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兴,孙兴国,丁帅,等
摘要: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作为西藏重要斑岩铜金矿成矿带。2003年至今,一直深受各级政府和矿业公司的关注。随着公益性调查和商业勘查的投入,班怒成矿带西段的多龙矿集区取得了重大的勘查找矿成果。区内多不杂、波龙等多个矿床已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尽管,前人曾提出过多龙矿集区可能存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认识,但由于对斑岩成矿系统、区域矿床组合上缺乏详细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勘查实践,导致多年来区内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勘查工作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本文基于前人的综合研究成果,结合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多龙矿集区取得的勘查研究进展,厘定铁格隆南矿床成因类型。方法:基于最新勘查成果,通过对铁格隆南矿区钻孔的详细地质编录和镜下观察,总结矿体特征,识别矿化和蚀变矿物组合,判定其矿床成因类型。结果:铁格隆南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早—中侏罗统色哇组长石石英砂岩以及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陆相火山岩。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分布,控制矿体北东延长约1400 m,南东—北西向约800 m,中部钻孔施工至1136 m(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矿体,矿体总体向北缓倾斜,剖面上为中间厚向外变薄的趋势,呈漏斗状,有望实现超大型矿床规模。矿体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金银,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 g/t左右,伴生银平均品位在2 g/t左右。矿石组构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发育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斯硫铜矿、雅硫铜矿、久辉铜矿、斜方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黄铁矿作为矿区最主要的金属矿物,总体含量在3%~35%之间,在矿体中上部发育,上部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中下部黄铁矿呈脉状,个别脉体厚达20 cm以上,黄铁矿多发育在硅化脉、粘土脉体的边缘或中心,表面发育溶蚀孔。显微鉴定表明,形成多早于铜矿物,并被后者明显交代。主要脉石矿物有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等。其中,明矾石主要呈脉状、条带状、不规则状产于在浅部细脉-浸染状矿石中。这样的矿化、蚀变现象是斑岩成矿系统中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典型特征。此外,矿石中发育大量铜蓝、蓝辉铜矿、斯硫铜矿、雅硫铜矿、久辉铜矿、斜方蓝辉铜矿交代其他硫化物现象,甚至在1100 m孔深的矿石中也十分发育。此种产状的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带的产物,还是浅成低温条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这关乎对传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理论的挑战,值得深入研究。刘羽等(2011)在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石中发现了久辉铜矿、雅硫铜矿等铜硫二元组分系列矿物的存在,并发现了铜蓝被蓝辉铜矿明显交代的现象,认为蓝辉铜矿、铜蓝基本同成矿阶段形成,提出铜硫系列矿物主要是热液蚀变对早期原生硫化物进行交代所形成的产物的新认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矿体次生富集带的产物。结论:(1)铁格龙南铜(金、银)矿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具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2)该矿床的发现及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矿床与紫金山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是我国大陆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浅部或矿床外围寻找独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前景大。(3)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低温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在1100多米深处尚大量发育,推断铁格隆南矿床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
来源出版物:地球学报, 2014, 1, 6-10
入选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