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合理化模式探讨

2019-01-28 10:39:26赵彦婷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合理化专用会计制度

赵彦婷

随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在2019年1月1日的实施,意味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需从“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这种转变要求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必须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在缺乏有效市场评价的情况下如何体现资金的效益原则,则构成了当前事业单位推动财务管理合理化变革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的组织,尽管其不具备基于产品价格机制下的“产出/投入”评价模式,但在当前的“权责发生制”下,却可以从: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加强对专用性资产的有效配置中,来体现“产出/投入”评价模式所追求的比值最大化原则。同时,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的进程中,建立合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仍是其中的要义。因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将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起到导向作用。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这里分别从资金层面和实物层面,来概括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存在的不足:

(一)专项预算管理所存在的不足

事业单位在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时,需要在科研、岗位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下大力气,进而这就对划拨专项资金预算提出了要求。专项预算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立项之后的资金使用环节,由于事业单位专项建设周期较长,且无法引入有效的市场评价机制,便使得财务部门在预算资金管理上处于“出纳”的地位,其难以对资金使用与专项建设成果开展综合评估与考核。而且,专项建设所固有的专业性质,也弱化了财务人员的监管力度。

(二)专用资产管理所存在的不足

事业单位专项建设的重要工作便是购置专用性资产,如实验设备、检验仪器等。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资本的原始形态是货币,那么专用资产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便一方面来源于立项中的论证环节,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购置后的使用环节。由于事业单位遵循政府采购原则,所以在专用资产的采购流程上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二、弥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足的着眼点

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弥补不足的着眼点可归纳如下:

(一)着眼于落实预算资金使用的主体责任

在探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化问题时,需要植根于该组织在职能化架构的运转之中。在事业单位普遍采取二级管理的常态下,首先需要着眼于落实主体责任。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下,这里主体责任的“主体”不仅体现为各层级管理者,还涵盖了参与专项资金使用的成员,即在全员范围内根据事由落实主体责任。

(二)着眼于强化立项审批的内部治理结构

这里的内部治理结构具体为“内部技术治理结构”,其中“技术”不仅涉及财务管理技术,还涉及与专项建设、专用资产购置有关的技术。笔者感知到,以科室部门申请立项,由事业单位管理层集体决策的立项办法,仍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由专门知识所造成的信息壁垒。因此,针对专项预算管理和专用资产购置活动,需要优化财务管理团队的构成结构。

(三)着眼于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无论是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还是对预算资金“物化”后的专用资产的使用,都需要建立起全过程管理模式。对此,便涉及到多部门协作的需要了。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合理化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合理化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加强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

当前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出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和成本控制的思想意识,所以应由财务部门牵头在全员范围内开展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活动。笔者建议,该学习活动可以放置在各科室的政治学习时间里,科室负责人应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引领科室成员理解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并在预算资金和专用资产使用上强化规矩意识。

(二)契约为载体落实各级主体责任

这里“契约”可具体化为“任务书”,即在任务书中需要明确资金使用与专项建设成果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滚动计划法分解专项建设周期,财务部门按分解后的“小周期”对专项建设开展资金审计。任务书中的权责关系涉及到:专项建设负责人与上级领导之间、专项建设成员与专项建设负责人之间。在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牵头下,分层落实主体责任。

(三)优化专家结构来确保立项质量

为了破除在专项建设审批、专用资产购置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立项阶段则需通过优化专家结构来确保立项质量。笔者建议,在不涉及单位机密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第三方机构的专家参与到对专项建设和专用资产购置的论证中。针对涉密的专项建设和专用资产采购活动,则可以通过建立答辩制度来确保立项质量。从而,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全过程管理

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全过程管理,主要针对专用资产的购置与使用。笔者发现,部分事业单位在专项建设中引进大量专用资产(造价不菲),但在日后的使用与配置上却不尽如人意。由此,我们在把好立项关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可量化的资产使用效益评价指标,如“使用次数/周”、“专项建设的贡献度”等。通过形成包括:财务部门、国资部门、纪委、专用资产使用部门在内的过部门联动机制,便能在实物形态上获得“产出/投入”比的满意结果。

通过从四个方面所给出的财务管理合理化模式可知,在面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时需要在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上下功夫。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应建立起适应事业单位运行体制的“产出/投入”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于从物化形态拓展对“产出”的内涵界定,关于这一点应被纳入到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中来探讨。

四、小结

随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在今年1月1日正式执行,也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与国际接轨,在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换之后,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需要重视资金效益问题,在“产出/投入”关系下来理解资金效益的提升途径,其需在预算资金管理和专用资产配置上实施合理化模式。同时,还需要在事业单位全员范围内开展针对政府会计制度应用的学习活动。在事业单位科层组织架构下,应以落实主体责任为主线,以完善财务内控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形成全部门联动的全过程管理。

猜你喜欢
合理化专用会计制度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6:40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46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会计论坛(2020年1期)2020-03-29 02:05:26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智富时代(2019年6期)2019-07-24 10:33:16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16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