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壮观场面”缘何称霸影院
——以《毒液:致命守护者》为例

2019-01-28 08:08:05北京师范大学10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毒液

(北京师范大学 100000)

近日,2019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入围影片名单公布,以“漫威”电影宇宙为首的《蚁人2:黄蜂女现身》《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黑豹》等13部电影入围,其中有7部电影进入中国大陆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前25名,除《帕丁顿熊2》和《犬之岛》外其他电影票房全部过亿——那两部电影的特效并不是以炫目的大场面为主,虽然这些电影的观众反馈有好有差,但以上票房数据足以说明电影中的视觉效果日益成为吸引人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因素。

本雅明提出光韵与震惊的区别,桑塔格提出照片与电视的区别,艾柯提出语言和形象的区别,Andrew Darley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好莱坞出现了一批景观想象和动作获得了与叙事内容和意义同样的地位的一类电影,该类电影中的“感官刺激”大有超越传统人物和叙事的能力1。这些理论都注意到了区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必要。而“景观电影”中的“景观”主要由“特效/视效”构成,专业术语为“CGI”(Computer Graphic Image),是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的计算机图像成像技术,“广义上所有CGI都可以定义为视效”2。

笔者参与了豆瓣网站组织的关于《毒液:致命守护者》(下文简称“《毒液》”)的提前观影活动,但因为主办方的疏忽,大家只能观看2D的特效未完成版本。当被毒液附体的艾迪·布洛克跳上一座大厦的顶端时画面突然变成了布满网格线的未完成的灰色模型,随即又恢复正常。观影结束后主办方表示歉意,并强调这部分情节的特效其实十分高超,大家要去电影院一饱眼福,可见如今电影中精湛的特效技术已成为制片方的一大卖点。从《毒液》票房占首映当日40%的数据来看确实如此,虽然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7.2分,但它以18.66亿人民币的票房已经登上内地年度票房榜第7名,全球票房达8.55亿美元,索尼已经决定将《毒液2》定于2020年上映。

从技术层面我们可以把电影中的景观归功于特效,但通过后文分析可见,大众并未对特效的技术细节做出深刻的了解,而只是惊叹某个画面是壮观的、精彩的,用一系列宏观的形容词去把握,所以是否可以使用一个来自于大众的名词“壮观场面”来概括本文将要分析的“景观”?本文重点不在于叙述特效制作技术纷繁复杂的细节,而在于从感性直观层面分析观众为何热爱电影中的“壮观场面”。西亚德·谢尔维曼说:“没人花钱买票去看技术。”3但这一预言在今天已经不再恰当,本文将以《毒液》电影为例,探究“壮观场面”在电影中如何成为一种吸引大众为之付费的因素。

一、现代生活:平静还是惊颤?

(一)本雅明与鲍德里亚:“惊颤效果”与“触觉特质”

在电影理论方面,本雅明关注“触觉特质”与“惊颤效果”。首先,他关注达达主义带来的“引起公愤”4这个效果,认为达达主义者的艺术品像子弹击中观赏者,使艺术品具有“触觉特质”5,达达主义的出现对电影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因为电影也拥有像达达主义者的作品那样冲向观众的效果——“梦幻感知”6,本雅明用“惊颤效果”这个术语描述电影画面变动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惊颤效果”体现着社会变迁。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中,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惊颤效果”。“惊颤效果”的来源还在于“大众”与“艺术爱好者”对立,因为大众消费艺术作品,寻求消遣,而艺术爱好者却是专注地凝视艺术作品。

但本雅明没有对“触觉特质”作详细的分析,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触觉与数字”一节讨论“数字性”7,引用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测试”这种“社会控制形式”8的分析:“电影演员的表演是通过整套技术设备传递给公众的。”9而公众“只要能认同技术设备就能认同演员。因此他们的行为和这些设备相同:他们在测试”10,这种测试建立在“触觉/消遣成分”上,后者同样来自本雅明的理论:“电影的消遣成分首先也是一种触觉成分,因为它建立在那种撞击观众的地点和视角的变动性上。”11所以“不可能有凝视,图像把感觉粉碎成连续的片段,粉碎成刺激,对此只能用是与否来即时回答——反应被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电影不再允许你们对它发问,它直接对你们发问。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现代传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求一种更大的即时参与,一种不断的回答,一种完全的塑性(本雅明把电影摄影师的操作比做外科医生的操作:触摸和操纵)。信息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告知,而是测试,最终是控制。”12观众被控制,他们在电影评论中刻意突出特效的地位:“事实上,剪辑和编码要求接收者以相同的过程进行拆解和译码。因此信息的任何阅读都只是一种对代码的持续检查。”13

鲍德里亚对本雅明关于电影的论述和麦克卢汉“中介是信息”这个观点做了更深刻的解读,认为“中介是信息”是“符号政治经济学达到第三极仿真时的口号——中介和信息的区分则是第二级仿真的意指特征”14:“所有这些分析都直接涉及麦克卢汉的名言:‘中介是信息。’事实上,正是中介,正是剪辑、切割、质问、煽动、勒令的中介方式本身在调节意指过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麦克卢汉在电子大传媒时代看到了触觉传播时代。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接近的是触觉世界,而不是视觉世界。在视觉世界中,间离效果更明显,反思总是可能的。当触摸对我们而言失去感官和肉体价值的时候(‘触摸主要是感官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皮肤和物体的简单接触’),它有可能重新成为一种传播界的图式——但这是作为触觉和策略仿真场的图式,在这里,信息使自己成为‘信息’,成为触手般的煽动,成为测试。人们到处都在测试你们,触摸你们,方法是‘策略的’,传播领域是‘触觉的’。”15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从视觉文化时代进入到“触觉传播时代”,他从麦克卢汉的“中介是信息”出发,认为大众文化产品传达出的信息是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的特点是触觉的,相比视觉,触觉消除了间离性,更加没有阻碍地直达人们的感官,它不是“皮肤和物体的简单接触”,而是有“策略”的“触手般的煽动”。

(二)“毒液”大战“暴乱”:感官刺激的巅峰

《毒液》中充满了“撞击观众的地点和视角的变动性”,如艾迪·布洛克被反派众人追杀和“毒液”大战“暴乱”的场景:外星共生体除了“毒液”外还有“暴乱”,在影片的最后它们进行了打斗。而“暴乱”实际上是更为强大的一方,相比“毒液”看起来较为原始和滑腻的动物性外表,“暴乱”外表有金属质感,看上去真正具有超越人类的科技水平。这场打斗激烈刺激,Paolo Giandoso通过画概念图的方式展现了“毒液”和“暴乱”纠缠在一起的各种动作,最终在屏幕上展现出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感觉的粉碎感”也在《毒液》中达到了巅峰,快速的剪辑手法使人看不清打斗的具体动作,甚至“毒液”的整个身体也经常处于快速的移动中,“毒液”平时隐藏在人类的体内,只有在某些重要时刻人类才会变身,变身的过程使用了很多层特效,还加上了“扭曲的效果”来混淆视听,让“观众通常看不出来在变身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整个特效的制作只是为了突出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了使观众赞叹主角的强大力量和制作方的海量投资。而关于“毒液”特效的更多的知识其实并不能即刻从观影中得出,而是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拆解和译码”,这样,特效就变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而普通观众对这段大战及其他场面的观感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淘票票”这个购票网站上的对《毒液》的评论来一探究竟。

描述对象

1、画面/场面和制作

2、特效/视觉效果

3、流体大战/那一坨病毒似的液体翻来覆去

4、街头追逐/追逐战

5、打斗场面/打戏

6、毒液变身

7、有类似水墨画的渲染方式

正面评价

1、不错/很好看/很赞/很棒/挺好的

2、高难度/高水准/良心/精细/精良/整体完成度不错/变化多端

3、过瘾/很爽/吸引眼球/被震撼/印象深刻/酷炫/惊艳/精彩/刺激/燃爆了/惊悚/被吓到/有力度

4、暴力、血腥与幽默的结合

5、IMAX效果好

负面评价

1、打斗场面略少

2、夜景拍摄挺不爽

3、除了几幕液体互殴的所谓money shot之外肉眼可见的穷,所以惊(ran)心(shao)动(jing)魄(fei)的大场面之类,不存在的。

4、特效方面也没什么创新,大部分都是夜场戏,大大降低了特效制作的成本,失望!5.5分!

5、没有启发、没有触动人心,只是瞎编,只是感官刺激,实乃精神鸦片。

*以上内容来自“淘票票”网站《毒液》评论区

从表格中所列正面评价内容看,关于《毒液》中特效的描述集中在对画面进行宏观概括式说明上,大部分观众对特效的描述是“打戏”和“大战”,具有鲜明的对战斗情节的敏感度,而这种战斗情节给人带来的观感从普通的“好”、“棒”和“不错”到“精彩”和“刺激”为主的稍显精细的形容词都是很粗略的表达,只有少数人能做出“暴力、血腥与幽默的结合”这样的把画面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再结合起来进行评论的案例;而数量较少的负面评价中观众主要是对打斗场面的数量和夜景这一影响观感的因素进行批判,总之是认为电影制作方没有制作出他们心目中的特效场面,少数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毫无意义的只有感官刺激的“精神鸦片”。

可见在淘票票上进行打分的群体中没有人能在观影过程中看出背后的技术力量有多么强大和花费资金数量几何,他们只是对“壮观场面”心醉神迷,本雅明和鲍德里亚解释了他们心醉神迷的原因。这种具有“惊颤效果”的“战争美学”在《毒液》中处处可见,而在“毒液”与“暴乱”的大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成为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因素。

二、逆袭梦想:达成还是破灭?

如果把《毒液》看作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它的反启蒙效果也在其“壮观场面”中暴露无疑,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壮观场面”形式上的精彩刺激如何吸引大众,而内容上它表现了什么?《毒液》的票房成绩不俗与后来口碑欠佳的鲜明对比,说明了影片前期宣传能力强但因影片本身质量问题而没有获得声誉,导致评分滑落。大众观影者与影评人的对立也出现了,如烂番茄与IMDB评分的两极分化。从影评来看,大部分人还是可以看出《毒液》的叙事手法单薄,逻辑上存在硬伤,只是一部“爆米花片”而已,但他们仍然走进了电影院,并没有因为其他人的评论而放弃贡献票房。人们在繁重工作的间隙愿意选择这样轻松愉快的影片作为消遣。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反启蒙效果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核心特点在于它可以达到“为大众量身定做”这一目的,它的形态是“追求精确而彻头彻尾地算计出来的效力”16[8]25,作为消费者的大众是被其控制的对象,文化工业的动机是赤裸裸的营利,人们不是主动地而是只能被迫接受它的营利目标,这种营利动机使消费者丧失反抗性。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在历时上看不具有真正的创新性,21世纪以来如今有无数的“大片”在电影院上映,它们有共同的叙事特点和视觉效果,都用华丽的明星阵容来招揽顾客,这些特征并没有依据时间变化;从共时方面看,无论是哪家公司推出的产品都没有本质差别,因为需要确保营利,所以制作方不敢冒险使用创新性的模式来制作和宣传电影,即阿多诺认为的“工业”一词的意义是制作过程标准化和合理高效的发行技术。

在电影制作中,看似有个性的产品实际上是分工精细的劳动者使用机器按某种模式制造出来的,但是恰恰是这种伪个性吸引了消费者将其作为逃避灰暗生活的避难所,虽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但这种工业性表面的组织形式是秩序井然的、合理高效的,而这种技术理性(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却有可能“什么都不生产”17[8]26,在内容上它表现出惊人的贫乏。故“文化工业有意自上而下整合其消费者”18[8]24,其中的“上”指商品拜物教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合体,整合所使用的载体便是“大众媒介”(Mass-Media)。在电影中,在《毒液》中体现出的震撼特效便是当今吸引人走进电影院的“大众媒介”,它是顶尖视觉技术和巨额资本合谋的产物,叙事的薄弱在华丽特效面前可以被原谅甚至忽略,我们看到大众在它面前毫无抵抗能力。

所以,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总体效果是反启蒙(antienlightenment)”,并且阻扰人的解放。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知识分子不能企图与之握手言和,认为文化工业产品可以缓和人们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使其具有反抗性,它们只会让消费者更顺应现存主流制度,只有整合性而没有颠覆性。不仅是知识分子面对文化工业怀有犹疑,消费者更是“上当受骗,心甘情愿”19,因为文化工业产品可以带给他们“一瞬间的满足”,这份满足也会在大众中间口耳相传,于是大众对文化工业产品便一拥而上进行使用,此时文化工业产品还是充当了生活的避难所,在“996,ICU”的灰暗现实面前:“如果自己一旦摈弃那原本就不存在的满足,生活将会变得完全不可忍受。”20但大家心满意足地走出电影院,明天继续过着灰暗的打工生活,这样就是和谐了吗?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在混乱世界里建立的秩序并不值得赞美,而且这种秩序并没有证明自己的有效性,文化工业的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并不是自由,而是顺从“现状下的秩序概念”21,不去反抗压迫者。文化工业会使人的理解水平退化:“把成年人变成11岁的少年儿童”22,在权力集中在某一部分人手中的当代社会,无权无势的底层会被文化工业完全控制:“在文化工业的产品里,人陷入困境,以便能够安然得救,而拯救者通常是一个善良群体的代表;然后,在一种空洞的和谐之中,他们与这个世界和解;而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的要求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23

(二)“毒液”战败“暴乱”:失败者的逆袭神话

《毒液》究竟表达了何种“中心思想”?“淘票票”网站上大部分观众都赞同一种“阶级跃升神话”,认为只有变强大才能捍卫爱情和拯救世界的事业,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主角被“毒液”附体后才发生了变化,看似拥有了很强的力量但这实际上并不属于他自己,而且“毒液”本来的任务是来地球奴役人类,但却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突然倒戈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令一些观众表示这个情节前面没有足够的剧情铺垫,是为了“大团圆”结局而强行安排的结果。

赞同这一神话:

1、强大才能捍卫正义

当一个人弱的时候,你的正义简直一文不值,甚至于连你的爱情都捍卫不了。只有你变得足够强大,你的内心的正义才会得到履行,甚至于担当起改变世界甚至拯救世界的重任。

决定正义与否的永远是手握利刃的人。

2、屌丝逆袭

整体就是屌丝逆袭的故事,书粉会不爽(我是粉丝,也觉得不对味)。

美式英雄大片的另一种风格,屌丝男秒变英雄。

屌丝的逆袭,传统的套路也许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多数都是这个世界里的小角色,很多时候委曲求全,迫不得已,身不由己,谁不幻想能够成为英雄,成为自己心中的王者,随心所欲,主持正义,惩罚奸孽。

3、地球loser与外星loser负负得正

漫威电影,果然不会让人失望。从情节来看,汤姆哈迪精准演绎了一个丧到家的白领,当然一瞬间失业,女朋友也整没了,很接地气的人物,对于看漫威的主要受众群体来说,黑豹太贵、钢铁侠太富、队长太正、绿巨人、博士太精英、蜘蛛侠太小、蚁人太底层、死侍太痞、雷神神马的感觉太仙,毒液反而最接地气,不那么高阶层、普通白领一枚,正常“怂”,没有一上来就要当救世主的劲,就像行走在社会中层的大众,当毒液附身,能力爆发,还是紧守做人的基本准则,还有点“怂”,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能挺身而出,成就英雄梦。

此片接地气之处在于人类loser合体外星loser迸发出负负得正的效果。

刚开始以为是外星生物入侵地球的普通科幻片,结果,竟然是不同物种loser的完美结合,共同对抗终极大boss。

其实剧情稍有点老套,男主因为自己的“执着”导致爱情事业皆不顺,然后拯救世界的责任突然落到了他身上,同样是外星球的一个loser,他们合二为一后变得越来越强,内心的正义感又让他们顺理成章的伸张正义。

最喜欢毒液对男主说,在我的星球上我和你一样是个失败者,但我在这却强大的多,这感觉很好。

而便利店女老板两次被劫,艾迪只有在与毒液共生拥有超能力后才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道出了普通人有时难于伸张正义真的是因为自身力量太渺小太有限的无奈——这些情节设置也点了一下loser失败者逆袭的反英雄主题。

在工作感情生活中谁不曾扮演过失败者的角色,谁不想像电影中的艾迪一样,在人生跌入谷底时,突然赋予其坚韧的外衣和强大的力量!抵御各种各样的伤害,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突破身边重重险境,还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所爱!并且永远不丢失一颗善良的心,捍卫正义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那个渺小的自己,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价值所在!

不过,即便是科幻,却依然离不开现实。现实中的种种不得意,失志,或者就是个十足的loser,但现实还是现实,一个半小时的意淫后,还得回到无奈的现实。但是即便能让我有幻想的冲动,那也便是极好的。

反对这一神话:

剧情不合理处太多

1、这片剧情很迷,废材男主从头废到底,没有明确表现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执着的目的啥的,但是莫名其妙地,毒液一句“为了你”就叛变了什么鬼?能多铺垫两句吗?

2、特效挺好的,但是剧情有些讲不通,为什么毒液要帮地球人打败自己的星球同胞?为什么男主能与毒液很好的结合女主竟然也可以?为什么反派觉得人类进化的不好,还要帮外星人侵略地球?为什么流浪汉都结合失败(可能因为他们进化的不好)?为什么毒液要打算住在地球(说毒液吸收不了地球的氧气)?那以后男主结婚的时候得咋办?男主和毒液不会觉得浑身难受吗?毒液会不会爱上男主未来的妻子,爱上了又得咋办(?o?)?十万个怎么办。

3、共生体的情感很有问题,一个对人类一无所知的生物,说着流利的英语,理解人类的爱情,还瞬间倒戈去对付自己的领导者?不可思议

*以上内容来自“淘票票”网站《毒液》评论区

宫成成在《中国当代“中产”现状——以阶级/阶层分析为视角》中认为:“中国当代中产阶层地位焦虑表现之二:是社会上升空间与机会的变小。体制外的经济状况与前发展受到全球金融走势的影响,加上工作竞争的压力,物价上涨,高昂的房价,社会向下流动趋势增强。在‘国富优先’的体制下,社会发展中产生结构性失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这种格局反过来造成内需不足难以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妨碍国家进一步富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社会成本的提高使得中产阶层随时可能内部分化跌落到社会下层。贫困感使得‘中产’无甚安全感。”24[9]25-26可以猜想,有钱亦有闲暇买票进电影院看《毒液》的观众中不乏所谓“中产阶级”,在阶级日益固化即“社会上升空间与机会的变小”的当代社会中,他们一定充满着迷茫与不安全感,而“毒液”最终打败“暴乱”这一胜利姿态深深刺激了他们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在影片最尾看到了不委曲求全的得意人生,即使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虚假的安慰,但得到了两个多小时的满足就够了。

这些观众在电影院中已经获得了这样反败为胜的体验,那么他们在现实中还会进行这样的反抗吗?更何况是“毒液”的加盟使主角揭露了科学组织的阴谋,主角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样的反抗。大众在现实中依然会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无力,只能去这样缔造炫目神话的文化工业产品的“壮观场面”中寻找安慰。

“毒液”和“暴乱”依靠的是远超人类的暴力才打败了人类的武器和军队,所以这仍然是“以暴制暴”的路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以暴力服人的歌颂?外星生命是另一种暴力的代表,其本质与地球上现存的统治阶级相同。

三、结语

《毒液》在豆瓣上,终获7.2分,或许大部分观众的推荐语是“可以去看看特效”,但只要能让观众买票进电影院制片方就满足了,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能“圈钱”就可以,至于观影理由有多么千奇百怪都无所谓。这或许是当代“文化工业”的强大力量,因为观众面前只有这样的产品可供挑选。

大卫·波德维尔认为:“在动作片中,我们被告知,壮观的大场面比叙事更重要,其结果就是违背了经典传统中的‘线性’。所有的特技和打斗都会让影片变得断断续续。”25[10]132但“叙事和大场面并非是互相排斥的概念”,故对于观影者来说,或许我们应具备的是对电影叙事的更高要求,让电影中的“文学性”重拾往日光辉;但面对“景观电影”利用无处不在“壮观场面”生发的强势冲击,也应怀有更宽容的态度,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正因此在荧幕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国产电影也一直因“五毛特效”而饱受诟病,这一趋势不可阻挡,如果能让“特效共叙事齐飞”或许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注释:

1.Andrew Darley.Visual Digital Culture:Surface Play and Spectacle in New Media Genres[M].London:Routledge,2000:102-103

2.谢辛.“侏罗纪”系列电影CGI、Animatronic视效技术与传—受效果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018(08):4-7+63.

3.转引[澳]麦特白著.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好莱坞电影 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08.

4.[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2.

5.同4.

6.同4.

7.[法]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8.

8.[法]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9.

9.同8.

10.[法]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90.

11.[法]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90.

12.同11.

13.同11.

14.[法]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94.

15.[法]波德里亚著.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92.

16.赵勇主编.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5.

17.赵勇主编.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18.赵勇主编.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4.

19.赵勇主编.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7.

20.赵勇主编.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

21.赵勇主编.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22.同21.

23.同21.

24.宫成成.中国当代“中产”现状[D].中国政法大学,2011:25-26.

25.[美]大卫·波德维尔著.谢冰冰译.好莱坞的叙事之道 现代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M].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132.

猜你喜欢
毒液
鹰与蛇
能者勿戏恶
杂文选刊(2022年6期)2022-06-22 03:01:46
蜘蛛开店
英国“毒液”战斗机
Bian Que
与毒液共生
首周2亿美元,“毒液”怎么做到的?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26
《毒液:致命守护者》首映
综艺报(2018年21期)2018-11-13 05:34:48
毒液谜案
飞行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