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题材影片教育理念分析

2019-01-28 08:08:05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710021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王老师题材理念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一、教育题材影片中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涵括的内容很广泛。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不但要受到本国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也必然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 。1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尊师重道的尊师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现代社会衍生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以爱育人、多元个性、全面发展、启发创造等。

“教育题材电影是以教育故事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传达教育理念的艺术电影”2。很多优秀的教育题材影片从各方面传达出了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下面以《烛光里的微笑》《美丽的大脚》《驴得水》三部影片为例分析影片中传达出的现代教育理念。

1.“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

以爱育人是我国教育理念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国产的多部教育题材电影中都表达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

影片《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在自己的孩子去世之后办起了学校,将这个贫苦村子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去看待。为了方便孩子们的学习,张美丽决定给孩子们装上一台电脑。然而乡镇的贫困却成为这件事情的绊脚石,于是张美丽自己陪赵老板喝的酩酊大醉,才讨来了一台电脑的钱。在影片中,张美丽始终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尽管张美丽的所了解的知识不多,但是给孩子们的爱却一点不少,真正的做到了以爱育人。

2.“多元个性”的教育理念

以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为例,影片中的女主角王双玲老师在给四(二)班上的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们用一句话提出对老师的期望。王老师希望通过孩子们对自己的期望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王老师充分听取学生们对自己的建议正体现出了王老师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注重学生们自身的能动性。当路鸣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不要反对我们踢球”时,王老师笑着说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中国的贝利。这些片段充分体现出王老师对学生们多元个性发展的支持。王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希望孩子们不仅做到学习优秀,同时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能有长足的发展,这里体现出了注重主体、多元个性的教育理念。

3.“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中,同学们给性格孤僻的周丽萍起绰号嘲笑她,王双玲老师及时阻止并纠正了这一错误的行为。王老师以自己小时候被起绰号的事情为例,教育学生们随便给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是不正确的,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王双玲老师更注重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再如,在影片《驴得水》中,孙校长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宁愿“欺下瞒上”,也要尽可能多的申请到教育经费。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只是想让这个山村里更多的孩子受教育,想给学校换上像样的教室和桌椅板凳,想在学校组织一个篮球队,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而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被教育者来说,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比理论知识学习重要的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能够发掘出自己的更多的潜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教育题材电影如何更好的表达教育理念

虽然很多优秀的教育题材影片在影片中向观众传达了一定的教育理念,但是不少影片也表达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分关注教育贫穷、对被教育者关注不足、或是在影片中传达了一些青少年不应该学习的思想行为等。作为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如果不对教育理念、课堂教育活动进行探索思考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不能说是真正表现了教育,它并没有走进教育的世界去表达教育。如果影片只停留在对教育资源的关注上,那么就很难完成教育题材影片应当承担的艺术和教育这两个任务。

1.借助艺术进行表现

近些年来,我国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实际上已经逐渐得到了缓解,教育公平问题也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因此作为教育题材的影片,也应该主动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去表现的内容。诗歌、美术、音乐这些艺术类的题材内容,更适合在教育题材影片中被直接展示和表现,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当中国的教育题材影片将目光聚焦在教育资源匮乏这一点上时,国外的教育题材影片却开始用美术、音乐以及诗歌等艺术类的题材来探索教育理念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抗和革新。在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用“及时作为”启发学生,反抗传统教育思想;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用音乐为后进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抗传统教育方式。

在这些成功案例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题材影片可以考虑将影片的关注点从教育贫困和教育公平问题转移到通过艺术类的题材来表现对教育理念的探索。但在创新影片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本土化的问题,中国在艺术方面除了音乐和美术等方面,最大的特色在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丰富,因此中国教育题材影片不仅可以表现音乐、美术等内容,还可以以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作为表现内容。

2.给教育题材影片注入想象力

所谓的想象力是指教育题材的影片在人物形象刻画、情景描绘等方面有所取舍和提炼,尤其是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很多教育题材的影片主角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比如影片《水凤凰》中教师的形象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位残疾人教师陆永康,影片讲述了这位残疾人教师在农村地区坚持教书几十年的感人故事,“但是如果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对人物原型的经历能有所取舍,在影片节奏上能更紧凑的话,影片的整体效果可能会更好”3。

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影片主题上,中国教育题材影片都应该有所突破,针对目前的创作瓶颈,寻找适合自己革新发展的新方向。在内容上可以对国外的优秀教育题材影片进行借鉴,借助艺术进行表现,并且对素材进行取舍;在形式上适当的融入时尚元素,会使影片拥有更大的市场。

3.适当改变影片风格

教育类题材影片主要的受众是青少年,教育类题材影片的目的也应当是教育青少年。而想要在大量的教育题材影片中受到关注,就必须要适当的迎合受众口味。教育题材的影片应当与时俱进,在影片中适当加入时尚元素,而不能只是一味的说教。现代社会,娱乐化充斥着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如果教育类题材的影片只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表现影片主题,难免会受到受众中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反感,受到反感的影片自然不可能达到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效果和目的。

在影片宣传方面,教育题材的影片也可以向商业片借鉴经验,适当使用商业化的营销手段,做好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影片,从而为影片赢得更多的观众,更好的达到影片的教育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题材的影片背负着传达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大众的双重任务,决定了教育题材影片在革新自己的表现方式时不能过分追求“时尚”。不论在时尚元素方面还是在商业化的营销手段方面,都不可过度。过度的“时尚化”和“商业化”会使影片失去原有的味道,从而与影片原本的任务和目的背道而驰。

4.让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中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题材电影大多数都以初高中以及大学为表现教育过程的载体,但是教育一词却不仅仅局限中高等教育,还包含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以纪录片《小人国》和《幼儿园》为例,两部影片都反映了2-6岁的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学前教育的现状。但是这样的影片在中国目前的教育题材影片中少之又少,如果能将视线放宽,试图表现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那么中国的教育题材影片的内容将会大大丰富。

注释: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1998 (3): 66-69.

2.杨美秋.变与不变--新世纪以来中法教育题材电影对比[J].文教资料,2014 (29): 137-139.

3.王一川.教育与想象力及其他--近年国产教育题材影片评述[J].艺术评论,2010 (6): 46-51.

猜你喜欢
王老师题材理念
奇妙的旅行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有趣的动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我的王老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