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 刘 萍
高职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三观正处于确立和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强,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和重要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青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是社会主义新征程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本质要求。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大学生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方法。
2.引导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关键时期,面临世界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不同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应对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挑战,就显得越来越必要,越来越迫切。
1.总体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当前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总体上是健康的,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道德人格健全,能用社会公德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较高的综合素养。
2.呈现出新特点,出现了多元、复杂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涌入中国,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使得部分学生迷茫、矛盾、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在当今社会,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受“功利化”影响,个人行为呈现出盲从、世俗和功利倾向,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私人利益与短期利益,而相对缺乏对精神层面、社会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追求,更注重个人感受和自身需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不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大学生甚至通过投机取巧与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是脚踏实地苦练真实本领。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渠道,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健康、丰富的校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大学生“微讲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社会热点、身边的故事等题材入手,学生上台演说,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又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微人、微事传递正能量,吸引着学生的关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身边的榜样更有说服力、号召力,我们每两年评选出各个领域的优秀学生代表,如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自强自立之星、创业之星……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充分发挥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让学生自觉产生追寻榜样的力量,从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组建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团队,要立足教材,将教材内容弄懂吃透,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特点,通过采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方式,让课堂内容更具有可理解性,同时也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对价值观理论的解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理念、信念。作为教授和传播高等知识、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最大作用的高校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都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示范引导作用,他们是这项工作实施的主力军。想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的三观和行为习惯,必须先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如定期的进行相关的课程培训与座谈交流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实践,与时俱进地更新理论知识,主动提高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只有教师的形象变得伟岸了,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崇敬之情,教师的传播才能够起到有效作用。
3.为学生多渠道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供全方位保障。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只有学生们带着对理论的理解去实践了,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融入到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应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可通过开展“精准扶贫”“三下乡”、农村支教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其提供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保障。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耐性。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才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加深对它的理解,从内心深处上升出一种爱国情怀、爱党情怀和社会主义拥护者的情怀。
高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固阵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全过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节点,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更应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让高职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