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刘小秋,张慧,等
摘要:目的:自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简称“《规划》”)以来,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 2005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患者发现力度,规范了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确保了《规划》终期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 2001—2010年全国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以及《2004—2010年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季度录入表》和《2001—2010年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年度录入表》(均为全国性数据;全国登记的肺结核患者全部来源于结防机构统计),并结合专题调查收集的数据,对 2004—2010年全国非结核病防治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5799344例肺结核患者的转诊、追踪情况,2006—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机构接诊的15864493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初诊情况,以及2001—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机构发现的82859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情况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全国非结核病防治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共计报告患者数 580.0万例,报告的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到位率平均为45.1%(2614216/5799344);结防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对未转诊或转诊未到位肺结核患者开展追踪,肺结核患者追踪到位率由2004年的48.4%上升到2010年的73.4%,肺结核患者追踪到位率平均为64.6%(1740840/2695781);非结核病防治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从2004年的56.9%(263324/463085)提高至2010年的86.5%(846268/97877)。2006—2010年全国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共接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5864493例,年平均接诊317.3万例。2001—2010年,全国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285978例,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4501587例(54.3%),涂阴肺结核患者3563369例(43.0%),未查痰患者221022例(2.7%)。2005—2010年间,复治患者占涂阳患者的构成比由 15.8%(89112/562801)稳步下降至11.2%(54216/484115);未查痰患者占活动性患者构成比从 2001年的 7.9%(39396/495635)逐渐下降至2010年的0.3%(2461/906856)。结论:不断提高结核病发现与治疗管理工作水平,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必要措施,在保证患者获得较高治愈率的前提下,要加大患者发现的力度。《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我国结核病疫情;转诊追踪措施的实施,保障了肺结核患者发现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患者发现工作。尽管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针对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仍有许多瓶颈问题需要突破。DOTS策略有着不容忽视的限制和不足,即难以覆盖全人口、采用的被动发现患者的途径和涂片检查技术难以发现全部患者、6个月短程化疗仍太长、越来越难以实现医务人员直接面视下用药等。建议在未来工作中,一是要依托社区,大力开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结核病筛查工作,特别是老年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主动筛查工作。二是要加快建立对新诊断技术和新方法的评估和验证机制,及时推广适宜技术和方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结核病防治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三是要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重点开展新药品以及新型疫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力争在患者治疗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来源出版物: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9): 592-595
入选年份:2017
熊勇超,侯月云,赵建忠,等
摘要:作为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我国人群具有潜伏性结核(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感染率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接种率较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 LTBI的筛查及结核病的预测尤为重要。现阶段用于诊断 LTBI的方法主要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IGRA)。本综述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阐述和评价IGRA的原理和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成本和成本-效益,以及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免疫状况人群中的应用情况,为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诊断方法的选择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评价IGRA在结核病高发地区和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及时准确地诊断 LTBI和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以及对我国结核感染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GRA的原理是如果机体曾经受到过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感染,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导致记忆T细胞发生增殖和分化,并释放出大量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然后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或酶联免疫斑点(ELISA或ELISPOT)方法定量检测来诊断LTBI。目前IGRA检测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以ELISA试验原理为基础通过体外检测经MTB特异性抗原刺激后致T细胞所释放的IFN-γ的含量来诊断LTBI;另一种是以ELISPOT试验原理为基础测量经刺激后能产生IFN-γ的T细胞数量来诊断LTBI;采用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早期分泌性靶抗原(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 kDa,ESAT6)和培养分泌抗原(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等特异性抗原作为刺激源。由于 IGRA采用特异性结核抗原,在诊断LTBI时IGRA的特异度比TST高,但敏感度并不比TST低,能有效地区分LTBI患者与健康人群,为LTBI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LTBI的筛查及对结核病的预测尤其重要。此外,界定 IGR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临界值标准不同,会影响 IGRA检测特异度和敏感度的评价结果。与TST检测方法相比,IGRA有众多的优点:试验操作简单,不需受试者回访,在BCG免疫人群中其特异度明显高于TST等。研究已表明,IGRA针对 BCG免疫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人群的LTBI诊断应用比TST更具有优势,在该人群中 IGRA可替代 TST诊断 LTBI。尽管目前IGRA还不能完全取代TST,但是IGRA在条件允许地区可作为一项重要的 LTBI诊断工具。TST用于诊断LTBI的突出优点是价格低廉,相对而言,IGRA试验试剂盒则依赖进口且费用较高。已有的研究已充分证实,在医务人员、来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移民和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等高风险人群中,使用IGRA进行结核病筛查是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与 TST单用检测方法相比,TST检测阳性继而行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Quanti FERONTB Gold,QFT试验)两阶段方法成本更低。根据IGRA成本及成本-效益已有研究,建议在TST阳性人群中选用IGRA法作为辅助诊断方法,可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减少结核病的疾病负担。也有研究指出,IGRA不适合儿童 LTBI的筛查,但适用于进一步鉴别诊断儿童是否处于LTBI。有研究已证实,IGRA在成年人群中诊断LTBI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下IGRA可用于HIV感染者及免疫抑制人群中LTBI的诊断。
来源出版物: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9): 613-616
入选年份:2017
张治国,欧喜超,孙倩,等
摘要:目的: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例数居世界第2位。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很好地控制耐药结核病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常规应用的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方法还难以符合临床要求,如涂片抗酸染色显微镜检查敏感度较低,虽然固体培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至少需要3~8周的时间,耗时较长。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扩增试验在检测效率上较传统培养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流程比较复杂,对实验室的硬件及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不适合在大多数资源有限的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或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应用。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全自动化的结核分子检测平台Xpert MTB/RIF,用于可疑耐药结核病和结核病并发艾滋病患者的诊断,该系统将分子检测的多个步骤整合在同一平台,是目前最适用于基层的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而该技术在我国基层的适用性尚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此,本研究拟在我国北京市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机构率先开展关于Xpert MTB/RIF效能的评估,探讨其在基层实验室的应用前景。方法:自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连续纳入昌平区结防所就诊的具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初诊患者,收集痰标本同时进行涂片镜检、罗氏固体培养、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和Xpert MTB/RIF检测。分别以罗氏培养和比例法药敏实验为金标准,评价Xpert MTB/RIF对于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效能,并采用 SPSS 11.5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 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共纳入588例就诊于昌平区结防所的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初诊患者。在588例痰标本中,去除Xpert MTB/RIF检测方法无效的结果后,最终用于分析的患者例数为527例。以罗氏固体培养结果作为判断标准,Xpert MTB/RIF方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5.0%(345/363)和89.6%(147/164),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45);以传统比例法药敏试验结果为判断标准,Xpert MTB/RIF方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1%(41/46)和96.3%(289/300),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10)。对16例利福平耐药性检测中Xpert MTB/RIF和传统药敏试验结果不一致的菌株,进行经 rpoB耐药基因测序,以传统比例法药敏试验和测序结果为判断标准,全部标本的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4.1%(48/51)和 98.6%(291/295),两者一致性较好(Kappa=0.920)。结论:本研究表明Xpert MTB/RIF检测是一种可以快速、直接可靠、高特异性地检测出结核病患者以及是否对利福平耐药的新诊断技术,且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Xpert MTB/RIF在基层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检测效能,在我国基层实验室结核病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患者的筛查方面将会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未来的评估可以考虑其在耐药高危人群及结核病并发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能。
来源出版物: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1): 13-16
入选年份:2017
杜雨华,苏汝钊,周惠贤,等
摘要:目的: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是造成目前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结核病控制难题。本研究对现阶段广州市MDR-PTB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从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就诊的 1575例肺结核患者中,选取经痰结核分枝杆菌罗氏培养+菌种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并接受二线抗结核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登记有治疗转归资料的116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查阅病历、登记管理卡和问卷调查方式相结合等方法获取患者相关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全程管理为主,部分患者治疗早期需住院治疗。全部患者由责任医生根据患者既往抗结核用药史、痰结核分枝杆菌一二线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116例MDR-PTB患者化疗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75例就诊患者中,确诊的MDR-PTB患者141例(包括接受二线抗结核药物个体化治疗的116例,拒绝自费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12例,其他13例),耐多药率为9.0%。接受二线抗结核药物个体化治疗的 116例 MDR-PTB患者中,男 75例(64.7%),女41例(35.3%);年龄20~84岁,平均(44.26±17.57)岁。116例 MDR-PTB患者治愈率55.2%(64/116),失败率25.0%(29/116),因结核病死亡8例,因其他疾病死亡5例,死亡率11.2%(13/116),丢失率6.0%(7/116),迁出率2.6%(3/116)。以治疗结局为因变量(0=治愈,1=失败或结核病死亡),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X线病变范围、空洞、耐药情况、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次数、化疗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并发其他疾病、是否规则治疗、是否加用免疫增强剂、是否有外科手术或纤支镜介入治疗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规则治疗(OR=6.363;95%CI:2.052~19.729),化疗方案是否合理(OR=7.765;95%CI:2.371~25.431),肺部空洞性病灶(OR=6.306;95%CI:1.729~23.008)等因素与耐多药肺结核治疗失败和病死有关。筛选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规则治疗(OR=13.745;95%CI:3.147~60.034)、化疗方案不合理(OR=9.897;95%CI:2.528~38.747)、肺部空洞性病灶(OR=10.295;95%CI:2.002~52.949)是现阶段广州市MDR-PTB患者治疗失败和病死的危险因素。其中治疗管理不善、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困难是造成未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影响患者治愈率;药物联合不合理、药物治疗剂量不足、治疗疗程不足是造成化疗方案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肺部病灶有空洞,导致病灶部位生理结构紊乱,局部有效血供差,MTB供氧好,增殖旺盛,治疗效果差。结论:根据药敏结果和肺部空洞情况制定合理的MDR-PTB治疗方案,强化治疗督导管理,降低治疗失败率和病死率,控制MDR-PTB的流行。建议将MDR-TB防治工作纳入我国DOTS策略中,将管治效果纳入结核病控制项目考核指标,强化结防机构对MDR-TB患者治疗督导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管理体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加强医生诊治水平的培训,规范个体化治疗,加强对有空洞的MDR-TB患者的诊治措施,完善治疗管理,减少影响治疗转归的危险因素,控制MDR-TB的流行。
来源出版物: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1): 19-22
入选年份:2017
于兰,吕青,夏愔愔,等
摘要:目的:我国 2001年发布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到 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 80%。为了评价这一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指导今后全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在 2010年我国进行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设计并开展了全国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民知晓率水平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共抽取176个流行病抽样调查点(简称“流调点”,包括城镇点77个,乡村点99个)。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 2010年调查专家组设计的全国结核病防治知识全民知晓率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分别对应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对调查点所有 1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共调查 252981人,问卷全部有效。采用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场录入软件和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根据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公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981名调查对象中,男 116949名(46.2%),女 136032名(53.8%);平均年龄(46.5±16.5)岁;城镇人口114911名(45.4%),乡村人口138070名(54.6%)。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7.0%(720912/1264905)。第一条核心信息“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知晓率为 68.0%(171961/252981);第二条“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怀疑得了肺结核”的知晓率最高,为74.4%(188252/252981);第三条“怀疑得了肺结核,应到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的知晓率为61.5%(155611/252981);第四条“在县(区)级结防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的知晓率最低,为 30.7%(77757/252981);第五条“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知晓率为 50.3%(127331/252981)。其中第二条信息与第四条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24.1,P<0.001);第一条信息的知晓率水平年龄组别差异最大(χ2=9536.7,P<0.001),其中 15~岁年龄组知晓水平最高,60~岁年龄组知晓水平最低 。分别统计了5条、3条(症状、就诊机构和免费政策)、2条(症状和免费政策)主要核心信息的知晓情况,知晓率水平依次上升(χ2=221.8,P<0.001);不同特征人群(年龄、性别、地区、城乡)对5条、3条、2条主要核心信息的知晓率水平依次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男性知晓率水平高于女性,15~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中部地区高于东部河西部,城镇高于农村。结论: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7.0%,与《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达到80%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大力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核心信息知晓水平存在年龄、区域和信息条目差异,各地应加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和特点分析,针对知晓水平较低的人群和条目,因地制宜地计划和实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来源出版物: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1): 60-64
入选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