核是人,只有对一个人感兴趣,人们才会去看他的“故事”。而微博和抖音是内容大于关系,大部分用户看到的是热点推荐和明星红人,抖音内容自身的吸引力超过了单一某位红人。
微信则不同,这是一个强熟人社交领域,用户会真的关心好友,进而去看他的“故事”。另一方面,比起朋友圈,“故事”的表达更“走心”,那些已经厌弃朋友圈的人可能会在“故事”里找到新的乐趣。
这是腾讯的第14款视频产品,同样寄托着马化腾对短视频战役中抓住年轻用户的期盼。
相比“好看”和“时刻视频”对微信布局的重要性,7.0版本的其他的功能调整目前看不出太大的影响,按照张小龙对于产品的追求,这些细节调整仍旧围绕优化用户体验展开。
2018年是微信的第7年,无论是来自头条、快手的外部压力还是微信本身的生命周期,都迫使这个影响超过10亿用户的产品必须进行自我进化。
比微信大7岁的Facebook早已意识到了中年危机,在朝着“年轻化”“视频化”的方向自我迭代的同时,重金收购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以避免被用户抛弃的命运。承担着腾讯万亿估值和张小龙产品梦想的微信不能错失改变的机会,但张小龙有自己的思考与坚持。
在微信内容生态上,他仍旧不愿意在微信产品上采取算法主导的内容分发方式,目前在微信的官方招聘中,也始终没有见到大规模的算法工程师招聘。“好看”所代表的内容分发方式,实际上也是基于用户社交关系的分发。
张小龙不止一次表达过对于平台中心化的反感。在他看来,最好的工具须要遵守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这一点他也全部贯彻在了微信的产品理念中。不管是公众号还是他力推的小程序都坚持不做订阅排名,不做流量推荐,也不开任何白名单。以算法为核心的信息流产品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他的理由是“任何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把流量翻云覆雨化的运作与互联网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
在短视频方面,张小龙也没有选择当下最热门的以算法推荐为主的短视频社区构架,而是国外社交平台已经尝试过、但国内平台还未成功的Stories。值得注意的是,与市面上主流短视频产品相比,微信的时刻视频没有美颜滤镜。
10天前,张小龙曾发表关于“套路用户”的言论,认为在视频上做滤镜美化是在套路用户。
此次,他又不顾今日头条和腾讯仍处在对峙的敏感时期,公开表达了对抖音的不满。
很难说张小龙的目的是利用自己的声望攻讦打压竞争对手,毕竟他也对自己人开炮。12月12日的腾讯员工大会上,他抨击了QQ空间赖以起家的偷菜,称之为“人工套路”,并表示微信自己也在套路,只是相对克制一些。
迄今为止的四次公开演讲中,张小龙两次提到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 · 贝索斯在一次演讲中的话,“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不管是美颜滤镜,还是故意感動用户,套路与欺骗在张小龙看来都是聪明而不善良的选择。这位“产品之神”认为用户更希望被诚实对待,而微信最根源的价值是希望让行业内创造价值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