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车公用业务财税处理探讨

2019-01-28 08:09任东宾潍坊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私车列支租车

任东宾 潍坊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引言:企业车辆由养变租是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提高资金流动性和降本增效的有效途经。伴随企业员工私用车辆的增多,考虑租用车辆的及时性、便捷性、灵活性的特点,企业员工私有车辆被单位租用的业务时有发生。下面就私车公用业务如何管理作简要解析。

一、私车公用存在的管理难题

私车公用实质是员工的个人财产用于公司的业务生产,属于流动资产的租赁经营。由于企业员工作为出租方的特殊性、租赁使用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执行主体的单一性等情况的存在,在车辆租赁管理过程中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

1.责任界线难分清。对于公私同时进行的混营业务,因为工作主体公私一体,车辆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成本界线和风险责任难以界定,如事故损失成本、交通违章罚款、车辆维护费用等难以用明确的计量标准和明晰的划分依据在公私业务之间进行划分。

2.财务列支难以取得票据。因为产权为个人,车辆发生的各项费用都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开支,无法在单位列支,没有合法的企业列支票据。

3.税前抵扣有难度。因无法取得合法有效的税前抵扣发票,无法在税前抵扣所得税及增值税。

4.计征税款易混淆。租车收入是员工私有财产使用权让渡收入属财产租赁所得,是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财产租赁所得,但很多情况下,因票据难取得,而列入工资薪酬综合所得进行税收管理,没能正确计征税款,造成计税错误。

5.费用计价标准难确定。车辆成本包含内容项目多,变化大,尤其主要运行成本燃油价格变化不定,准确核定租用价格存在困难。

二、私车公用难题的解决办法和风险规避

1.签订私车公用合作协议。该协议在人员较少企业可以同车辆本人签订,在人员较多企业可由企业工会组织接受员工的委托代其同单位签订,签订时间可以按年,也可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车辆管理责任的划分,费用承担标准的界定,风险责任的承担,以及双方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等事项,作为车辆租用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费用列支和税收征管的依据。

2.制定规范的租赁用车使用制度。单位根据企业实际,制定规范严格的车辆租赁使用制度,完善租用车辆使用的审批手续和内控流程,做好车辆租用的登记使用记录。

3.根据当前车辆租赁市场行情,按照独立业务模式,制定公平的租用价格。通过了解企业所在地租赁市场租价行情,可以采取以下二种方式制定结算价格:一是综合价格方式,根据成本加适当利润方式确定,综合考虑车辆有形无形成本及运行成本等各种因素,包括折旧、燃油、维修保养等内容,双方协商确定适宜的综合计费价格,可以按实际行驶里程计价也可以按时间包价办法进行确定。二是采取车辆费用据实报销,员工适当进行补助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必须在租车协议中明确结算结算费用项目的范围和票据,员工的补助应作为工资薪酬处理。

4.开据合法有效发票作为财务处理的依据。根据租车协议约定,员工可定期根据租车使用记录和确定的计价标准,到税务代开发票或持开支取得的发票同企业进行结算,企业以此作为核算依据依规进行会计核算和税前费用列支。

5.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和依法交纳各项税金,规避税收风险。租车业务承担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纳税义务,企业在结算过程中认真履行各项纳税和代扣代交义务,正确区分财产租赁所得和综合所得的界线,依法根据取得的票据进行税前扣除,不得无票抵税和税前列支各项支出。

三、私车公用业务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规避签订零租价或偏离市场价较低的租赁协议引起的税收成本增加。企业员工与单位进行的租赁业务,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税务机关认为结算价格不合理时,有权重新核定征税价格,并以此进行税款征纳。

2.可以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降低税收负担。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财产租赁所得和工资薪酬综合所得以不同的税率进行征管,财产租赁所得是按租赁收入的12%进行征收,综合所得是实行超额累进分级计算进行征管,存在计征方式不同,在进行租赁业务管理时,有税收筹划的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降低税收负担,但合理避税应根据业务活动发生的基础和税法的规定,取得相应的原始资料,取得合理避税的环境。

结语:私车公用业务在企业发展中,是实现提质增效,缓解资金紧张的有效措施,有效规避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规范进行业务操作,正确进行财税管理,会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该项业务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方式和财税核算要不断更新创新和完善。

猜你喜欢
私车列支租车
抢占消费者心智
租车背后的“学问”
医生私车公用撞伤人 医院担责
网络“卖”豪车为骗钱 租车玩倒卖被判刑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存货”科目的运用
2015年上海私车额度投放约10万张
规范财政预列支行为提高财政支出真实性
供电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探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费使用和管理研究
租车抵押获利行为的定性及数额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