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华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健康养老服务公司,安徽 淮南 232000)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出发,评价、审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经济效益是企业运行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落后以及资金成本被无端消耗等弊病,这导致了国内大量企业难以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问题将更为突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可以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便于企业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不足,同时还能防范经济风险,为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因而经济效益审计受到我国众多企业的重视。
目前,我国现行的《审计法》虽然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对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规定不够细致,也没有形成具体的审计工作评判标准,职能作用不明显,所规定的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权利和义务等比较宽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企业应根据委托专业审计机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众多企业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问责制度等还不够完善,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我国部分企业都没有贯彻落实问责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督部门,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将很难找到负责人。
财务审计指的是反映企业当前经济利益,以及财务现状的审计工作,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更侧重于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二者有明显的差异,仅靠财务指标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经济效益,也难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济风险。然而,目前企业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大多从事会计、财务工作,常将财务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混淆,这影响了评估企业经济效益的准确性,不利于企业长期规划的制定。
健全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1]。但就目前我国企业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情况而言,大多指标由企业内部编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此外,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关联性较差,存在重财务轻其他、重综合轻单项、重历史总结轻未来预测等现象,因而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因此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审计人员由财会人员担任,他们虽然能熟练应用审计方法和技术,但对于现代审计流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实际操作中需要使用的分析法、审阅法、盘存法以及调查法等掌握不够,而且缺少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一些审计人员缺乏审计意识,不遵守规章制度,仅凭经验展开工作,导致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优化经济效益审计的操作流程,规范审计范围和标准,并将其落实到位,从而保证审计工作人员依章行事[2]。同时建立审计监督、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并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员工的薪酬相联系,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健全的审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财务指标指的是评价企业资产状况、盈利水平、偿债能力的指标,非财务指标指的是评估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风控能力的指标。当然,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的指标才可以准确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为企业的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因而指标体系必须具备指导性、动态性、可控性、有效性等特点,从而帮助审计工作者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估企业经济效益。
在上述问题中,笔者提到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差异,但是这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完全割裂二者,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3]。其中,财务审计是基础,经济效益审计是高层次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可以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放到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有效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最终效果[4]。因此,不同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法。优化经济效益审计方式,一方面要加强财务审计,保证审计事项和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要认真收集和整理涉及经济效益的各项资料,并利用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平衡分析法、预测分析法等科学审计方法,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中出现的经济问题。
审计人员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准确性。因此,企业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构建综合性审计队伍。首先,在招聘环节,企业应适当扩大专业限制范围,除了专业的审计、财会专业外,还可以招聘物资设备、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其次,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在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规范、专业知识和具体审计操作流程等方面对其进行强化,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的财务审计知识和部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以及资产评估学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5]。最后,制定评比和考核制度,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企业资源配置工作的完善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从完善审计机制、健全审计指标体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优化审计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改进和创新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从而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