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婷 任 娜[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06]
The Death of a Traveling Salesman
),韦尔蒂共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集和八部短篇小说集,文学成就方面,他荣获过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欧·亨利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韦尔蒂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南方的社会环境给予她以丰富的文学滋养,韦尔蒂也被认为是南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学作品聚焦于自己所熟知的美国南部,通过对南部的描写来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探索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1941 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帘》(A Curtain of Green
)中的《鲍尔豪斯》(“Powerhouse”)是以主人公的名字为题的一篇短篇小说。韦尔蒂在《鲍尔豪斯》中采用了第三人称“戏剧式或摄影式视角”,处于“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像是剧院里的一位观众或是一部摄影机,客观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申丹等,95)。故事以白人的视角,旁观鲍尔豪斯和他的乐队成员在小镇的夜间巡回演奏的故事。诚如名字所传达的寓意一般,鲍尔豪斯(Powerhouse)一词代指精力充沛的人。但是“世上无人像他这样。你说不出他是什么人。‘黑人男子’吗?他看起来更像亚洲人、猴子、犹太人、秘鲁人、极端分子、魔鬼”(韦尔蒂,206)。在众人眼中,鲍尔豪斯长相奇特,身份特征不明,这也隐喻了鲍尔豪斯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疏离,他独特的同时也显得格格不入,这里为后文中鲍尔豪斯一系列荒诞的举动埋下伏笔。
乐队成员演奏华尔兹舞曲《异教徒的情歌》之时,鲍尔豪斯突然向乐队成员宣布自己收到一封“妻子已逝”的电报。整个演奏的过程就是鲍尔豪斯幻想的过程。面对其他成员的质疑,他不停地虚构着事情的具体经过,想象着妻子出轨,“脑浆、内脏满地”的场景(韦尔蒂,216)。他在妻子已逝的幻觉中继续进行着他的演奏,冷漠的面庞下隐藏着他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乐队成员和鲍尔豪斯的一问一答引领着乐队的表演和小说的节奏。《鲍尔豪斯》以蓝调为艺术载体,在叙事上糅合了蓝调“对唱”“重复”“开放的结尾”的创作特征。蓝调音乐被定义为一种忧郁而缓慢的美国黑人民歌,注重情感的宣泄和即兴性,在新奥尔良和美国深南部的非裔美国工人阶级舞者中很受欢迎。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认为,“布鲁斯是一种冲动,可以让痛苦的细节和残酷的经历在一个人的痛苦意识中活跃起来,用手指抓住锯齿状的纹理,超越它,而不是通过哲学的安慰。通过挤压一个近乎悲剧,近乎喜剧的抒情。作为一种形式,蓝调是一种抒情表达的个人灾难的自传式编年史”(Ellison,264)。
“蓝调音乐非常适合西非的呼应传统。一个主唱歌手唱一句台词,其余人员要么回答,要么呼应他的话。在蓝调音乐中,这种对唱通常被演绎为歌手和乐器之间的对话,或者是由另一位音乐家演奏”(Wald,14)。对唱是蓝调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蓝调音乐借助对唱形式向观众传递情感。直接引语再现了蓝调音乐中“一唱一答”的表现形式,保留了蓝调的声音特色。韦尔蒂在《鲍尔豪斯》中主要采用直接引语表现蓝调音乐的对唱形式,鲍尔豪斯通过发出声音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故事的开篇描述了在鲍尔豪斯和乐队成员的演奏现场,鲍尔豪斯的心理写照和乐队成员询问之间的“对唱”。
“电报上说——这是原文:你妻已逝。”他用四四拍代替了四三拍。
“不过就四个字?”这是鼓手,名叫斯库特,一个不受追捧的男孩,是个持怀疑论的痴人。
鲍尔豪斯摇晃着他硕大的腮帮子。“她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想怎样?”
“要是你接到了电报,那电报是谁发的?”斯库特说道,手中旋转着那些钢丝刷。
单簧管手小兄弟现在没法开口,瞪着眼睛,身体后倾。
“发电报的署名尤拉诺斯·诺克伍德。”鲍尔豪斯抬眼说道,“听说过他吗?”他唇间吐出个泡泡,像一只盘子被搁上了桌子。
面对乐队成员的提问,鲍尔豪斯即兴的回答影响了故事的节奏,他的述说成为标志情节和时间的标志。在演奏一首悲伤的歌曲时,鲍尔豪斯突然告诉大家他的妻子已死。然后随着乐队成员之间的询问和鲍尔豪斯回答的展开,观众获知了一位名叫诺克伍德(Knockwood)的男子。鲍尔豪斯怀疑诺克伍德与妻子的死有直接关系。“Knockwood”名字的含义使整个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Knockwood”的发音与“Knock on wood”极为相似。后者是美国南部所使用的俚语,表示当人们在说出一些不恰当的冒失话之后,希望它永远不会导致运气不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的开头已经暗示了鲍尔豪斯话语的不真实性。乐队和鲍尔豪斯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合作完成这一次的即兴表演。
“蓝调基本的抒情形式是重复两行,然后第三行押韵”(Wald,4)。蓝调音乐通过“重复”形式渲染情感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在《鲍尔豪斯》中,同一元素、同一事件、同一主题重复出现。电报载着“妻子已逝”的消息,反复出现在鲍尔豪斯和乐队成员的一问一答之中,韦尔蒂使用重复的单词和句子的目的是使读者反复回味情节的内容,带领读者走进鲍尔豪斯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面对乐队成员的质疑,鲍尔豪斯只是即兴地添加关于妻子死亡的细节。观众无法获知更多的内容,例如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
电报“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波兹曼,88)。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电讯传播的同步性……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世上其他或事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在电信时代里我们同时在各地共处这一事实,是一种被动的,而不是积极的经验”(麦克卢汉,306)。第一次提到“妻子已死”的消息时,鲍尔豪斯言简意赅地叙述“我接到一封电报,说我妻子去世了”(韦尔蒂,209)。他与妻子共处一室,心灵却缺少交流,最终被动地接受“妻子已逝”的消息。第二次他添加了更多关于死亡的情节,“她往下看,往窗外看。咦?……嘘!呸!她做了什么?跳下去了,脑浆溅得满世界都是”(韦尔蒂,215)。离家在外的鲍尔豪斯想象着妻子死亡背后的“真相”和“脑浆和内脏洒满地”的场景。鲍尔豪斯反复描述着妻子的遭遇,乐队成员和观众面对鲍尔豪斯的述说,“哄堂大笑起来。鲍尔豪斯的脸色像是一只火热的巨大钢炉”(韦尔蒂,217)。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情感,同情他的遭遇。第三次叙述妻子之死时,鲍尔豪斯说道:“她说,算了!我这就从窗户跳下去。”(韦尔蒂,216)叙述的不可靠性随之显现。鲍尔豪斯并不在事发现场,但却熟知妻子的一言一行,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故事的不真实性。重复手法的使用,不仅提供给读者更多信息,而且也证实鲍尔豪斯叙述的不可靠性。
韦尔蒂以开放式的结尾结束了鲍尔豪斯的表演,引发读者深深思考。鲍尔豪斯呼号大叫:
“有人爱我!有人爱我,我不知道是哪一个!”他的嘴巴就是一个火山口。“我不知道是哪一个!”
“也许……”他用整只手表现一个颤音。
“也许……”他把张开的手指收回来,从他站立的地方向外望去。一副冷漠而浓烈的苦相让湿漉漉的脸庞变了样。
“……也许就是你!”
鲍尔豪斯最终留下“有人爱我!有人爱我,我不知道是哪一个”的哀叹(韦尔蒂,222),也许就是台下的观众,也许是正在阅读小说的读者。鲍尔豪斯的结局充满了悲伤和孤独,而这些呼喊也表明鲍尔豪斯在寻求外界的理解和帮助以此打破自我内心深处的孤单与痛苦。这里也将文章的主题与情感进行了升华,作者将众人的视线从聚焦在死亡本身移到事件背后的原因,这里彰显的是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拯救这种脆弱,他的呐喊体现的是他需要交流过后的感同身受,而不是人群散去的孤独寂寥。
在《鲍尔豪斯》中,韦尔蒂自然地融入蓝调音乐中的创作元素——“对唱”“重复”和“开放式结尾”,塑造了一个孤独、痛苦、挣扎的黑人音乐家形象。蓝调叙事,一方面使得文本的节奏富有流动性;另一方面,音乐形式与内容在小说文本中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韦尔蒂用敏锐的观察,聚焦现代文明之下人类的精神困境,即身处繁忙的社会之中并不代表内心的安稳,交流与理解才是走进内心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