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雨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学科素养?音乐元素的学习有没有规律?如何建构多声部聆听与歌唱的能力?……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一线的音乐教师。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顺序性”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的困惑。顺序性音乐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的教学,逐渐为学生建构起真正的音乐能力。
《柯达伊教学法Ⅰ——综合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出:“音乐学习的教学顺序安排,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有序性。”①也就是说,音乐学习是否具有顺序性,关系到儿童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发展。笔者从2010年开始接触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音乐教学一定要在研究学生自身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地建构与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素养。现将小学阶段的节奏、音准、多声部等方面的顺序性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良好的节拍感和节奏感是演唱和演奏的基石。节奏教学具有顺序性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节奏并去运用节奏。
绝大多数音乐都有一种潜藏于内、次序循环、不断重复的单位律动,即为“拍”。②对 “拍”的体验和认知关系到节奏元素的学习,因为节奏是在单位拍的循环往复律动中所形成的长短和休止。③“拍”的学习也要关注其顺序性,比如借助歌谣进行“拍”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边读歌谣边打拍(拍手、拍腿、拍肩……),然后通过师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打拍的速度是一样的,最后给学生定义,教师打的是“拍”。请学生跟教师一起打拍,边读歌谣边打拍,边唱歌曲边打拍,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打拍。行走是对“拍”最好的体验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按拍行走,探索空间、互相交流。同时,还可以走四拍停四拍,训练学生内心的“拍”感,或者跟伙伴交流进行对拍等。当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拍”的律动时,可以引导他们数一数打了几拍,比如出示心形卡片代表“拍”,对“拍”的图形进行认知。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节奏的学习,把节奏装进“拍”里,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节奏的时值。
对小学生进行节奏的教学一定要一个节奏型一个节奏型的引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是应该最早介入的两种音符。对“拍”有了充分的体验后,可以进行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学习。学习顺序:(1)学生打拍,教师读歌谣打节奏,引导学生聆听、观察教师打的是什么“拍”?当学生感受到教师打的是字或词时,给出“节奏”的定义;(2)进行“拍”和节奏的单一和组合练习;(3)引导学生发现一拍里有一个声音和一拍里有两个声音;(4)听出一拍里有几个声音,看出一拍里有几个声音;(5)节奏符号“ 、”的认知 ;(6)节奏名的认知“ ”(ta)、“”(ti-ti)。而后要进行四拍节奏组合练习,通过走、拍、读、歌谣、乐器、编创等各种音乐活动来继续巩固对两种节奏的认知。节奏组合也要有序地一组一组进行,每周练习一组新的,让学生逐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这两种节奏,理解节奏是可以自由组合的,为学生的创作奠定基础。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掌握后要进入四分休止符的学习,然后进行三种节奏型的组合训练。这三种节奏型是节奏学习的基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才能够进行下一个节奏元素的学习。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有几种测评方法:(1)看节奏谱,手打拍口读节奏名、听教师打拍并拍节奏;(2)听他人拍节奏,能够反映出节奏名并读出来;(3)能够即兴编创四拍节奏;(4)能够用节奏说一句话或简单的歌谣,并知道自己用的是哪些节奏型;(5)能够进行书写、听记、编创;(6)理解四分音符“ ”是一拍里有一个声音,八分音符“”是一拍里有两个时值平均的声音,四分休止符“ ”是一拍里没有声音。如果能够达到以上六个方面,说明学生真正地掌握了三种节奏型。
谱例1 《小老鼠上灯台》
学生手打拍子读歌谣,在“叽里咕噜”处可以做一些游戏活动,如内心听觉、动作、声势等,以加深和巩固对这个节奏型的印象。然后出示节奏型,感受一拍中均匀的四个音,同时还可以运用这一歌谣进行“前十六”“后十六”节奏的学习。如“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节奏,可以采用拆分、组合的方式学习这两种节奏型。
谱例2
每一种节奏型的学习都要伴有大量的训练,而且一定要结合“拍”的练习,让学生理解“拍”和节奏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乐感、节奏感。
在小学阶段,切分节奏和四分附点节奏是最难掌握的,要晚一点介入。这两种节奏的学习一定要先体验,可以是歌谣的形式,也可以从歌曲中提炼出来,通过拍、读、动作、乐器等理解节奏型占几个拍点及节奏和“拍”的关系。然后,采用节奏拆分法让学生理解节奏的特点,从感性到理性逐渐掌握。
谱例3 切分节奏拆分
谱例4 四分附点节奏拆分
音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唱准旋律,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从感觉、听觉、视觉上认识到音与音之间的高低起伏,所以旋律学习的顺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可以从sol、mi(小三度)两个音开始。首先要做准备,学唱一些只有sol、mi两个音的歌曲,如《小小鸭》《剪刀石头布》,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歌曲,教师可以自己编创。其次,可以在歌曲演唱中感受这两个音的高低,并配合肢体动作,如演唱sol音时双手放头上,演唱mi音时双手放肩上,还可以利用不同身高的孩子摆出两个音,带领学生唱人体钢琴。然后对唱名和手势进行认知,通过台阶理解sol、 mi两个音为“跳进”。最后是对五线谱中的sol、mi两个音符的认知。如此的顺序,学生不仅体验了两个音的音准,还掌握两个音在五线谱中的音位,为今后五线谱的识读奠定基础。
谱例5 《小小鸭》
谱例6 《剪刀石头布》
在学习sol、mi两个音一段时间后,可以加上la音,la、sol、mi 三个音就出现了大二度(级进)、小三度和纯四度三种音程关系。la音的学习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这个音比sol音高一点,同样运用歌曲、肢体动作、手势、字母竖写、五线谱上摆音位、即兴编创、固定音型等方式,不断巩固mi、sol、la三个音的音准。对这三个音要既有视觉上的认知又有听觉上的认知,而且能够在旋律中唱准三个音,以及在五线谱中识读只有这三个音的旋律。我们在音准的训练中要有合适的作品介入,最好选择一些具有童话色彩或者各个地区的小民歌,如《小小姑娘莎莉》《萤火虫》《牧童》《草原上》等,引导学生在歌曲中唱准每一个音。
待mi、sol、la三个音掌握后,接下来学习的音便是re,然后是do,到此五声音阶出现。然后逐渐扩展音域 s、 l、 d、r、m、s、l、d'、r'、m',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大量的中国民间儿歌、民谣来训练学生的音准,运用母语来学习音乐是给学生最好的音乐营养。五声音阶的学习要持续两年左右,然后开始七声音阶的学习。fa和si两个音要一个一个进入,对五声音阶中每一个跟fa音构成的音程关系都要有目的地进行练习,有意识地为学生建立起音程的概念。
旋律学习的顺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音准和音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外在有序地不断刺激才能慢慢建立起音高的感觉。两个音、三个音、四个音、五个音……由听觉到视觉、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演唱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音乐能力不断叠加,也不断明确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继而逐渐建构起他们内心的音准体系。
多声部歌唱(合唱)的学习最需要顺序性,尤其是班级合唱教学更需要有科学的顺序性,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建立稳定的音准感与和声感,这项能力要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天就开始培养。多声部歌唱的前提是要训练学生多声部听觉的耳朵,能够对音乐中的声部进行分辨,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后才能够唱准自己的声部。多声部学习的起始阶段可从动作开始,也可以从节奏进入。
动作卡农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意识到层次感,两个相同的动作在不断追逐时,学生需要在自己做的同时观察教师的下一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同的动作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那么同样,相同的声音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
在学生拍手、踏步的过程中教师加入旋律,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琴声或歌声,就形成了简单的二声部活动。节奏多声部的教学方法、形式丰富多样,如在节拍与节奏的练习中,手打节拍、口读节奏就形成了两个声部;两只手拍不同的节奏,如一只手拍四分音符,另外一只手拍八分音符;固定节奏型的练习,即歌曲中加入固定节奏型,可以用拍手、声势、乐器等方式;节奏卡农,即教师用乐器敲击节奏型,学生做即兴卡农模仿,还可以将一条节奏用卡农的形式拍出来;歌唱与节奏卡农,即先唱歌曲两拍或一小节后手拍节奏,形成一人二声部;学生编创两条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等。节奏多声部的训练充满了乐趣,学生可以在拍拍打打的活动中逐渐建立起层次意识和多声部的听觉意识,为多声部歌唱奠定一定的基础。
多声部教学的顺序性还有赖于教师对多声部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练习,要通过动作与节奏的练习,逐渐地过渡到多声部的歌唱。多声部歌唱一定要从固定音型开始,在学生唱会一首歌曲后,教师介入一个固定音型,如《小麻雀》一课,笔者选用歌曲旋律中有特点的旋律片段作为固定音型(见谱例7)。师生合作演唱,在学生明白教师唱的是什么旋律之后,由一部分学生演唱固定音型,其他学生演唱歌曲旋律,一首简单的二声部《小麻雀》就呈现出来了。在《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的多声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藏族老阿妈手拿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的形象作为固定音型(见谱例8),一部分学生饶有兴趣地念经般唱固定音型,一部分学生载歌载舞地歌唱,教学效果明显。还有在《牧童》一课中,笔者设计将衬词作为固定音型(见谱例9),既简单又有效果。在《唢呐配喇叭》一课中,笔者把旋律片段组合成固定音型(见谱例10),还可以利用歌词的内容编创固定音型(见谱例11)。两个固定音型还可以叠加,加上旋律形成三个声部。但一个固定音型的反复演唱并不容易,首先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因为在演唱的同时还需要聆听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演唱;其次,学生的听辨能力和音准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挖掘自我意识去调整自己的音准,如果能够在另一个旋律中找到自己的音准,说明他们的多声部听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固定音型的练习要持续,高年级一样适用,要尽量挖掘每一首作品中的特色旋律进行设计,不要太难,简单有趣最有效果。
谱例7
谱例8
谱例9
谱例10
谱例11
我们要从动作卡农到节奏卡农,再延伸到歌唱卡农。歌唱卡农的教学也要注意顺序性,不能拿来一首作品就唱卡农,而是要步步深入,一层层地进行设计。
第一步,师生卡农。学生把旋律演唱得很熟练后,教师加入卡农,给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怎么唱的?”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再反复唱一遍,这一遍非常重要,因为它会让所有的学生竖起耳朵认真地聆听。
第二步,了解歌唱卡农。教师给出问题:“第二个声部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唱的?两个声部是怎样进行的?”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互相追逐,此起彼伏,通过节奏卡农引导学生联想这种演唱形式——卡农。
第三步,控制声音演唱。教师提出要求:“在演唱中既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又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师生再次合作,双方都要控制音量,轻声歌唱,这样唱出的卡农才是最好听的,同时歌唱的声音位置也得到了调整,一举两得。
第四步,生生卡农。学生了解了演唱形式,感受了演唱的效果,就可以进行生生合作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会水到渠成一次成功,不会给学生留下多声部学习的挫败感。
固定音型、卡农能够演唱后,就可以逐渐介入支声、复调等多声部的演唱形式。在《我的家在日喀则》中,笔者设计了副旋律,即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笔者加入另一个声部的演唱,效果非常好。
谱例12
合唱的学习一定离不开和声的学习。三度音程是基础,我们从sol、mi两个音开始就可以练习和声。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演唱某一个音时,笔者就加入另一个音,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如下面这段旋律,一年级小朋友演唱时,笔者从后往前唱,正好形成了三度和声。和声的学习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要润物细无声,每节课唱一点、练一点,到了三年级,二声部的合唱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三年级教材中的 《虫儿飞》《春晓》两首合唱作品,学生几乎一节课就可以“拿下”。
谱例13
和声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演唱多声部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和声中掌控音准,有了良好的音准,就会为合唱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到了三年级,就可以采用慢唱的方式,体验不同度数和声的构成色彩,大二度、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等,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和声走向设计和声排列进行练习。二声部的歌曲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琴合作(学生唱一个声部,钢琴弹一个声部),或听一个声部,内心默唱一个声部等形式练习,为学生逐步建构起和声感,在和声中寻找自己的声部。
从四年级开始,要开始三声部的学习。可以从土家族民歌《乃呦乃》中三和弦的学习开始,从歌曲旋律中提炼出do、mi、sol三个音,进行手势音准的练习,才从单音旋律到三度和声的叠加,形成立体的和声效果。由Ⅰ级和弦逐渐过渡到Ⅳ级、Ⅴ级和弦,然后是属七和弦,教学中可以根据歌曲的和声走向做和声连接,教师演唱或弹奏旋律,学生演唱和声。
谱例14三和弦连接
同时,还可以做大小三和弦的转换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两种和弦调式构成的不同色彩,也为学习大小调式做铺垫。
谱例15大小三和弦连接
顺序性的音乐教学从听觉到视觉,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由一颗种子逐渐地长成茂密的森林,由一个元素逐渐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在这样有顺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避免学生一下子面对大量的困难,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几年下来,学生学到的是真正的音乐能力。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顺序性的音乐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音乐的规律,明白音乐的组成,了解如何表达和表现音乐,学生真正地走进了音乐本体。希望我们一同探索,让学生在顺序性的音乐教学中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无限艺术魅力!
注释
①〔加〕洛伊斯·乔克西著,赵亮、刘沛译《柯达伊教学法Ⅰ——综合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②〔加〕洛伊斯·乔克西著,许洪帅、余原译《柯达伊教学法Ⅱ——从民歌到经典》,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
③同注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