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炜
在网络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的采集、传播的速度与规模前所未有,若想第一时间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其难度可想而知。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发布变得简单且快速,大众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是其发布的信息有较强的局限性,无可避免地会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大量偏差,进而导致信息质量低下。因此,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信息资源凌乱的问题,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强化业务素质,进一步筛选辨别。
在过去,很多新闻报道方式存在一定的模式化,而随着新媒体媒介的全面融合,新闻报道途径也逐渐趋于多样性。例如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以往的报道仅限于电视报道途径,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还能够经网络视频、手机与微信公众号等途径予以有效传播,将新闻采编的内容通过差异化途径展现出来,因此新媒体中的新闻会为受众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要从根本上掌握差异化的表现方式,将采编的信息经吸引眼球的方式予以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媒体的手法传递至受众。
2.1.1 采编角度的选择
新媒体下电视新闻、新闻专题片采编角度的选择需要侧重于选题与立意的层次。选题不但要从客观体现事物的本质、彰显事物所固有的内涵,还需从根本上体现出事物的特性,最大限度求得新颖性与巧妙性,使新闻态度鲜明或引人深思。要开展深入采访,这样才能全面、客观掌握情况,进而搜集各种更为详实丰富的资料,从根本上防止新闻内容过于浅显,同时也能够直接提升报道的质量。
加强新闻采编的新颖性,增强新闻的“新意”。新闻重在“新”,不只是本身的时效性,还需要采编的角度具有新颖性,要找到新的角度和一些新的素材、深层次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突出主题,才能达到宣传效果。
2.1.2 通过细节增强新闻感染力
细节影响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媒体下电视新闻、新闻专题片的采编,细节可以直接刻画新闻专题片结构及内容。电视新闻的画面作用即体现所需表达的细节,并不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目标,新闻中的细节需要为受众创造印象,新闻画面中细节的体现就是构建新闻中事物、题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可以加强新闻的可观性。利用细节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在新闻中,细节具有一定的张力。细节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动态、体现人物特征,进而提高现场报道的可视性。这都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对现场报道的敏感性,要善于捕捉、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于观众的视野。同时,精彩的画面表达也是现场报道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即为画面图像,电视现场报道可以形象地彰显事物的原貌,不但能够让受众观看,同时还能够通过声音将受众带到报道现场,使受众身临其境。因此,现场报道记者一定要选择最具特性的画面图像,经“创作”的画面语言,通过策划彰显主题,进而增强现场报道画面的感染力。
2.1.3 新闻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鲜活性
新媒体环境下多角度的新闻报道,在编制过程中要对特定的事物予以综合处理,弱化新闻的内质特性,并深度挖掘新闻与所关联事物的相关性。例如关于水污染的新闻节目,在节目开始就明确讲解了水污染问题,在新闻中,采访了多位当地村民,把污染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呈现给受众。在节目中中,新闻记者直接采访了环保局的相关人员,同时邀请其阐释污染成因。同时,将新闻镜头直接推向农药厂,经现场报道途径呈现出责任人的百般推脱。现场报道不但可以为新闻事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所需表达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
目前,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广大受众并非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新事物的了解上,这些受众会将注意力重心逐渐转移到新事物的成因上。新媒体环境下的现场报道具有讲解、剖析新事故的途径。在现场报道中,背景资料的有效应用能够直接赋予新闻鲜活的生命力。
2.1.4 对比解读,挖掘新闻深度含义
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将新闻抽象的内容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由于图表具有容易读懂、易理解的特点,所以数据间的相关性能够直接被受众所读懂,广大观众能够从图标中直接进行对比,并提高对新闻内含的解读。对比性就是新闻为观者所构建的直观感,表面上不存在联系的数据,通过图表形式其中的对比显而易见,还能够对数据内在概念进行全面研究,这种对比的功能无可替代。
2.2.1 深化微信新闻公众号内容
在失去微信红利的时代,微信需要其它种类的运营,其中内容很关键,“内容为王”永远不过时。在微信新闻中其内容具有多元化特性,新闻类型广范,而这些新闻中任何传播量大、阅读量高的新闻肯定有其特色,不论搞笑、暖心亦或感动的内容等,总会有一种形式触动到受众,其才会转发。但内容的形式需发生变化,要生产符合微信传播的产品。所以,在微信公众号新闻采编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是新闻要给读者怎样的一种感受,所表述的故事、表述手法是否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让人或兴奋或感动。例如,一篇名为“实用,茶叶水洗脸功效多”的新闻内容,名字简单粗暴,也很平淡无奇,因此很多受众并不会点击阅览。
采编人员要随时做好发快讯的准备,唯快不破,大胆使用常备快讯模版,随机应变。做好快讯后的跟进报道,包括互动。具有特色的文体可为信息增加更好的阅读性,图文穿插、梨花体式的文字排版、穿插故事和细节。几乎不使用修饰性定语,将复杂句换为简单句,言简意赅、不罗嗦,多处使用让受众会心一笑的幽默语句,配以图片、视频、动图等多媒体形态,有趣而不失端庄。
“内容”并非只是新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其中还包含了所表达的方式。例如药物、产品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都是有用的内容,但没有几个人会将产品说明全部看完。即便看完又有几个人会去分享?也有的人说,新闻精短可以更好地粘住用户方便浏览,其实不然,真正优秀的新闻是不分长短的,你所采编的新闻好,再长都有人想去看。
2.2.2 雕琢微信公众号标题
任务稿件一定要修改标题,但必须审定后发,注意增加时效和贴近性元素,设置悬念,口语化。让快讯更有传播力,快讯具有很强的时效,难以引发多次传播。对快讯稿件的标题进行处理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多用短促有力的词句,避免直接使用“快讯”二字,除非特别重大紧急稿件。针对此问题,新媒体编辑可以用吸引注意力的“鸡尾酒效应”来解决。用户只会点击和自己有关系的内容,你的新闻与用户在网络中相遇,他给你的时间三秒不到;要想在三秒钟以内吸引并点击,起标题时就必须拥有能够触达用户的关键词,而且这个关键最好是他们熟知的,不需要思考的、有画面感的。关键词需要突出,具体的突出方法有两种:一是关键词尽可能的前置,任何产品都存在对标题字数的限制,千万别让关键词变成省略号了;二是关键词用符号注明,比如“”、「」、《》、【】。
2.2.3 重视运用“合”与“拆”
公众号平台的编辑要广泛涉猎各类新闻资讯,善于做“厨师”和“庖丁”。对内容相关的新闻进行融合编辑,使受众不仅能知晓发生了什么新闻,还能了解到为什么发生,意义有哪些,背后有什么故事,就像厨师把各类食材巧妙烹饪,最后呈现一道精美的菜肴一样,这样的新闻丰满立体、生动全面。对一些内容庞杂的新闻,要学会庖丁的“拆解”,把精华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拆”出来,单独呈现,使新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指向性,受众容易在海量的资讯中选择到它。例如,阳泉广播电视公众号就从20多分钟的新闻节目中选择了新能源内容“头顶能发电,郊区千亩坪这些大棚不一般”,题目针对性强、新颖。
2.2.4 公众号运营很关键
内容与活动运营相配合,例如,线上策划“图说四十年——阳泉故事,我来讲”主题图片征集展活动,粉丝上传收集阳泉变化的老照片;“创卫大家拍”网络征集活动,粉丝上传随手拍的照片,展现阳泉创卫前后变化。这两个线上征集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数据显示活动前后公众号的粉丝量增加近10%。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全面发展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增强自身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持续丰富自身综合素养、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新时代、新需求,促进新闻采编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