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网络化现状及对策

2019-01-28 04:55刘佳倩袁天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化陕西省学术期刊

■刘佳倩 袁天峰 吴 涛 崔 悦

空军军医大学《医学争鸣》编辑部,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710032

全国现有学术期刊6000余种[1],高校学术期刊至少在2700种以上。高校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界的中坚力量,其存在不仅为广大高校师生与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的平台,还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媒体融合国家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数字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推动引导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势头迅猛,成效突出,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着融合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推进所带来的双重压力[2]。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不断地靠拢于数字化、品牌化、高效化传播的道路。国内关于高校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角度,主要集中在内容构建、传播途径、功能信息服务方面[1-5]。鲜有具体探讨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现状、问题的研究,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亟须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针对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网络化现状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网络化现状

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数据库实现自身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伴随着互联网、知识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逐步实现同步出版、优先出版等,完成了部分出版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根据2018年版《陕西期刊高被引文献检索报告》,2018年能在万方数据库检索到并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出版地在陕西省内的学术期刊共219种,其中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约116种。笔者对这116种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109种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115种期刊已实现期刊网站和中国知网目次的同步更新, 116种期刊实现全文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60种期刊实现了优先出版(网络首发),76种期刊通过邮局发行,54种期刊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

1.1 期刊资源及其网络化程度不均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官方网站对陕西高等院校主办的116种学术期刊进行了逐一检索统计。这116种期刊由40所高校主办,其中主办4种以上期刊的高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这6所高校共主办期刊66种(西安交通大学18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种,陕西师范大学11种,空军军医大学8种,长安大学7种,西北工业大学6种);50%的高校只主办1种期刊;35%的高校主办2~3种期刊。超过一半的中国知网收录的陕西省期刊是由高校创办,而超过一半的高校学术期刊是由上述6所重点高校主办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6所高校占据了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

由于期刊对所在学科发展背景及办刊单位的依附性极强,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的总体资源分布、网络化程度不均。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主要集中在少数院校。对比而言,省内重点院校的期刊群数字化、集约化程度高,所办刊物种类多、整体办刊水准高,期刊出版流程的网络化应用程度也高。期刊的行业影响力相对较高,在政策制定、资讯获取、基金申请、期刊评价等方面可能更有优势。

大部分院校主办的期刊是单一的学报,综合性较强,办刊水准有较大差异,网络化发展程度与期刊的学科背景、期刊影响力等正相关。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规模小的期刊来说是硬伤。陕西省拥有近百所高校,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网络化形势不容乐观,这严重制约了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乃至陕西省期刊的整体发展。

1.2 网站内容建设同质化严重

高校师生对期刊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6]。笔者对陕西高校主办的116种期刊官方网站建设情况进行了在线访问。90%以上的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但大部分只设置了在线办公、期刊简介、期刊目录、投稿须知、编委设置、订阅方式、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有相当一部分网站的这些栏目形同虚设,不能为读者提供拓展阅读信息和有效的检索信息,对读者需求关注不够。部分网站文章目录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中国知网的发布速度,甚至有的期刊官方网站保留的期刊目录还是一两年前的信息,这既不方便读者阅读下载,也不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目前,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主要存在功能设置单一、不重视时效性、版面老旧等问题,内容也是基于传统纸质出版,单纯将内容复制到网络上,甚至忽略了网络发布期刊的更新、管理等,没有实现通过互联网发挥传播期刊品牌的作用。在资源、内容、服务、硬件设施以及软件技术等方面不能支持高浏览量,而且大多数网站不存在与用户的交流互动,用户只能简单浏览论文,交互性能低[7];少部分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相对成熟一些,在网站增设行业资讯、友情链接、读者园地、资料中心、行业新闻等高级检索功能,但这仅限于在学科技术、学科背景有一定实力的期刊。还有一部分期刊没有独立的官方网站,依托主办单位设置的网页或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网站支持,内容信息匮乏、单一。笔者发现官方网站的检索功能成熟度对读者点击率和下载量有着显著影响,检索功能强,期刊网站的单篇点击率和下载量相对高,期刊的发展程度与其网络化程度微妙相关。

大部分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但其中的多数网站的架构内容毫无新意,格局雷同、特色缺失,大多数期刊自身没有能力实现网络化出版,一般选择与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等信息服务提供商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实现出版资源的再利用,从而实现期刊的网络化,而且多以期刊社的形象网站为出发点,对门户网站的开发利用涉及较少。期刊自身对网站参与性不强,并未对期刊的专业化资源有效整合、资源深入开发研究和技术层次构建缺乏新意。大部分期刊的盈利模式、网站运营模式在本质上还是纸媒发展思路[8]。

1.3 传播发行创新性不足

陕西省高校主办的95%以上的学术期刊实现了期刊网站和中国知网目次同步更新及论文开放获取,仅60种期刊实现了优先出版(网络首发)。目前,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还有近一半期刊未实现优先出版。

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传播发行渠道普遍较窄,主要通过邮局代发。76种期刊可通过邮局订阅,其中一部分期刊同时实现在线订阅;一部分期刊订阅情况不明。目前通过邮局征订的读者数量并不理想,且在线征订未形成规模。在检索到的116种期刊中,唯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不仅可以在线订阅、邮局订阅,同时还可在线申请免费阅读,这种免费申请策略对于拓展潜在的作者群有一定意义,值得借鉴。

调查的期刊中有54种期刊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笔者对30余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逐一进行了关注和浏览,发现很多期刊的官方公众号建立时间不久,头像设置辨识度不高且板块设置单一或正在建设中,主要是由“期刊在线”“稿件管理”和“关于我们”中的两个或三个模块组成,模块内的分流信息较少或空白,仅仅作为一个展示功能,缺乏实用性,板块内期刊简单介绍和投稿须知不详细。少部分期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还推出“行业资讯”“精品推荐”“社区交流”“期刊动态”等模块,具有一定的阅读扩展功能,但对当期目录和文章内容等信息的涉及较少。笔者经过长期关注后发现,30余个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大部分信息更新周期长,短的在10天左右,长的近1年,活跃度呈两极分化,且已经发布的信息在当天早、中、晚都有出现,缺乏对发布时间与受众阅读习惯规律的深入研究。也有个别期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内容相对丰富灵活,有文章审稿状态的查询信息,如《中国公路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杂志》《地球环境科学学报》等;有的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设有官方网址的链接口或期刊协同采编功能,如《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等。对微信功能的应用能力呈现两极分化,大部分受限于传统期刊观念,在传播中还未充分发挥微信内容时效、阅读链接和读者互动等优势。多数期刊都处在摸索阶段,对微信公众平台缺乏重视和投入,对期刊自身定位及其与新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5]。大部分期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置模式简单、同质、双向反馈未完善,在技术应用与功能整合方面的创新性不足。

1.4 院校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高校教育经费有限,大部分陕西高校在经费上对学术期刊的整体扶持力度都很小,编辑部网络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编辑人员接触和利用先进多媒体资源的机会少。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媒体技术编辑人员紧缺,很多编辑人员并不是编辑专业出身,都是因为各种原因从事编辑工作,受知识面和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语言文字加工能力和专业编辑素养个体差别较大。大部分院校编辑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人员配置标准,经常一人承担多职,岗位划分不明确,编辑工作的单一枯燥和工作收入低,使得编辑人员上进心不强,积极性不够。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对编辑人员的职业资格、个人晋升和职称评定重视不够,对编辑人员的多媒体技能培训和办公网络化总体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单一,没有很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1.5 新媒体应用技术人才匮乏

期刊自身对新媒体应用认识不够深刻,适应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陕西省高校期刊的论文产出量虽在全国前列,但网络化传播整体发展平庸。传统纸媒的思维使现有大部分编辑人员对网络平台、智能化手段、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有限,对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触觉不敏感、不关注。编辑部网站建设与维护相对滞后,编辑人员与投稿人和读者之间缺乏有效和及时的沟通,新媒体的功能与纸媒融合的应用浅尝辄止。编辑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将自身工作融入新媒体环境中。

2 解决路径探索

2.1 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将学术研究成果与成果需求者直接联系,在思维观念、运作模式、产品呈现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打造学术研究与期刊共生的平台,这是学术期刊最理想的发展路径[9]。

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绝不仅仅是换种方式办公、换种出版方法这么简单,必须深入融合、灵活运用,对内容进行增值开发[10],探索期刊独立的网络化服务平台。技术上,实现编辑全过程的网络化。除了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稿件编排等传统编辑流程的网络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采、编、发一体化的网络平台,以技术换资源,实现期刊资源的集成共享服务[11]。思想上要逐步树立院校期刊编辑文化氛围。实现期刊资源的规范、统一管理,加强市场化综合业务培训,如与出版有关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著作权相关知识和数字技术出版,形成涵盖多学科、多领域、多品种的以强带弱、多方位发展的刊群布局。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期刊质量监管、发行出版、广告经营、读者服务、作者服务及网络运营的技术多元格局。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推动人才智库的建立等。

对于期刊的形象网站,各刊应结合期刊自身特色灵活设置,简化不必要的“空白”介绍性栏目,设计读者和作者关注喜爱的科普性栏目,从版面设计到功能应用上真正做到特色、有趣,能使读者耳目一新,切忌千刊一面的网站设计和可有可无的功能设置,没有特色的网站就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就很难发挥“公之于众”的功能。陕西省高校期刊应重视门户网站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刊社形象网站的开发利用,不仅要重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出版的应用,还要充分利用微信经营成本低、出版主体不断扩大、受众关注度高、出版风险小等特点与优势[12],对其功能设置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习惯、需求等进行深度思考,创新版面和栏目设置。

期刊不只是内容的提供者,还应该成为网络化的经营者、开拓者。集约化期刊群应研究一套不局限于仅将每一期的文章呈献给读者,应该给学术研究机构或者读者提供不同的咨询服务、新成果展示及应用动态,缩短信息传播时效的体系;提供专门有关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特征等网络数据分析,包括期刊的影响力、引用率、下载量、传播效率等方面信息,建立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等可按照专业类别进行划分、多向选择的平台。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陕西省高校方方面面的配合和长远的规划。

2.2 精准定位,突出特色栏目

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定位,精准定位自己的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以及在期刊的网络化方面精专、明确的方向。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精品栏目,并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策划、组织和推广。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有得天独厚的院校群学术氛围,有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群及良好的激励政策等。特色化建设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1)要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在工程技术类、医学类、农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优势,整合陕西院校资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学科特色。从期刊发行、网络传播、技术建设、评价数据等方面因刊制宜,综合利用信息资源。(2)走特色化、适合自身发展的“专、精、特、新”的特色道路,形成期刊自身的风格个性,利用网络平台设计、推介特色栏目,树立特色品牌。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的“周秦文化与青铜器研究”栏目,《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路桥工程相关栏目,空军军医大学《医学争鸣》的“专家论坛”栏目等。期刊可以根据主办高校的优势学科或者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开设特色专栏或专题,找寻自己的生存空间[13]。立足于期刊实际销售情况设置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特色栏目,特别是同学科期刊尚未开设的特色栏目,补缺定位,对打造期刊品牌的核心内容,打造风格独特、品味层次高及技术优势强的期刊品牌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14]。

2.3 多种经营方式并行,拓宽传播路径

调整经营管理体制,扩宽征订途径,寻找最佳流通渠道以及定向推广、分销模式,比如授权某些正规的图书发行网站或者大型购物网站,并给予团购等优惠,或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功能开设订刊板块,甚至网络搜索国内相关专业会议,联络优惠征订推广等,探索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4 加大高校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

期刊发展离不开主办单位的扶持,网络化需要一定的运行维护等费用,长远规划必然需要主办院校的支持。高校可以在编辑部网络化方面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建立一套适合编辑部发展的人才引进和激励体制,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编辑人员的职业晋升等方面要设立适合的评价体系,提升编辑人员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和满足感。可以将期刊新媒体平台搭建和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纳入期刊评价指标,作为考核编辑人员工作业绩的一项内容,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15],这需要陕西省各个高校通力合作,最终形成一个规范、行业认同,受益面广、合理高效的编辑人员激励体制。

要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编辑人员的研究学习能力的不断培养。能熟练应用合适的新媒体平台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结合刊物特色,运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与作者、读者交流,将优质信息快速地传播出去,是新媒体时代编辑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14]。善于捕捉学术创新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发展的方向等[16]。建立一种与时俱进、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编辑队伍,能统筹思考、规划和决策,有较强的执行力、沟通力以及适应力,又具备实际的经济计算和网络化技术能力,注重期刊综合效益。

3 结语

高校期刊出版的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进步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所趋,高校期刊无论是否愿意,都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网络化资源分布不均、同质化严重、开发模式单一、创新性不足、院校支持力度不够、媒体融合人才匮乏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整合院校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平台,精准定位、突出特色化栏目,多种经营、拓宽传播路径,加大高校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策,以期为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化陕西省学术期刊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