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治理需要群众观点

2019-01-28 07:15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66004
大众文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广场群众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66004)

近些年来广场舞作为一种大众性的娱乐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起到了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关于广场舞扰民甚至引发严重矛盾和纠纷的报道也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对于广场舞的态度也是明显两极化:喜欢的人对其痴迷不已,厌恶的人对其恨之入骨。可见在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中,广场舞治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重点内容和难题。破解这一难题,最需要的就是群众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坚持广场舞治理的群众观点,主要表现为:

一、端正对广场舞的态度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非常重要。克服困难,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端正态度。从近些年新闻媒体关于广场舞的报道来看,绝大部分是负面的报道。如《长沙居民不堪噪音困扰向广场舞大妈泼粪便》《业主不堪广场舞大妈扰民,花26万超大音响对放:看谁声音大!》等等。扰民、噪音、不通情理、不讲公德已经成为广场舞的标签,“广场舞大妈”也成了极具讽刺和贬低意味的专用词汇。其实,好多广场舞队并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自私自利的群体,她们是非常注意跳舞时间和舞曲音量的。

广场舞被污名化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一种轻视群众文化的社会心态。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人民群众是活动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目的是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是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广场舞成员大都年龄在40-70岁之间,50-60岁居多,主要是女性,基本是家庭妇女和退休人员。她们不是社会精英,不是专业舞蹈演员,没有青春的容颜和傲人的身材,所以在一些人眼中她们是不配和文化艺术沾边的,是应该远离美的。文化艺术应该是艺术舞台上的少数舞蹈家和专业舞蹈演员的专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和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主体地位,通过文化艺术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审美趣味,组织辅导群众艺术活动,规范人的价值观念,培养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

二、加强对广场舞的了解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解决广场舞治理难题,就要对广场舞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研究,把握广场舞治理的主要矛盾,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广场舞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是中国城市居民重组社区的一种自发形态。它以健身为目的,以流行音乐为媒介,以团队动作为基础,具有高度去政治化、足够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和较强的社交功能的特点,起到了政治释放器、经济助推器、社会调和器的作用。

从各地广场舞引发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广场舞团队文化娱乐活动和社区居民安静生活环境两大不同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不同群众主体的利益冲突。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的街头文化,广场舞需要露天的场地,富有节奏感和冲击力的背景音乐,相对稳定的充足的运动时间。另一方面,居民区作为人们生活休息的场所,需要安静惬意的环境和同样相对固定的充足的睡眠时间。表面看来,二者之间相互冲突,互相排斥,矛盾不可调和。但这只是二者斗争性的表现,矛盾双方还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广场舞成员大多是本小区居民,除了具有跳舞的需求,也会有作为居民的需求;社区居民除了有休息的需求,也会有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只要能把不同方面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协调好时间和空间的分配,大部分人是可以相互理解,融洽相处的。

广场舞兼收并蓄各种舞蹈元素,是舞蹈向大众化、平民化迈出的可喜一步。坚持群众观点,就要了解群众喜欢什么,就是要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发扬光大,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

三、创新广场舞治理的方法

广场舞现象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广场舞治理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打开思路,采取新方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可见,社会治理不是社会管理,它要求多主体相互配合,多手段协同奏效,尤其要改变旧式行政命令、单向控制的僵化模式。社会治理更强调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行为。广场舞治理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要有顶层设计。如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落实责任主体;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规定锻炼时间、音响分贝等具体细则;对能提供场地的单位建议对外开放,实行社会资源共享;把群众文化健身广场建设纳入新的城镇建设规划,消除矛盾产生的客观因素。当前广场舞扰民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实施建设的设计缺陷有关,公共活动空间非常缺乏。以前这个缺陷不明显是因为当人们还处于为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奔波劳碌时,不会有对文化娱乐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的舒适有强大的需求。但今天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们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精神生活的满足,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自然原有的基础设施越来越表现出滞后性。

2.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观念和利益的冲突十分剧烈,这需要我们社会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成员的健康人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广场舞引发的冲突中,主要表现为舞者和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都很强,各说各的道理。舞者认为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活动是我的权利,广场是公共的空间,我有权利使用。社区居民认为休息和安静的生活环境是我的权利,广场是公共的空间,我也有权利要求它的使用方式,不能由谁独占。其实双方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舞者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承担不扰乱社区居民正常休息的义务,社区居民也应尊重别人的正常文化娱乐活动。如果双方都能本着文明、平等、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寻求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就能相安无事,融洽相处了。

3.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当前各地广场舞的发展大多还是属于自生自灭的野蛮生长,不仅场地要自己找,音响等设施也要自己出资购买,舞蹈是自己在网上看视频自学成才,遇到问题也只能自己解决。当一切都属于无组织无纪律的松散状态下,就会出现失序和混乱的情况。不同的舞队为争夺有限场地钩心斗角,其他锻炼的人们也和舞队之间时有纷争,还有私接乱拉电线等安全隐患。如果居委会等基层部门能统筹安排场地、时间,提供安全的设施,或者对分散的舞队进行整合,就会减少很多矛盾和冲突。同时,应该加强对舞队的统一管理,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随时了解舞队的动态和需求,用真诚的关心关注拉近和她们的距离,就能及时把许多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事先预防远胜于事后处理,既节约治理成本,又能避免事态升级。同时,管理部门还应负起积极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的责任,推广适合的积极向上的舞曲,安排专业文化工作者编排教授优美易学的舞蹈,讲解关于舞蹈的基本知识,提升广场舞的艺术性、观赏性、专业性和思想性。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注释: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1-5).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广场群众
布鲁塞尔大广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广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浅谈党的建设以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为根本
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光荣传统搞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