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当代版画创作与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研究

2019-01-28 07:11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太原030002
名作欣赏 2019年29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戏曲传统

⊙王 忠[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太原 030002 ]

一、文化自信之所在

自中国社会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扑面而来的西方生活方式、理念审美价值等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新鲜与冲击。

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保护我们走到了今天,开始强化方方面面的创新,自然包括文化创新;讲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要复活古代文化的表象,即泥古不化,而是推动。在中国文化不断前行的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内在驱动力吸引外来新因子而自然产生当代创新文化,自信并不会被西方文化系统所取代。近期发生的杜嘉班纳事件,将进一步促使我们自己更加深刻认识自身文化内涵,切不可简单挪移,而应当相信自己内心需求,真正获得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

当下的中国,民族自信心在增强、年轻人个性愈发独立;在艺术创作中,国家层面要求地方特色,而每个地方又都在追求与发达地区的接轨。身处内地的山西也不例外,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的矛盾共同体,而每位艺术家的性格迥异,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也不尽等同,当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转至艺术作品的呈现时,有关注社会、大众、强调责任的;也有更多的关注自我,成为小众的玩物;或为了一种人格的实现,坚持自我;等等。

中国人一度的理想是与西方“接轨”,走全球化路线,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始终在延续,更是在西方的逻辑之外的,这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我们内心的一种血脉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当中主要是以意象的形式来承载,象征意味浓厚,指向非常明确,什么场景出现何种物象,以至于约定俗成——程式化。例如,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当中留白这一元素的应用,无一不是体现出以虚当实的中国文化精髓实质效果。但讲求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因为传统与创新始终是文化本体的两面。就如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一样,都是中华大地上的朝廷、国家、帝国形象,总体上是螺旋形更替和上升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一种约束,更不是一种限制,而是提供源源不断创造能力的伟大文化的源泉。

我们的汉字在书法艺术的研习之初,采取的是诸如描红、临帖的方式,单一笔画练习到从楷书做基础入手,直至行草的路径;这既是方法,也是规律。中国画的教学过去的是讲“纸抄纸”,临摹画谱(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我们传统中国绘画的研习是从临摹前辈大师作品开始,并不是直接面对自然进行写生,讲究师徒传承,言传身教;事实证明进入当代的我们学习艺术,同样需要这种师徒制,只是提升到与时俱进的工作室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价值层面的延续,并没有停留在物质层面,是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不是经验主义泛滥,而是致敬经典、尊重传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和当下山寨文化泛滥、盛行,深圳画家村生意火爆相比,反而是中国当下文化艺术的一种另类现象,甚至具有民间艺术的“程式”、民间艺术特有的“超时空”思维方式、传统民间文化中关于“现实”的认知和“再现”的意义,例如,山西中阳县和广灵县的剪纸,都是一种审美经验视野的开拓,这都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现象。

艺术家在知识积累时一定要有大文化、大胸怀、大策略,广收营养元素;艺术创作一定要依据母体文化元素在个体之上的匹配度,机缘巧合——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策略研究。创造力其实不在于你与传统的远近,一定的限制反倒会把你的创造力给激发出来,而且你的艺术是有深远的根脉,如同大树的生长方式。

二、文化元素的本土性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当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是本民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只要是简朴、大方的,那就一定是具有旺盛传承价值的。但在近代以来的百余年里,究竟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价值的文化元素,争论不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否定自我价值,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把相当的精力放到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引进上,直至1949 年后的那一段时期,把前人流传给我们的相当文化载体毁掉,偏离了正常轨道。进入当代社会后开始转型,才趋渐步入正轨,实现社会经济腾飞,文化大繁荣。但当代艺术教育故我的东西依然很多,无论何画种,还是要从画大量的素描开始,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对于艺术本体、精神层面的研究却远远不够,甚至为零,更别提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研习了。如何进入创作层面?当然并不是笼统说素描训练有问题,只是要有度,要有针对性,既不要夸大功效,也不要因噎废食。

当然中西方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尽相同,中国人讲中庸传承之道,讲融合创新,不轻易否定,讲求否极泰来,中国艺术延续至今——和而不同,不以外界死亡论而影响,独傲群雄;而西方则尊重个体发展、天性自然、对错分明、非黑即白,西方艺术发展至当代说明了一种自然路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个命题;但民族的肯定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内心需求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同山西人喜醋、重庆人嗜辣,与地域、气候大环境息息相关一样,与所谓的世界无关。

但是当代的中国艺术家,无论是何画种,自身所展现出来的遗传基因、文化符号,往往被所谓的与世界接轨迷茫惶惑,既生怕被世界抛弃,也生怕没有个性,看不清自己。其实吹去迷雾,作为个体的自己,内心的独白、清晰的文化元素、背景脉络、行为习惯,会对个体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深入艺术传统之中——浅出与当代的艺术创作;不能墨守传统的程式化而泥古不化,更不能套用西方艺术创作体系来进行创作,不能舍弃生养我们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我们不是古人,更不是西方人,西餐只是调剂,不是主餐。我们活在当下,是在前人厚实的文化财富之上面对现实,理应延续我们的文化脉络、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换另一个角度来看,与我们同时代的西方现当代艺术,难以看出其中玄机,“只缘身在庐山”,百年之后的历史积淀,大浪淘沙,且行且看,不必妄自菲薄,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是艺术创作的真谛。也就是讲对于我们的文化元素领悟的自信,这应当成为自觉,没有必要套用西方现当代创作模式试来试去。丧失自我,丧失中国文化元素的滋养,只会营养不良,甚至产生怪胎。缺少心理上的慰藉,缺少自我文化联系,自然不会产生亲密关系,其实文化元素应当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长久以来的浸润,自然就会产生感情,甚至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且一定会在你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前些年笔者去陕西兴平膜拜霍去病墓前两千多年前的石雕,作品所展现出来完全是汉帝国的国情,简约适当、大胆概括、气势磅礴、气度非凡直入人心,但这些效果似乎与我们当下的艺术创作以及基础教学尤其是素描教学却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许多时候具体的物象往往承载着抽象的意味,或者是抽象的画面呈现出具体情感因素的表达。也就是说其画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非写实的,但作品内里的诸多创作元素却是抽象的。比如,线条的曲直,色彩的面积大小,黑白的对比等,中国古人真的很了不起,至于如何渐渐丢弃中国自己的美学根基,原因甚多,但其中之一无外乎民族自信心的缺乏。

笔者觉得当下要注意一个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就是人跟艺术的关系,或者讲人跟自然、客观的关系。中国古典画论中讲的“气韵生动”,实际上讲的是你面对对象的时候,你要用你的精神注入进去,否则它就无所谓气韵。

注重中国人自身的传统美学基础以及根本的精、气、神(如寄情与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研究,具有本质性的这些东西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具有文化元素灵魂的系统。

三、文化创造力的命脉

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满足于现有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样式……需要文化元素的深度滋养,不断提升我们的修养,这激励着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并使其冲破所有能阻止我们有勇气对艺术创造的阻力。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过来,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人与自然的互动;到了工业化时代,文化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人与机器的互动;而在信息时代,文化的创造力则主要来自人与原有文化的互动。也就是说,在后现代社会,新文化的创造力是源于对原有文化的再创造,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就成了人类新文化再创造的资源。

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它与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联系,这一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现代的多样性必然以传统的多样性作为基础,因此,传统成了现代文化创新的源泉与根本。其二,未来社会的支柱产业,一方面是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就是文化产业,未来的人类社会不仅消费物质产品,也消费知识产品和符号产品。当代社会正在由资本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也就是说由消费物质产品转向越来越多的消费非物质产品。

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身边的山西地域的民间文化研究,便是在此观念引导下的拓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不应该只是在美术馆之外赋予生活的装饰和点缀,而应该追求一种开拓性、常人无法轻易企及的艺术妙界。如笔者的同事张泽民先生,他的版画创作就是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造型元素,在他的作品《铁面无私》《闹正月》中都能看到从民族文化,如剪纸、民俗表演当中吸取的浓浓的营养。油画家忻东旺在他后期的创作中,通过对山西民间的雕塑的大量再创作,找到了民族文化元素给他的力量的源泉,比如《天王像》《威武》等。从山西走出去的著名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夫妇,也是从山西的外祖母用红纸剪的各种窗花找到了造型基础。

其实,每个五颜六色的花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再如戏曲脸谱当中关羽——红色基调寓意忠义,曹操——白色基调寓意奸诈,包拯——黑色基调寓意公正无私,等等,无一不体现人物的性格、气质,展现出一目了然的正邪;结合戏曲服饰的配合,生旦净末丑各角色行当是类型化的,体现出各自身份,这是数百年来历代戏班、艺人长期摸索创造出来深具程式化的艺术。人物一出场、一露脸,抬手、落足都是戏,是非常成熟的艺术样式,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明清时期,山西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当地的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曲票友的推波助澜,光绪年间手工艺人许立廷所制作的纱阁戏人(现存山西平遥古城清虚观内),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由于戏曲剧目的展示相当精彩,至今保存完整,而且所展示的生末净旦丑等形象俱全,个个活灵活现,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和谐交融的综合艺术,它从不同侧面,以多种方式反映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魅力。戏曲服饰艺术是戏曲表演艺术中重要的象征性符号,它集中地应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曲艺术表现中的具体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戏曲服饰中的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蟒、帔、靠、褶、衣、盔、鞋(靴),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在戏曲艺术中得到广泛而巧妙的应用,关键就在于地域性的戏曲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内蕴相通,具有天然并且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各地的戏曲服饰不同于普通服饰,其自身承载着诸多的当地文化元素。特别是在今天各种艺术形式勃然而兴的情况下,深入研究戏曲服饰艺术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戏曲服饰艺术中的应用价值、艺术价值,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戏曲服饰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使中国传统元素在艺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应用,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如此,“演戏一样要演出中国的感觉”,似乎也能解释从汉服热到《卷珠帘》等当代文化泛滥“中国风”的原因。“民族”内部充斥着复杂的经济文化维度,被抽离出的“风”只是符号化的定格与展示。需要强调复古和传承,正说明存在断裂和危机,真正的延续性渗透于文化整体,如果“元素”和“意象”能被提炼应用,那也许是因为对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停滞固化了。所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种意义上也许是一个伪命题。

大到一个国家需要自己的文化属性,小到一个族群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当失去本应固有文化属性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扎根在文化血液中的基本的尊严和感觉,也就不失去了独立的个性存在。

对于戏曲服饰的研究往往只是限定在服饰的舞台演出应用,反而对于其他艺术的影响之研究仍处于空白,处于孤芳自赏的境界。戏曲服饰当中的元素,譬如飘逸的旦角衣袖,武生飞舞的靠、战袍之上的纹饰,宛如一首首奇特的抒情诗,让人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往往可以赋予创作艺术作品以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样下来,笔里色间就会灵感乍现,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意义而言,深入浅出,一定要先把自己做空,然后进入与抽离、进入与抽离,反反复复,方可能得出属于自己的认识。尊重传统,并不是意味着排斥当代艺术多向、多元的发展,只是希望能在传统的艺术中去发现、保留那些非常具有价值的东西。

具体到现代版画创作近一百年的发展,都是逐渐脱离手工技艺,走向机械甚至数码。这使版画创作和普通人渐行渐远。不光是起稿,包括制作版材,甚至收集原始素材时都可以不用手工技艺,也导致艺术家设计的绘画空间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硬。如何能重新找回绘画和人那种更亲密的关系?表面上,这是个手工和机械的问题,但在它背后,完全相信科技能使生活更好,这其实是非常西方的现代观念。

机械效率高,速度快,人们对它产生崇拜,但反过来人失去了在绘画中很多的乐趣和体验。发展到当下,绘画还有个特点,它能渗透在不同阶层。最底层的人,也可以自己造画,例如深圳的大芬村,但那与我们所谈的艺术创作相去十万八千里。实际上,生活的美好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机械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精神的满足的,反而会制造人类更多的空虚和恐惧。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流传至今,无论程式化、样式化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养分,这是我们有别于西方文化艺术体系的审美特点、价值存在,同时也是当代山西版画创作的源流。

①《现在的绘画缺少从中国文化里看造型的追求——袁运生谈美术教学体系》,木书法84300《网络(http://blog.sina.com)》-2016。

②方李莉:《论“非遗传承”与后现代文化模式的再生产》,《人文天下》2015年9月总第55期。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戏曲传统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戏曲从哪里来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