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佳忆 彭熙 杨梅梅 贺柳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达5052种。[1]虽然数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刊、强刊、名刊仍然不多。我国的科技期刊多为单刊运营模式,规模小、实力弱、较分散。[2,3]与此同时,拥有成熟的集团化经营模式的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开始进军我国,导致大量优秀论文外流,对我国出版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国内科技期刊迫切需要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根本性改变,[4]从而突破自身发展缺陷,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界同行认为,集群化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关键问题。[5]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断地积极探索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道路,本文拟总结近年来的改革和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大学期刊社集群化运营模式。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某一网络平台汇集一些学科研究内容相近或相邻的期刊,通过资源共享,组成专业期刊集群,进而形成规模效应,[6]所属期刊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主管或主办单位。典型代表如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期刊网,该网站共收录50余种光学期刊,[7]基本覆盖国内所有光学期刊资源,已成为国内光学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学会、协会是基于某相关研究领域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为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以学会、协会为主体的机构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刊物内容和质量方面长期发挥主导作用。[8]典型代表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华医学会充分发挥了学会的主导作用,创立了“中华”牌医学期刊群,根据学会下属各个专科分会的设立不断发展,逐步形成能够反映我国医学各个学科科研水平的期刊群。[9]
由一家期刊社或公司统一经营多本期刊,与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集群模式相比,在市场属性和企业属性上更加进步。[10]出版单位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统一管理编辑出版流程,整合专家、编辑、作者资源,最终达到提升文章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期刊发行、改进服务水平的效果。典型代表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该公司借助期刊集群战略,旗下拥有多个刊群,年收入逾两亿元,实现了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和集团化管理。[11]
依托同一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或数字出版平台,大规模汇集多学科期刊。[12]典型代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这些平台涵盖了大量学术论文等学术资源,用户易于检索目标文献,但是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分离,难以控制期刊的内容质量以及优化出版资源。[13]
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多年来摈弃传统保守办刊意识,紧跟国际出版发行的发展趋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致力于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建设,实现了期刊的跨越式发展:出版期刊种类由成立之初的1本期刊发展到如今的6本期刊;人员从最初的5位增加到如今的19位;办公室从1间发展到如今的17间;多本期刊由一般期刊上升到科技核心、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并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重庆理工大期刊社有限公司,开辟双轨运行的新模式,集群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有效管理编辑出版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下设期刊部、综合管理部、质评部、新媒体部、发展部5个部门:期刊部由6本期刊的编辑部组成,每个编辑部承担各自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并统筹策划栏目及组稿;综合管理部负责统一管理整个期刊社的行政、人力和财务工作;质评部负责定期审读各本期刊的编校质量,进行质量评估,稳定和提高出版物质量;新媒体部负责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期刊社的宣传推广工作,策划相关的线上及线下活动;发展部负责营销推广工作。通过细化工作内容,各部门责权分明、分工合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熟练度,每位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积累知识、锻炼技能,减少了培训和适应性成本,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共享出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期刊社的市场竞争力。
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有利于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深化劳动分工。[14]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团队的文化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要求大家在四个方面不懈努力:筚路蓝缕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态度、开拓进取的勇气、经营期刊的智慧。学习培训是团队建设的工作之一:每半年质评部会根据每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帮助员工提升个人能力,并且鼓励编辑参加各种级别的期刊会议、论坛、培训班、沙龙活动,并争取多宣讲、多发言。定期召开月度工作总结会、季度工作总结会、学期工作总结会、年度工作总结会,帮助员工总结反思近期工作。为了凝聚员工的归属感,赋予员工荣誉感,期刊社鼓励编辑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发表学术文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还鼓励员工继续深造、提升学历、考取职称,将工资待遇与学历、职称挂钩,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刊社文化建设方面,考虑到编辑工作长期久坐,每天上午十点集体到走廊做广播体操;年末组织员工代表刊社参加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年会、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年会的文艺表演。
产业集群有利于新思想在刊群内的扩散和应用,为了适应行业改革发展的形势,改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推动创新,提高办刊的核心竞争力,刊社构建了完善的业务学习交流制度,通过培训交流发挥人才的提升作用,打造学习型编辑团队。刊社一直重视把编辑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仅需要完成编校工作,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先进的经营理念,且善于与专家打交道,因此,刊社每年都会邀请多位期刊行业的专家来社讲课、交流;每学期、每年度定时举行全社例会,各个编辑依次总结近期工作,分享经验,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措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帮助大家获悉更多期刊行业动态,更新办刊理念,才能加强编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刊群持续创新能力,适应刊社发展需要。
为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同行的长处和经验,刊社一直实行“开门办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刊方针,期望通过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编辑们不断学习。2011年至今,期刊社共接待国内外专家和相关单位77次,走访相关单位和专家86次,每次走访接待都要求撰写会议纪要,相关负责人需将会议内容分享至全社,共同学习。充分的沟通和相互的学习帮助社内编辑增强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现出了集群化办刊的优势。
为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有利于刊群发展的环境基础,优化集群结构,刊社共制定了49项管理办法、制度,涵盖各部门及各岗位工作职责、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方面,各部门相互协作,各岗位各司其责。
根据各部门签订的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书制定月度工作考核量化指标,质评部根据各部门工作每月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考核得分与员工工资、评优、评奖、职务晋升挂钩。
员工的季度经营绩效工资、年终奖与公司利润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设立49项奖励绩效、7项津补贴、“月度期刊之星”“年度先进工作者”“年度突出贡献者”;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发展,为员工打造畅通的职业升降平台。鼓励员工职称评定、学历晋升;在职务晋升方面,为员工提供畅通的上升通道,员工在达到相应要求后可由相应岗位三级晋升为二级,由二级晋升为一级。
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的无形资产和经营制胜的法宝,[15]市场化运作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针对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刊社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策略:(1)与学会开展合作。通过共同成为期刊主办单位、出任栏目主持人、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与日本人工智能学会、韩国东亚人文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逻辑学会、重庆市兵工学会等海内外各级学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借助学会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助推期刊发展。(2)国际合作出版。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合作出版英文刊《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与瑞士Inderscience出版集团合作创办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mechatronics》,学习海外先进的出版理念,利用国际出版商平台及推广渠道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3)举办学术活动。2006年至今,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共主办或承办各种类型的大小学术活动共43次。2017年,组织并参与承办了首届兵器工程大会,邀请6位院士等20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近600余人参会,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其中,多位专家学者均为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不仅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帮助期刊追踪前沿、关注热点,有力地推动了行业领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在扩大期刊在行业内影响力的同时,也帮助期刊专家团队扩大影响力,把专家紧密地团结在期刊的周围。(4)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设立展台宣传期刊,借助合作单位举办的学术会议、高峰论坛、重点栏目专家座谈会,积聚专家资源、组织优质稿件、扩大期刊影响。(5)借助新媒体,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新媒体部负责网络推广和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管理。分别为6本刊物开设了公众号,同时,依托期刊及学会资源,相继开设了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疯哥侃车、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微信服务号。10个公众号内容各负其责,相互协同,有效推广学术论文、宣传期刊品牌。
坚持以用户体验为宗旨的平台建设理念,以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需求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化建设;与IT界合作,整合海量学术数字资源,联合开发数字化网络平台;组建学科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和内容的集约化生产,服务科学研究全过程;增强出版内容,增补论文辅助说明材料及数据,例如,图片摘要、音视频、增补数据集等,全面升级用户体验。
致力于走品牌建设之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学术质量是期刊持续发展的根本,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期刊系列。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和力量,利用其学术影响力,组约优秀稿件。依托专家办刊,要求编辑了解本学科权威专家和处于学术上升期的专家,并向他们组织优质稿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深入本校相关二级学院、科研基地与重点实验室宣传刊物,主动与我校拥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教学、科研人员约稿。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宣传期刊,认识专家,壮大高水平的作者队伍。重点打造品牌会议,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分别继续合作“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和“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树立刊社在学科领域的优质品牌形象。继续开展多种衍生业务,塑造刊群整体服务能力,从单一的“内容提供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与合作单位深化合作关系,服务刊物所在行业领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促进行业领域知识传播的同时,提高刊群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实现品牌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多年来,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坚持走期刊社集群化经营路线,从多方面积极探索如何依托规模性出版发挥集群优势,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群化办刊之路,有效提高了刊社的品牌塑造能力,推动了大学期刊社的优化升级。相信通过整合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品牌、学习其他期刊社先进经验等多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刊社影响力,为大学期刊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