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中国石油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天然气线上竞价交易,当日面向不同区域市场投放的两批天然气全部成交。这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继2017年9月首次与中国石油合作开展管道天然气竞价交易试点之后,再次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通过交易中心公平、公开、透明地形成天然气市场化价格,发现市场价格,释放市场活力。
当日上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东部分公司向市场投放合同外已靠实资源量13110万立方米,设置竞拍底价2.272元/立方米。最终通过市场化竞价,这一批次投放量全部成交,最高成交价格为2.552元/立方米,最低为2.512元/立方米,总体成交均价2.526元/立方米,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当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北方分公司挂单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通过企业竞价,也最终全部成交,成交单数55笔,成交企业数33家。成交均价2.31元/立方米。成交后,买卖双方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电子合同,既保障了上下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又规范企业间商业行为,向市场传递合法合规经营理念。
本次交易是对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对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和建立平稳有序市场秩序意义重大。
由于季节性消费特征,“温暖”的烦恼始终都是政府和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往年惯常做法是,政府出面提前组织保供沟通会,协调上下游共同承担保供任务。但这一办法的局限性在于,很难预知市场的真实需求,比如冬季到底会有多少新增需求?新增的缺口在哪些地区?新增需求应该如何定价?为此,政府和企业从2017年开始,加大力度探索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冬季供需紧张问题。作为首个国家级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也开始深度介入冬季保供环节,逐步成为政府保供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和上下游企业供需关系的连接点。2017年9月12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中国石油天然气东部销售公司率先拉开管道气竞价交易帷幕,力度之大,出乎大多数行业人士预料,以至于有人感叹,“政府调控时代渐行渐远,真正市场化时代要来了”。
这一交易模式同样体现出地区差异的还有中国海油主导的LNG(液化天然气)竞价交易。2017年9月26日,中海气电旗下4家销售公司的竞价交易首次同时、同场通过交易中心平台举行。交易结果显示,华东地区LNG需求与管道气一样急迫,企业购气意愿强烈,价格涨幅较大;而江西、广东等地区资源相对宽裕,竞价激烈程度显著不如华东地区。
对于上游企业而言,竞价交易不仅仅是气量销售行为,而是能更加有效地掌握下游需求变化情况,为冬季保供安排提供有效支撑。中海气电贸易分公司贸易经理魏琳表示,对上游企业来说,竞价交易可以及时发现供应紧张的区域和具体客户,这样方便资源组织安排,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横空出世的竞价交易,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但大多数下游企业支持通过交易中心平台交易采购天然气,因为在资源状态偏紧的情况下,通过平台交易对资源配置更为有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表示,我国从无到有构建油气交易平台,是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破题之举,目的是让油气供、需、输多方主体能够在平台上直接交易,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市场多买多卖,最终达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目的。“目前天然气行业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而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于价格改革。只有加快体制改革,把竞争性环节放给市场,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天然气开采、进口,加快管道、LNG接收站、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平开放,通过增加竞争来降低成本,才是促进天然气普及利用的根本之道”。
“目前开展竞价交易看似对上游更有利,实际对下游也有帮助。”杨驿昉表示,天然气价格逐步放开政府管制以来,市场规律开始体现,每年冬春消费旺季,国内天然气价格都会有所上涨,也有不少下游企业被限供,只是以前没有交易中心,信息不透明,业外人士关注少而已。现在矛盾点都集中到了交易中心。实际上,只要交易持续稳定进行,一旦局部地区供应紧张,价格高,部分资源,特别是LNG资源会加快聚集,有利于供需平衡,对下游企业也有利。
“竞价交易实现的竞价气量是独立于日常用气指标之外的,而且这部分竞价气量享受优先供应待遇,这对下游工业用户也不失为一大利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进一步解释,目前交易中心正在根据用户需求设置适应远期采购的交易。一旦市场成熟,交易成为常态,即会刺激上游供给,也会给下游带来机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