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标 郑海蓉
台州位于甬台温临港产业带的枢纽区域,拥有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三大重点湾区,参与全省“大湾区”建设,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在全省“大湾区”战略格局中地位突出。目前,《台州湾区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送审稿)》中提出了要高水平建设以“港口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主体、湾区为依托”的港产城湾一体化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构筑形成“一体两翼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实施八大行动计划,高水平谋划和推进“5+X”高能级平台建设,示范带动台州湾区全面发展,巩固和提升在全省“大湾区”中的区域枢纽城市地位。
当前,台州启动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区域一体化进程不快,体制性机制障碍较多,产业低小散突出、引领性产业不多,吸引高端要素能力不足,交通设施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落后,陆海资源统筹利用有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更高层面协调整合,方可有效加以解决。
要提高站位。谋划实施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是加速推进台州裂变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对标世界级大湾区建设,建立起完整的湾区经济发展体系,吸聚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壮大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城市能级提升,使台州成为探索全省乃至全国的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港产城融合全国样本。一是构建规划体系。按照“区域同城、产业融合、交通一体、设施共享、环境齐治”同城一体化理念,加快启动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编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在湾区经济发展规划框架下,全面启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合作等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形成全领域全覆盖的规划体系。二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诸如构建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政策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交流协商推介机制,定期召开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涉及县市区政府、部门、企业协调会议,省内周边城市政府首脑会议,开展人才合作交流、信息共享;构建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个性化发展指标体系和分层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建立统筹优化港口运营发展机制,深化联动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及陆港发展;创新区域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推进相关财政分成体制、资产分割(公共服务)体制、生态补偿机制等配套改革。
要协同推进。一是区域联动。围绕构筑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面保障新格局,要以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所在的七个沿海县(市、区)陆海空间范围为重点,加快形成“一体两翼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撬动台州全域发展。同时,要立足浙江,接轨上海,辐射内陆,引领发展。二是齐头并进。围绕打造浙江“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目标,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省、市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一带一路”建设、浙江省海洋发展示范区建设、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市区融合发展、“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山海协作工程等,并推动这些重大战略和改革联动,深化以海引陆、海陆联动、协调发展。三是平衡关系。在推进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湾区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关系、产业功能临海与城市功能内陆的关系、湾区资源存量提升与增量扩容的关系,凸显开放、创新、宜居、协同的湾区经济特征。四是项目联动。统筹推进区域性重大项目的谋划、推进、招商工作。尤其是尽快弥补交通设施短板,系统规划湾区之间以及连通腹地的交通网,打通一批断头路,形成通达、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加快三湾联动、港城产融合,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这是实施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
着力提升三大湾区能级。发挥引领创新、集聚辐射的核心功能,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整合提升原有产业创新集聚平台,推进特色小镇、创新园区、孵化平台建设,完善分工协作配套体系,加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力度,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通用航空、清洁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打造甬台温临港产业带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加快推进湾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市轨道网络布局和城市空间引导。
构建全方位、紧密型的平台合作开发模式。沿海地区可尝试与其他地区包括内陆地区,以股权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港口、园区或建设山海协作园区,打造若干个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
形成开放包容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网络。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标准化、清单化、规范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随着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杭绍台高铁、金台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天台、仙居两个内陆县区位交通条件将发生新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台州连接南北、融汇东西的重要枢纽和开放门户,区域独特的山水、人文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内陆山区需要抓住谋划实施大湾区大花园的建设行动契机,重塑高铁时代的区位新优势和发展新优势,主动拥抱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浪潮。
共促美丽经济。立足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文化+”等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山水度假、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生态休闲、绿色农业等美丽经济。
共建都市区宜居环境。注重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田园综合体、大花园建设,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中走在前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将两地打造成台州全域“大花园”的样板区。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主动与沿海地区开展对接,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飞地”经济模式,推进重点项目合作、重点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破解产业空间瓶颈,实现从经济共赢到全面共享。
近两年来,为推进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台州市区土地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公交建管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内环路建成通车,加速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发展和紧凑发展。但是,从当前市区一体化政策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落实不到位和不合理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下阶段,推进市区一体化工作中,仍需秉承“权责匹配、协调发展,统筹建设、共同负担,新老衔接、平衡过渡”的原则,切实解决三区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快推动市区融合发展,为打造湾区经济发展核心区奠定基础。
关于发展定位问题。《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修订)对黄岩的定位主体特色不够突出,应当深化细化城市规划。结合黄岩城市特色和资源潜力,深入谋划黄岩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重点对主城区八个街道、江口和院桥融合区块、高铁新区进行深入研究,并把西部山区作为市区融合发展的特殊片区进行统筹考虑。特别是在新一轮台州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加大市级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黄岩的布局力度。
关于要素保障问题。一是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总量。黄岩为争取本轮总规增量空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市区一体化总体规划中,应适当提高黄岩建设用地总量。二是充分考虑耕地后备资源统筹调配。市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库和市区生态红线都划在黄岩,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等安排中予以倾斜。三是拓宽产业转型发展用地渠道。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划拨4000亩,作为黄岩的产业“飞地”,用于安排区内重大优质项目和江口医化园区搬迁企业。优先考虑台州市新兴产业基地、台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永宁江闸强排工程和北排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所需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及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等安排。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红线,采用“定量不定位”方式,加强对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观光等建设用地保障力度。
关于生态补偿问题。长潭水库是台州市近300万人口饮用水源地,黄岩以一区之力承载了台州一半人口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目前,为推进二级保护区内2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以及35 个点位的整改,资金缺口很大。库区群众为保护饮用水源作出了巨大牺牲,西部山区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需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资源定价与补偿制度,并健全西部扶持长效机制。通过提高长潭水库原水价格、增加对受益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筹措额度、设立长潭水库保护发展基金、建立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等方式,加大库区生态补偿和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