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冲击、契机与策略

2019-01-28 04:47张妍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播音员传统媒体主持人

文/张妍

引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媒体融合日益成为国家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媒体融合既是体制融合,也是技术变革和文化创新,融媒体时代产生了一系列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面对这风起云涌的巨大变化,传统媒体播音主持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也面临巨大契机。

《中国广播电视学》认为:“播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可以简要概括为‘传播前沿’‘中介工具’‘联系纽带’。”播音主持艺术的缘起依托传统媒体,无论是播音主持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最终反映和适应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是播音主持实践的前提,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源泉。播音主持艺术和时代发展密不可分,应该积极融入,适应时代和传播发展大潮,播音主持艺术的与时俱进关系着传播的质量、传播的效果。

融媒体时代,曾经辉煌的集权威性、公信力和信息垄断性于一体的传统媒体广播或电视的风云人物——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坚守共同传播平台,同时还要和信息丰富、生动传播的新媒体一起争取7.51亿的网络受众关注。如何发挥功底、用好平台、再创传播佳绩是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都关注的。

1.融媒体时代传统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冲击

1.1 受众被分流,节目平台升级

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在现在的传播时代,受众不再是大众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可以自我选择的网络成员、特殊的公众,或者是一个个体信息需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的人,这使得融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具有“定制化”特点。此外,新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了解信息,使受众在选择信息来源的方式上更加灵活,这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收听率保持上受到冲击。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在维系受众群方面不仅要坚守原有平台,还要拓展新媒体平台,同时做好平台融合。

1.2 传统播音主持方式改变

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传播环境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头部资源”“关键用户”“公众注意力”等互联网概念正不断更新播音主持的内容和形式内涵。播音主持领域从传统的“我播你听”到开放热线有限互动交流,经历了披荆斩棘的发展历程,而今这一可喜突破又被融媒体主播与网络受众实时互动所带来的“畅快交流”所冲击。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要兼具体现信息权威的庄重气质和表达规范,也要对随和热情、绽放个性的“素人传播”方式运用得心应手。

1.3 人工智能涌现,岗位需求变化

2018年,在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公司合作开发的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合成主持人亮相,在业内掀起一波人工智能的热议。未来,一些媒体基础资讯播报领域,机器人将因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获得广泛应用,播音主持专业的信息播报岗位将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媒体节目更多采用高新技术呈现内容,大量的节目内容因为技术支撑,实现了空间的扩大、角色的丰富,主持人驾驭节目、穿针引线作用不像以往那样醒目和重要,主持空间出现了减少和压缩的态势。

传播方式的变化和冲击、个人生活、工作感受的变化是每一个媒体播音员、主持人必须面对的,在冲击之中、发现契机、心怀希望、不断超越、勇敢拼搏,才能书写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新篇。

2.融媒体时代传统播音主持行业的契机

播音主持的实践性、时代感,决定了这是一个“风口浪尖”的职业,关注度高,职业标准也高。可以说,冲击是这个职业的常态。从注重“宣讲式”“播读式”的时代到开放直播交流,播音员的素质考验也从有稿播音“锦上添花”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适应热线交流应对自如。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每个在播音主持行业努力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职业高峰期,只能相对准确地把握相应时刻的传媒热度。在放平心态后,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非常鼓舞人心的积极因素,可以成为播音员主持人在媒体巨变大潮中不断超越的力量。

2.1 受众量庞大,影响力扩展

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尽管在新媒体运用中,传播者竞争激烈但传播效应也相应扩大、无孔不入。不少广播电视主持人借助新媒体扩大受众群,开办公众号,比如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于飞的公众号“飞议于论”,火爆一时;也有很多广播媒体借助音频平台链接点播节目、电视台开办网络平台,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海峡广播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音频平台,随时可听可视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划时代的新媒体突破让传媒节目的“全民性、全天候、无死角”传播成为现实。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对话区/县委书记》,以“十三五”规划为主题,邀请市民为所在区县建言献策。节目开创性地进行多渠道、矩阵式、可听可看全方位的传播。除了广播主阵地外, 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跨屏传播。节目播出中,不仅广播收听率创下1.54%的收听高峰,新媒体矩阵传播也创下2000多万次的点击量。节目生产流程和分发渠道的创新收获了优异的传播效果,被业内评为“媒体传播事件”,节目话题也在上海政务圈、市民圈同时传播,甚至进入上海市委全会的讨论,这是传统媒体善用新媒体充分实现传播效应的成功案例。

2.2 效应直接,素养凸显

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传播中的新媒体和自媒体拥有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个性化、海量信息、无界限传播、低成本、搜索便捷等优势。而其中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也因为此,传播效率高,传播领域广。

新媒体、自媒体迅速传播让我们深刻感知网络媒体的效应和威力。但是,由于发布传播者大多是普通民众,信息传播权威性、准确度弱,信息要经过反转再反转的过程。而传统媒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政策水平、思想意识、传播分寸、语言精粹等方面具有专业锤炼带来的夯实基础,在传播过程中,对传播信息的处理更加符合社会潮流、意识形态、受众需求、伦理价值、社会发展,这是没有专业训练的自媒体“素人”传播没法相比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显示:内容价值持续回归成为新媒体赢利增长的新热点。在“后真相时代”呈现客观事实、深度信息的报道格外珍贵。虽然新媒体的信息轰炸因为新鲜和海量让受众眼花缭乱,但未来随着受众的成熟、传播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回归,相信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素养优势和成熟的人格内核会逐渐在万众传播、融合传播的时代脱颖而出,日益卓越。

2.3 融入新技术,拥抱新时代

媒体是一个受技术影响非常直接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播音员、主持人深刻鲜明地感受着技术革新给传播样式带来的天翻地覆。我们正在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的时代,不仅是传统媒体在变革中被冲击,人本身的价值未来也将受到机器人的挑战。融媒体的关键是技术变革,这个趋势无可逃避,必须应对,如何通过技术服务大众,这是未来媒体的系统工程。资深传媒人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首受冲击,但面对变化、应对变化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从“宣读”时代精准使用话筒到互联网时代音频工作站和视频剪辑技术的合成,他们跨越了很多因为技术提升带来的工作方式适应。而今,在时代向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所有人更加无可回避科技对生活、工作的融入。具有媒体素养基础、传承了媒体的社会交流优势的播音员、主持人,只要及时补充技术知识并利用好技术知识,就可以在全面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前夜,通过联通融媒体,更好地拥抱新时代。

3.融媒体时代传统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策略

冲击和契机并存,挑战和鞭策同行。在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看清趋势,满怀信心后,更要仔细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继承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优良传统,同时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3.1 客观面对变化,聚力解决问题

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拍摄的“一带一路”主题微纪录片——《大道之行》2017年微信热播,微纪录片以宏大广博的视角、雄浑凝练的语言展现了“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顶层战略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变化。纪录片全程采用了习近平主席的声音作为画外音,深情庄重,动人心弦。一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看过视频后这样写道:“当一位国家主席以如此庄重而又深情的口吻道出视频开始语,我脑海中浮现出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我想,这不仅是个人的感动,更是所有中国人看到国家发展时的共鸣!”这是90后面对50后的领袖在新媒体应用的真切反馈、真实心声。身为领袖都在倾力以融媒体的方式,用思想、用声音真切诠释国家策略,传播国家策略,播音主持的专业人士更应该积极思考、迎头赶上,脚踏实地认真制作每一个作品,主持好每一档节目,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3.2 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品格塑造

人文精神和科技理性之辩一直是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世界关注的话题,这种争辩最后都以人文精神的胜利而告终。2017年,在首届全媒体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科大讯飞章总真诚地表达了一个心声:“虽然我们是搞技术的,但是我们其实非常担忧的是,网络上庞杂的粗制滥造的音频读物是否会影响优质的声音和艺术作品。担心未来真正优质的声音会更加稀少。”其实,技术再发展,承载人类独特感情内涵的传播不可能是冷漠的海量信息本身,打动受众的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永恒价值的真善美。承载真善美的就是人本身。技术瞬息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播音主持的“德才兼备、声形俱佳”是颠扑不破的人才选拔真理,是经过一代代专业教师和岗位锤炼出来的真知灼见。夯实自身能力,珍重人文价值,积极应对技术变化,是播音主持行业在融媒媒体时代的应对王道。

3.3 强化专业特质,提升专业品质

融媒体时代,“云计算”和一些语音信息播报由AI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大量智能合成的声音虽方便了信息随时随地海量传播,但一些艺术作品中,在需要展现人类精致微妙情感的细腻变化和体现人文情怀、人文魅力的艺术领域,机器人因其情感的虚拟性永远不能完美把握。播音主持艺术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及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作支撑,学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对语言的掌握:表达情感自如转化的训练、高端语言艺术的精深呈现。而朗诵等高雅语言艺术提供的精妙情感享受、新闻评论里主播对复杂新闻事件的精准评述能力,是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显著特征,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区别于智能语言工具的核心优势。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在素质锻炼上强化专业特质、提升专业品质,实现融媒体时代的人才优质传播能力,是播音主持专业在融媒体、人工智能时代突围的有力策略之一。

3.4 关注传播需求变化,拓展全媒体传播能力

融媒体时代也是数字化媒体时代,Web2.0、P2P技术、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日趋成熟、相互结合,为个人与个人、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可能。传播者和观众的身份具有变化性、互动性,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控制信息,而且一起参与信息的传播。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甚至认为,受众不再是大众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可以自我选择的网络成员、特殊的公众,或者是一个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求趋于个性、互动化,对信息和传播者的个性化定制具备内在需求和外在可能。这种互动传播和个性化需求,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迅速适应并增加个性化传播能力、互动能力、直播能力,形成以全媒体主持为核心的综合表达传播能力。

3.5 扩大视野格局,聚焦中华文化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观点,按这种观点,文化是单一的,是存在竞争的,如果一个文化能够“崛起”,这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近代史上最卓越的历史学家英国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经断言,未来的世界将由中华文化统领,他们的看法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中华文化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智慧性将有力地解决全球化的文化问题。《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民族责任也是对人类发展的担当,语言是文化的直接承载,中华文字语言的经典汗牛充栋,而中国有声语言文化以中国播音学的形成标志,渐成显学才不过一二十年。作为用有声语言进行创作、传播的播音员、主持人,只要在融媒体时代与时俱进,积极利用传播技术,坚持传播内容的求真、向善、尚美,未来的道路非常广阔。

结语

信息技术的时代变革,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之大变革。积极迎接挑战,在压力中寻求动力,变冲击为契机,是传播行业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未来终将解决的历程。如果播音主持行业能够有力应对受众被分流、节目平台升级,传统播音主持方式改变,人工智能涌现、岗位需求变化的传播冲击;树立坚定信心,挖掘新媒体时代受众量庞大、影响力扩展的优势,抓住传播效应直接、自身素养凸显的机遇,积极融入新技术传播环境;在事业应对策略上客观面对变化、聚力解决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品格塑造,强化专业特质、提升专业品质,关注传播需求变化、拓展全媒体传播能力,扩大视野格局、聚焦中华文化,相信在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环境中,创新型播音主持的发展一定会重回历史坐标,再创传播佳绩。

猜你喜欢
播音员传统媒体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