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芳
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的产生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结绳记事”,既是文字的起源,也是会计记录的萌芽。根据当前拥有的史料分析,中国古代会计源于殷商时期,20世纪初,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史学界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表明,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已用较固定的字符如“用”、“取”“出”等作为记账符号进行原始会计记录。
“会计”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其含义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西周王朝建立了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总管王朝财权的官员“大宰”、总管王朝计政的官员“司会”。《周礼·天官》一书中记载“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可见,在西周时,已形成“月计岁会”的会计核算形式,并形成了相应的月度和年度会计报表制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会计当而已矣”的会计思想,表明“恰当收支,清楚记录”的会计规范,也就是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要真实、准确。
随着唐宋经济繁荣兴盛,会计也有了质的飞跃。唐宋时期出现的“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是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所谓“四柱”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之间的会计方程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核算中的会计方程式“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柱结算法”的创建和运用,为我国古代会计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
随着手工业、商业及金融业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我国山西商人在明末清初设计了“龙门账”。“龙门账”将会计科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其中“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该”指全部负债。“进”、“缴”、“存”、“该”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进-缴=存-该”,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收入-费用=资产及债权-负债及业主投资”。在会计期末,可以通过“进”与“缴”的差额确定盈亏;同时,可以通过“存”与“该”的差额确定业主权益的变动。二者确定的数额应该相等,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查验账户平衡关系的方法,称为“合龙门”。“龙门账”是一种我国最早出现的复式记账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健全了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尤其是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1992年、1999年对该法规的两次修订;1992-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2014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等。以上方面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为我国会计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而且会计模式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实现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从上述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由于会计是一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动态学科,它的内涵和外外延十分丰富,因此,人们根据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呈现出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主要有:(1)工具论。它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会有不同的会计。(2)技术论。它认为会计是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和汇总经济业务并说明其结果的技术。(3)艺术论。它认为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一门艺术。(4)信息系统论。它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5)管理活动论。它认为会计是一个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我国传统会计学科体系是建国初期形成的,与当时的高密集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本学科体系最集中的表现是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设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融合,我国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与此相适应,也必须突破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设科的传统做法,建立一个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模式,并贴近国际惯例的会计学科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目前初步形成的新会计学科体系包括五个部分:基础部分、应用部分(微观会计)、发展部分(宏观会计)、理论部分、密切相关学科。其中:基础部分是基础会计;应用部分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特种会计、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等;发展部分包括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国际会计等;理论部分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史等;密切相关学科包括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工作具有的客观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重要。”这里所说的“对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是会计。从上面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会计具有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完善,会计的传统职能有所扩展,新的职能不断出现,各种职能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更替。会计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会计六职能论”,即会计除具有传统的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
会计目标是指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为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会计的具体目标,后者涉及到会计信息质量。随着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也不尽相同,企业不仅需要提供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满足企事业预测、决策的需要,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责任目标,兼顾受托责任的信息。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为了管理其有限的资源,运用了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职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会计职业领域主要有从事会计工作、监督会计工作、会计管理工作、会计教育工作、会计研究工作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已基本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企业的基础数据共享,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统一,具有高度的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
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化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常态”要求企业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也必将要求我国会计在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加强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为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提供重要信息,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会计的绿色发展要求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准确地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绿色会计要素,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预测和决策。
“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促使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会计研究与交流更加频繁,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融通更加广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一系列公告的发布,使我国会计国际化特点日益突出。因此,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在体现中国特色的根本前提下,尽可能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会计处理更加科学,会计信息更加规范。
我国会计的协同发展要求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寻求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的有效结合,让会计学术研究服务于我国会计改革,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协同发展要求会计界改变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局面,使管理会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要求会计界优化人才结构,改变低端会计人才供过于求、高端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培养更多的会计领军人才。同时,协调发展提倡会计与税务、会计与金融、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