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100048)
高丽末期杰出词人李齐贤(1287-1367),自幼接受中国文学及文化熏陶,并在中国元大都侍奉忠宣王近三十年,曾游历中国四川、浙江、甘肃等地,在其诗词中涉及大量的中国地名、中国历史名人以及中国民间习俗。在李齐贤创作的诗词中涉及到中国民俗内容的几首诗词,如《七夕》《冬至》《端午》《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等,借中国传统节日抒发思乡念亲之情。而以词的形式叙写四川民众民间饮麦酒之风俗是《鹧鸪天·饮麦酒》。饮麦酒的习俗在中国以往的诗词文中几乎并没有被记写,或是因为民间习俗没有被文人重视,或是因为彼时司空见惯之事不值得记写。作为一位高丽文人的李齐贤,来到四川后看到民间的饮麦酒场面感到无比新奇并参与其中,酒助诗兴,一蹴而就,留下了这首为后世文人称道不已的词。
鹧鸪天·饮麦酒
其法不篘不压,插竹筒瓮中,座客以次就而吸之。旁置一杯水,量所饮多少挹注其中,酒若不尽,其味不渝。
未用真珠滴夜风。碧筒醇酎气相通。舌头金液凝初满,眼底黄云陷欲空。
香不断,味难穷。更添春露吸长虹。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
这首词在创作形式上学习苏轼、辛弃疾等词的结构,在词题后加有词序。在词序中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饮麦酒过程及方式。麦酒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地方风味特色饮料和食用小吃,有助消化及增进食欲的功能,被认为是夏季消夏的良好饮品。序中描写到作者看到饮麦酒的方法是发酵的小麦酒不用过滤,酿制将熟时也不用压榨取酒,这种方式与烧酒不同,也与李白诗句描写有别。李白诗云:“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其中店内酒家女子吴姬是压酒糟取酒汁,这或许是文人饮酒常见的一种形式,且不足为奇。而李齐贤所饮的麦酒是不需要过滤,也不需要挤压,即“不篘不压”。把酿好的麦酒盛入酒瓮中,之后在酒瓮中插入竹筒作为吸酒的吸管。应约而来的宾客按照一定的顺序靠近酒瓮用竹筒吸麦酒。与此同时,在酒瓮旁边放置一杯水,客人吸了多少麦酒的量就把酒瓮旁边的水续入酒瓮中,瓮中酒如果不尽,酒便仍旧醇香爽口,可继续饮用,其酒味保持不变,飘香四溢。
值得注意的是,此词之题序也有独到之处,与张先、苏轼、辛弃疾、姜夔等词人的题序大为不同。宋代词人之题序中通常交代填此词的时间、地点、缘由及时代背景等,如苏轼《水调歌头》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又辛弃疾《柳梢青》序“辛酉生日前两日,梦一道士话长年之术,梦中痛以理折之,觉而赋八难之词。”李齐贤这首词序没有说明填词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等基本要素,而是把自己看到和亲自体会到饮麦酒的过程及方式用散文语言呈现出来作为填词的序,而序的内容与词的内容相辅相成,为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作了很有益的铺垫。饮麦酒毕竟是中国四川当地的民间习俗,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在序中有一个描写和交代,对词之正文的正确理解大有裨益。
上阙作者惊喜于自己所闻所尝之物。开篇作者便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未用真珠滴夜风”,夜风中弥漫着醇厚的酒香,并未见如真珠之美物浸润夜空,香从何来?未见其物,先闻其香。首先从嗅觉上加以肯定,香气扑鼻吸引着作者探寻其物并发现它的存在。如此醇美的麦酒是不容错过的,何况自己是一位诗酒爱好者。“碧筒醇酌气相通”,青绿色竹筒之清香与醇酎之酒香浑然一体,吸之沁人心脾,爽口怡人。取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若炎”字四首》之三“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此“碧筒”为荷叶制成的饮酒器。《饮麦酒》中“碧筒”虽用此二字,但据文意应为竹筒。因为词序中提到“插竹筒瓮中,座客以次就而吸之”,可谓李齐贤用“筒”之本义的“写实”手法。闻到且看到诱人的香酒,自然就要品尝美酒。“舌头金液凝初满”,舌头与金液的碰撞凝结成心中最初的美味,不仅是味觉上的知足其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此处借用苏轼词《水调歌头》“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中舌头品茶回味无穷之词境表达饮酒后心满意足。当麦酒在唇舌间翻滚,满喉皆酒香,似乎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地,一念之间无欲无求,世间只剩“我”与麦酒。放眼望去成熟的麦子尽收眼底,但也几乎将被收割殆尽,低头看麦酒也将被吸食殆尽。“黄云”即成熟的麦子,家家户户都用麦子做麦酒,此处“黄云”借代为麦酒。酿成的麦酒与亲朋友邻分享,呈现出一片因麦酒与饮麦酒的欢乐祥和景象。对于饮麦酒,后人石达开也有一首气壮山河的赞酒诗:“万斛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着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其中饮酒之民俗与李齐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阙首句仍承袭上阙之酒香意脉,“香不断,味难穷”,感触颇深,久久沉浸在品酒后的迷醉之中。然而,让作者更加喜悦的是在酒香四溢的清晨看到晶莹的露珠上映射着彩虹般的亮丽,饮酒仿佛是吸长虹,“更添春露吸长虹”。在这良辰美景中,回味着饮麦酒的喜悦之情。就这样久久沉醉在饮麦酒的喜悦之中,我相信你一定会问我饮麦酒的窍门,“饮中妙诀人如问”,你若问我饮麦酒之奇妙诀窍,我只会告诉你“会得吹笙便可工”。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品酒如同品味人生,其中的滋味难与人言,只有曾经“吹笙”才可以描绘和感受到它的妙不可言。宋代言语“吹笙”为“窃尝”,而“窃尝”,即尝酒也。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指出李齐贤的“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是因为“仲思居中国久,词用当时谚语”。仲思是李齐贤的字。李齐贤不仅在词中描述饮麦酒的习俗,还能信手拈来宋代饮酒民俗的谚语“吹笙”,足以见得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理解之深。
自古文人与酒结缘。李白与苏轼是李齐贤最为崇拜的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与诗酒有关的诗篇,如杜甫所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若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来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 “将进酒,君莫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在《将进酒》)李白和陶饮酒便有二十首。李齐贤对酒的喜爱,其诗词中也屡屡可见,如“十千美酒鸬鷀杓,二八佳人翡翠裙”(《杨花》) ;“昔从倾蓋眼能青,载酒同游遍洛城”(《 奉和元复初学士赠别》);“对酒频弹剑,吹灯乍枕鞍”(《路上》);“酒酣豪气薄云空,走寻北固登翠峰”(《雪用前韵》),等等。所以,在四川看到当地乡民饮麦酒引起了作者极大兴趣,不仅观看饮麦酒的形式还品尝麦酒,进而诗兴大发填词一首。
《鹧鸪天·饮麦酒》虽为小令,但语句通俗精炼,言简义丰,生动形象。饮麦酒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李齐贤对中国民俗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为四川民间饮麦酒这种民间文化以词的文学形式留下宝贵资料,也丰富了中国词作的内容,为异地人了解饮麦酒风俗留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