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创新要素集聚是提升湾区开发水平的基本要求。建设现代科创中心,打造浙江大湾区科创产业大走廊,是浙江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全面开放水平的重要路径。
创新的集聚度有待提升。长三角的创新集聚目前主要呈现间接性的空间分散状态,创新的综合集聚度并不高,这极大制约了现代科创中心功能的发挥。创新资源分散突出表现在浙江省国家实验室、双一流、“985”和“211”高校存在数量上的短板,科研平台效应不突出,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高效的配置;平台优势创新资源的分布也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进行通道梳理和区块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面临被分流的威胁,这突出表现在科创中心在形成创新极的过程中,面临其他区域更为强大增长极的辐射影响。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全国层面看,它与同属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上海市、苏南等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尤其是上海市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虹吸效应更为显著。
区域创新协同体系有待完善。提升现代科创中心服务水平,需要协调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区域协同,但目前协同创新还需要在人力、资金、教育培训、基础建设、政府管理、产业布局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目前集资源环境、技术支撑、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湾区服务功能型平台还有待强化,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服务网络还有待于完善,制约原始创新能力的诸多限制依然存在,例如异地成果本地孵化和异地孵化成果本地产业化等需要在行政体制上进一步改革,突破重大科技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
基于大湾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开放度有待提高。湾区经济强大的体量决定了本区域科技供应量只能部分解决区域内部科技需求量,这就导致开放式的全球科技交流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途径。浙江如何嵌入开放式的全球创新网络,需要借助各类国际合作的研发中心、合作联盟、联合研究中心,而当前国别合作研究等类似的科研平台建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浙江大湾区成为国际创新网络中心节点的进程。
科创中心创新产出能力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从全省范围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在创新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但从全国范围看,在区域工业总产值、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投入、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地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提升大湾区的创新产出能力,浙江还需要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准确把握湾区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全方位服务的湾区现代科创中心,开展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攻关。根据功能定位,吸引一批名校分支机构入驻,重点招引若干成果转化能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完善多层次学科分布。支持各层级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产业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现代科创中心与湾区功能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科技智能+自选动作”结合,为现代科创中心创新企业提供高质高效的平台服务。江苏省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扩大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的自主权,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现代科创中心企业档案库和园区档案库,对创新企业实施分类别、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完善各自的功能定位,这一做法可资借鉴。
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加快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引进和培育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世界一流大学、研究、设计、检测等高端创新人才及创新主体资源。高标准建设之江实验室,配套相关的支持政策,以期集纳全国乃至世界的顶尖科研人才,使浙江大湾区真正成为人才高地。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湾区创新资源空间集聚度的提升,如整合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地的科技城、省级高新园等创新平台,提高平台资源的集聚度,形成并完善大湾区更加统一的创新资源导入机制。通过国际化会展等方式,引导并促成国际创新组织的导入,促进国际高端要素的进一步集聚。
加强浙江大湾区创新协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形成企业主导、院校协作、成果分享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浙江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边界的束缚,促进创新要素在杭州、宁波、舟山等湾区城市间自由流动,与产业形成高效的配置。协调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共同研究湾区科技创新的规划,以及促进创新城市的协同,避免出现资源的错配和各自为政的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中,曾充分利用穗莞深三地科技产业特色和科技创新机制差异,促进互补合作。如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
提升湾区现代科创中心的创新开放程度。上海在这个方面曾作过积极的探索,如支持高能级研发中心,尤其是支持跨国公司内部处于最高层级、具有全球配置研发资源功能的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这些研发中心得到与跨国公司总部同等的政策支持;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发本地创新资源,并支持外方将其研发成果就地转化等。浙江应积极鼓励引进跨国公司海外研发中心、国际创新组织分支机构、国别合作实验室、双向互动的国际科技孵化器,提供优质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扶持;营造开放的国际化创新环境,加强关键技术保护,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专利布局,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进大湾区现代科创中心的国际化功能服务配套,扩大优质省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系统性提升大湾区现代科创中心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品质;建设有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带技术、带专利、带团队的领军型人才和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团队。
加大对上海的接轨,打造并提升大湾区建设中浙江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节点作用。充分依托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开展产业对接,承接创新溢出,打造浙江湾区创新大通道。以G60科创走廊为主干,扩大科技走廊的内涵与外延,如借力拟建的上海金山湾区科创中心,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环保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产业对接;逐步将湖州和嘉兴其他地区纳入到这一创新走廊,充分借助创新走廊优质的商务环境和创新氛围,引导外地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鼓励嘉兴科技城加快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形成集技术研发、中试开发、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联盟,进一步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加速器的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