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丽
在二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加快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努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环境,我们组建了区域层面的中小学音乐教研新团队。其目的是通过发挥区域名师“以优带新”和“以新促老”的管理理念,改进音乐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素养。开展此项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对新教师而言,入职后的前五年是职业成长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确立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产生教育情怀的关键期,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师资少而弱的音乐学科来说,本校教师中要么缺乏学习同伴,即使有了同伴也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所谓的学校师徒结对基本形同虚设,因此这种传统的“校本”培养方式已无法满足音乐教师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区域协调、统一规划,带领新入职的教师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下城乡间的师资差别如何加以弥补,学科教研员可以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为。为营造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发挥区域名师“以优带新”“以新促老”的团队互助作用,我们在区域层面组建了中小学音乐教研新团队。通过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吸纳超越、以强带弱、联动发展等方式使师资薄弱学校的成员人人有了提升和发展的机会;通过新团队成员的活动组织与展示,带领更多教师主动参与教研,从而促进区城内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师的进步和成长有“主动成长”和“被动成长”之分。新团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富有激情、充满理想、凝聚智慧、放射活力、敞开胸怀的教研环境和教研机制,以激发教师的专业探索兴趣,帮助教师自主建立专业教学体系,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培育良好的职业情感。教研新团队是在共享、共长、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下的“主动成长”,是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的无痕渗透,是一种优势互补、合作进取、快乐成长的职业幸福感培育。
教研新团队是指在全区范围内由同一学科教师组成的,以名优教师为导师,以近年入职的新教师为主要学员的组织。各团队人数结构为“1+3+8”,其中“1”为音乐名师,“3”为名优教师,两者组成导师组; “8”为近年入职的新教师,构成学员组。教研新团队定期开展以课堂教学新探索为主的研究活动,导师组成员由教研室指定,学员组成员由学校申报,经导师考核后确定录用名单,并通过双向面试的方式选择人员,互相取长补短。其目的是带领教师们树立共同愿景,通过开展团队教研活动,凝聚组员的力量,激发组员的学习热情,并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形式深入开展各类教研活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团队的作用,为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推动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共同发展”是新团队的终极目标,“以优带新”是新团队的主要策略,“课例研修”是新团队的实践载体,“区域与自发联动”是新团队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要通过名优教师的带领,以及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让优秀教师更加优秀,让年轻教师成为优秀,从而带动区域内音乐教师团队的共同进步。
1.导师组——“做好自己,带好学员”
(1)形成特色。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坚持研究,形成自身的优势与风格,同时借助课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自身和团队的专业素养。
(2) 引领辐射。要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作用,比如每年听学员的示范课,或者面对面的指导交流不少于4次,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向更高级的目标迈进。
(3)出谋划策。协助教研室做好教研工作,指导本区域内“片长”或镇街教研组长做好教研,为各级教研出谋划策、搭建平台,让更多层面的教师获得成长。
2.学员组——“勤字当头,主动求教”
(1) 勤学习。 研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认真学习每一期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争取机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一学期做好一份名优教师的课堂实录和分析,比如全国、省、市一等奖课例,特级教师课——导师课例等。
(2)勤求教。每年主动听导师授课不少于4次,多与导师汇报与沟通,争取面谈求教。同时,要开展不少于2次汇报课。
(3)勤整理。每学期完成高质量的教案(包括课件)不少于3个,并由导师检阅或进行教学汇报。每年至少完成1篇教学类的论文,及时分享学习感悟,将课堂实录、学习感悟及时上传至教研网,与全体教师分享。
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区音乐教研员的带领和组织下,搭建以区名优教师为导师,青年教师和新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新团体。在这个新团体中,名师、团队成员之间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补,起到有效联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内容为什么要做如此修改,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都需要提前设想。教师往往在公开课上只看到了展示的结果,殊不知暴露“磨课”的全过程,从而由有缺陷逐渐发展至完美,更能给教师带来启发。因此,在新团队的活动中通过 “磨”实现智慧的分享,通过“磨”达到理念的“合”,通过“磨”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促使教师悟出教学的门道。以下是新团队学员陈老师的“雪域天音”的部分“磨课”记录:
1.第一次“磨课”
从课堂观察来看,教学设计偏重形式,内容散杂,亮点不突出。
问题发现:
(1)教师以歌舞导入,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表演的成分过多,本末倒置,让人感觉是教师在展示藏族歌舞表演。(2)课堂教学有些平淡,过多注重藏族歌舞律动,关注点太多,只能浅尝辄止,不能很好地深入教学,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把握不够,学习效果一般。(3)教师看似投入,但学生学习被动。
值得肯定:
挖掘到作品最有表现力的地方,用律动带动歌唱,能较好地表现藏族音乐。
导师建议:
(1)突出学生本体意识,引导其主动学习,适时用律动带动歌唱。
(2)以民歌《献上最洁白的哈达》入手,注意聆听方式的多样性,在歌曲难点与重点处注意学生表现以调控课堂。
(3)加强歌曲教学中的审美理念的体现,让学生体验音乐要素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弦子的韵味。
2.第二次“磨课”
课堂氛围有积极的变化,通过梳理、调整使教学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由注重形式过渡到关注音乐本体。
问题发现:
(1)主线明了,但律动有些乱,没有很好地为歌唱服务。(2)在概念性的知识教学环节,教师尽量少说教,放手让学生通过听、唱、动去体验、理解。
值得肯定:
(1)以《献上最洁白的哈达》为主线,突出重点、难点,课堂的学习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
(2)课前导入师生互动良好,教师有信心了,学生更有兴趣了。
(3)注重歌声引导,学生歌声更美了,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导师建议:
(1)再梳理主线,明晰教学的脉络,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密度。为解决学生的音高问题,师生运用“呀索呀索呀拉索”来互动发声。
(2)注重学生主体来划拍跟唱,可用红色“V”标出划拍符号,解决句尾长音、一字多音等节奏难点。
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这样的“磨课”看似只是暴露某位学员的教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让所有学员反观自身教学的过程。这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把握度、对学法指导的有效度等方面的思考,是对其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的检验,是改进自身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因为全程参与“磨课”,新团队会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思考,必定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自主研学→课例观察→商讨修正→再度观察→反思感悟的磨课过程,真正让新理念转变为教学的实际行为,让教师们悟出教学之道。
定期研学是导师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的自主教研活动,其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理论的学习,抑或是某项技能的研修。因为活动的形式比较灵活,活动内容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催生教师的教学智慧。具体方式如下:
1.导师带教式
在新团队中,导师一般由区名师和名优教师担任,他们要在师德、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率先垂范,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也要乐于助人、乐于分享,并且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各团队会定期举行“师学”同课同构课,思考在“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教学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成败原因在哪里?同课同构很好地展现了导师的教学智慧,让学员得以在听课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2.内部挖潜式
怎样有效地挖掘组内教师的优质资源,这是新团队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会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把一些有特殊才能、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或者见解深刻的教师也作为学习的引领者。例如,某位教师对戏剧教学很有研究,某位教师在儿童歌曲创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某位教师在合唱教学上有独到的见解等,都可以让他们借助这样的平台辐射到更多的同行中。同时,他们也会自发组建团队来学习,如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原创工作室等,结合讲学、示范课、实地演出及参赛等活动,不仅促进了导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带领着团队教师实现了专业能力的提高。
3.外援引领式
充分发挥导师以及学员的优势是新团队活动的基础,但组内资源运用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高原期”。因此,为了让教师们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教研室为新团队创设平台,让教师们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都是很好的培养策略。例如,带领优秀教师到北京、广州、杭州、宁波等地参加音乐新体系,以及《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办的关于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融入教材的培训,邀请省内外优秀教师为新团队成员做教学示范和专题报告,把优秀的教师送到音乐特级教师的网络工作室里,让他们浸润优秀者的研学氛围,等等。经过几年的尝试,这些榜样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好地引领了区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个小组的力量是有限的,思维也会受局限,互访其他小组,将自己小组的成果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吸纳其他组的研学成果,是新团队的常规活动。大家在各组成员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升华智慧,使得区域新团队中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共享。
1.课堂现场交流
在新团队组建期间,各小组积极开展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具体活动如下表所示:
时间 课题 关注的要素及评价 收获的理念2015年3月 《喜鹊钻篱笆》中片教研团队营造“彝族快乐行”的氛围,感受彝族节日的歌舞场面,体验彝族丰富的音乐形式,用游戏的方式感知相关文化,切身感受彝族的风俗特色,在游戏中激活学习音乐的热情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音乐活动中认识彝族文化2015年4月 《转圆圈》东片教研团队教学中要注重音乐的整体体验,反对在歌唱中肢解乐句、脱离情感的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教学用语的准确与精练情感与技术如何协调发展,突出音乐的审美体验学习,关注声音美感2015年5月 《单簧管波尔卡》中片教研团队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问题导学简洁高效,能充分利用图形谱辅助聆听音乐,使音乐更直观形象。课堂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课堂氛围较好,单簧管的示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其音色“同课异构”感受不同风格的欣赏教学,发挥自身优势,投入课堂2016年3月 《哈里罗》中片教研团队引导学生不仅关注音乐与空间的变化,还通过柯达伊的字母谱、三线谱、手势,帮助学生熟悉、演唱、记忆旋律,并且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演唱、演奏的乐趣将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融入歌曲教学之中2016年4月 《柳树姑娘》南片教研团队温柔的教学、有趣的指导、小型打击乐器的合理利用,让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情景剧,教师从感情线入手,启发学生思维,将意境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歌曲教学的过程可以变成一个音乐剧表演过程,学生的想象和表演让教师动容2016年5月 《阿细跳月》东片教研团队教师带着学生从简单的律动入手,让学生跟着节拍轻轻舞动,在欢快的节奏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音乐表现力,伴着阵阵乐声,学生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对音乐的理解,现场欢声笑语一片节奏、音区、音色、结构等要素的学习可以自然地融入音乐律动中2016年9月 《美丽的黄昏》中片教研团队这是一节基于达尔克罗兹理论支撑下的音乐活动体验课,教师用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愉快地体验音乐,积极地学习音乐,从而训练学生的节奏、音准、合唱等音乐能力将达尔克罗兹的理念融入低年级学生的合唱教学中,尝试用肢体去探索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情感内涵等特点2016年11月 《愉快的梦》东片教研团队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 拍摇曳的节拍韵律感上,通过问候舞、节奏律动以及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体验拍中大拍子和小拍子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先感知音乐的特点,获得音乐经验,再在此基础上学习音乐知识
2.网络虚拟交流
网络交流是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分享的平台,综合利用网络载体,达到多方思想交流的目的。在新团队中,我们主要借助音乐教研网站的教研简报、教学杂谈,以及BBS、QQ群等网络交流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们经验的交流,分享自身学习感悟,体现了很好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从而带动更多教师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
3.微视频共享交流
微视频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集合体。新团队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主题下,以教学中重要的、关键的一些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作为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后上传到百度网盘,供团队成员学习和分析。例如,为了加强中小学“课堂小乐器”的教学实效性,及时总结推广“课堂小乐器”的优秀教学成果和教材开发成果,我们设计了主题为“素养立意”的器乐教学微视频交流,要求教师结合现行教材,开发自编器乐教材。通过录制过程、观看同伴的录像等方式,在互相借鉴中不断改进,提高了器乐教学的实效性,也收集了很多可贵的教学资源。
经过两年多来教研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笔者感受到新团队成员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不断地跟进和学习,但实际的师资现状是:优秀教师已经功成名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年轻教师受学科地位的影响不能得到很好地关注,往往也是随波逐流不求发展。自从有了新团队以后,这两类教师的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师与学员之间形成了一种追求卓越、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如某团队成员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在教研新团队的良好氛围下,我把每天的随堂课当作公开课去上,专业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大大提高了备课质量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有信心、有勇气把自己的课堂对外开放,对本学科教师开放,对其他学科教师开放,并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自己每一天都是公开课,从而督促自己的教学要追求‘常态中的精品’。”
教师专业的成熟离不开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新团队定期的研修催生着区域内音乐教师观念的转变,大大唤醒了教师学习、进修的自主性,其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研员最首要的任务是要去唤醒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让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愉悦,不断唤醒并强化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促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同时,教研新团队的打造也引领着本区音乐教师的群体发展。
教师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实践者,而应是一个“反思着的实践者”。如果教研活动只关注教材教法、教师技能、备课上课等层面是不够的,应通过导师带教、内部挖潜、外援引领等方式,充分倡导“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价值理念,让更多的老教师在帮助同伴成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工作的价值与幸福。有位导师曾和笔者说过,在国家艺术监测学生问卷调查中有一问题涉及学生是否喜欢现任音乐教师的上课方式,当她得知学生非常认可她的教学时,心中是满满的幸福感。而这一切是由于其一贯的认真和付出,同时她也得到了学校及领导的肯定,最近被评为区音乐名师,并获得了浙江省春蚕奖。当然,在区域团队教研的良好氛围下,更多默默无闻的音乐教师践行着我们的愿景:“做一名快乐的音乐使者,把音乐的美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区域性中小学音乐教研新团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分析磋商、研究探讨、合作互助的平台。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作为一名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