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苟明
当前,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背景下,庞大的内需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放心消费、便利消费。那么,如何着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多年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市场环境中影响消费信心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下大气力抓好各种消费品质量安全,尽一切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住得顺心、行得安心。
自今年2月份开学以来,有一个小小的变化让北京27中的张老师感到特别的欣慰。她发现,校门外的零食小店都纷纷关门了。以前只要一放学,就有孩子手里端着各种小吃的围聚在一起,吃着,打闹着。
张老师的欣慰源自市场监管部门一进入2019年后就开始的一项首要工作——从“一小一老”入手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这其中的“一小”就是指学校和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因为自去年9月以来,江西万安、河南洛阳、西藏双湖等地接连爆出学生群体性食物事件,比较突出的一例,便是去年10月中旬爆发的上海中芯国际学校食物霉变事件,这些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凸显出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该如何破解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呢?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从明确主体责任、建立追溯体系、实行全覆盖监管等方面给出了实招:落实学校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明确校长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保证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下降。在学校全面推行“民厨亮灶”,有条件的地区要实行大宗食品的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建立食品原料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监管部门对学校的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校园周边餐饮门店以及食品销售单位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
食品安全无小事,一粒米一桌餐,牵动的是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压力不光在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的肩上,地方党政部门担子更重。
重担来自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或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央制定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非常重要,也是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的党内法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具体体现。”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今年两会上表示,该法规明确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并作出了详细规定,“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地方党政的责任,由党政主要领导来负责任,工作的力度就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也认为,新规是首次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作出的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党政同责、党政联动、协同治理得到充分体现,突出了地方党委在守护食品安全一方净土方面的重大责任,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方面,实现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在工作机制上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并且提出运用考核监督指挥棒,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去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监督检查和飞行检查,加强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食品产业体量巨大,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现在供应链全球化,网络交易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旧问题交织叠加,影响到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在两会上,张茅就指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坚持严字当头、重典治乱,通过巨额处罚、数罪并罚、联合惩戒,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此外,要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内部知情人举报,鼓励社会提供案件线索,曝光不法企业。
与此相对应,一系列工作正在各市场监管部门展开: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开展乳制品、肉制品、保健食品、校园食品、网络餐饮服务、农村市场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提高良好生产规范水平。启动新一轮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体系检查。深入推进食品生产小作坊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改革完善食品抽检制度,推行“双随机”监督抽检,提高抽检发现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
采棉时节,无论人工或机器,谁能做到采棉不落地?“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做到机采棉采摘‘不落地’,棉花经机器采摘后,会直接装上运输车或者用篷布包裹隔离地面,主要目的是防止地膜掺入。”据新疆石河子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介绍,异性纤维含量一直是纺织业最为关心的棉花质量指标之一。
为了减少异性纤维,石河子棉花种植园今年特意采用了较以往更厚的地膜材料。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经常派人深入田间地头,监督棉花种植园进行残膜、包装等杂物的清理。同时,出台并推行了《机采棉籽棉含杂率检验方法标准》和《机采棉籽棉杂质等级》地方农业标准作为技术保障。
随着物质及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在服装上,对诸如舒适性、风格等功能性和附加值的要求已经完全超越了驱寒保暖这一基本要求。人们对于服装功能定位更多是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品位。 然而,无论对于服装要求如何变换,质量作为关键性和根本性要求永远不变。而为了消费者穿得更称心,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将触角伸向了田间地头,从源头上牢牢把住质量关。
从棉花到衣服,质量如同通关游戏一样,要一关一关地过。进入了仓库的棉花,仍然要继续进行公证检验——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如在新疆库尔勒一个联建实验室里,一个多月高峰期的时间就要检验样品批数3605批次、83.06万包、18.79万吨,平均每日检验近5000吨,每位感官人员每天感官检验3000多个棉样。
凭着每日连续进行长达16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公检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完成好国储棉出库检验任务,为棉花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准确、客观的质量数据。
当面料进入生产领域,经过一系列工艺手段,做成了衣服。市场监管部门没有一丝懈怠,以强化监管倒逼成品质量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监测专项行动,其中尤以穿在孩子们身上的校服为重中之重。
自2015年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出台后,校服的质量、安全和外观都有了统一规范,让监管有据可依。
“学生服质量检测一般需要检测近20个项目”,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承担着北京市学生服的检测任务,据技术人员朱洪亮介绍,必检的项目包括: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异味。就这样,通过层层把关、分工负责,该所2018年共抽验校服1646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2.7%,相较去年降低1.8个百分点,相较前年降低13.3个百分点。
数字降低,质量上升。但是随着信息化和交通便利的发展,服装生产企业向小、远、散发展,面对新形势,如何做好质量监管?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早有对策。据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消费者穿得称心,他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落实国家标准,促进纤维产业提质增效,保障纤维原料供给质量。在棉花质量监管方面,充分发挥纤维检验机构的作用,重点整治混等混级收购、加工现象,引导加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意识,不断优化加工工艺;在茧丝、毛绒、麻类等纤维质量监管方面,重点加强主产区收购加工环节质量监管,促进形成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市场秩序;在纤维制品质量监管方面,重点加大校服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管力度,尽快完善相关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监管平台信息。
“这个春节,身边的朋友有几家换了智能马桶,大家换的都是国产品牌,消费都升级了……”在北京通州运河公园里,一群大爷大妈们在谈论家庭新置办的物件时,说出了智能马桶产业转型升级带给消费升级的变化。
时间闪回到2015年春节前,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财经评论,将智能马桶这个国人不太关注的领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后智能马桶产业在国内的关注度空前提高。
而如今,通过开展智能马桶等热点消费品质量攻坚活动,智能马桶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从2015年的40%降低到2018年的5.7%,产量同比提升39.6个百分点,国内消费者“海购”数量明显下降,仅浙江台州智能马桶产业产值就从2015年的20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75亿元。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转变,智能马桶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不仅产量上来了,质量也提升了如此高的比例,这背后一定有乾坤。记者经过多方了解,智能马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各级政府部门扶持智能马桶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执行力。
如针对智能马桶的一系列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和行业调查,并在浙江台州正式启动全国智能马桶产品质量攻坚计划暨政产学研检联盟,来自全国200名政、产、学、研、检等各界技术人才与台州智能马桶企业一起,找出质量短板,联盟成员合力对产业会商会诊、比对国内外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攻坚。
接下来,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参与质量攻坚战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行业专家,制定攻坚战的路线图,分工协作,联合推进。再由相关质检机构开展中外智能马桶质量比对研究分析工作,分析中外智能马桶之间的差距如何缩小,国产智能马桶的技术水平、核心零部件、制造水平、品牌美誉度如何明显改善。
“质量攻坚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需要我们共同发力,和衷共济。事实证明,这场中国制造消费品质量提升的攻坚战,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新动能。”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如果说,浙江台州的经验激发了智能马桶产业发展活力,那么广东的民生产品质量比对研究工程则构建了质量提升的新模式。
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质监处负责人介绍,“民生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程”是选定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东制造的重要民生产品,与国际一流同类产品开展比对研究,通过开展实物比对研究、标准比对研究、综合分析研究以及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修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典型示范、品牌信用打造、市场环境整治等多种举措,查找产品质量“短板”,规划产品发展路线,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的一项质量创新活动。
从2016年起,广东省局首批选定3种产品,智能马桶产业是其中一项,珠三角9市市局和顺德区局各选定一种产品,探索性开展比对研究提升工作,计划到2020年,全省各地全面铺开,逐步成为市场监管部门服务广东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今年,面对新形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上下功夫,在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上下功夫,在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发展更多优质企业上下功夫,让市场主体进得来、出得去、活得好。”张茅在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这样表示。
人的一生约有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改善室内环境,办公和居住装饰装修越来越多。
但是,近年来社会上多次出现室内环境污染事件。去年,长租公寓甲醛超标事件的曝出,引发了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普遍关注。针对室内污染问题,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张晓就呼吁,要加强室内装饰装修污染治理。
欲先治理,产品是核心,标准是保障。
2016年之前的空气净化器市场存在各种乱象,而2016年3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完善了评价空气净化器的两类基础技术指标:“洁净空气量”(CADR)和“累计净化量”。增加了易于消费者理解、选购产品的各类标注标识,如“适用面积”“使用寿命”推导算法及参数说明。同时还规范了产品标志标注中应说明的其他信息,如产品使用、滤材更换(清洗)、日常维护方法等。
手持标准“尚方宝剑”,市场监管部门针对这一个社会关注的重点产品持续开展抽查,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新版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实施后的当年全国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高达30%,通过连续三年监督抽查的震慑,不合格产品发现率2017年降低到23.7%,2018年又进一步降低到13.7%,主要性能指标明显改善。
如今,有了空气净化器的成功经验示范,一批更高要求更多创新的装饰装修材料标准得以颁布,为监管提供了最基础的技术保障。
如在3月9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地采暖用实木地板》标准,此标准在制定之初就基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原则起草编制。例如在尺寸稳定性的要求上细化了每批板、同一板的尺寸稳定性等关键性指标要求;在环保要求上,增加了地采暖条件下重金属含量、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指标的限量,填补了国标空白。在质量承诺方面,该标准相较国标将正常使用条件下地暖实木地板的保修期延长至2年,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客户档案和产品溯源体系、24小时内响应处理、提供送货及现场安装”等更为完善的服务质量承诺。
有了这些标准,心里有底的市场监管部门围绕“住得顺心”,用它来引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质量提升,同时又将其纳入监督抽查重点对象,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2018年共对31种建筑装饰装修类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1.6%。
合格是基本的,但也是不够的,为彰显质量良好水平,一些地方市场监管局还对复合地板、空气净化剂等产品进行质量测评,逐级提升示范效应明显。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产品最关键的性能指标,委托技术机构对本市生产、销售的部分空气净化器、实木复合地板等产品进行抽样,采用统一的标准方法对产品进行了测评,整体表现让人满意。
说起“行”,人们第一个会想到的肯定是汽车。汽车作为一个产品,是由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零件组成,并且集成了众多配件供应商的产品,所以即使汽车发展至今的技术再成熟,也难免会出现关于质量方面的缺陷或问题。
我国汽车缺陷召回制度已经实施14年了,为行得安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共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1700多次,涉及车辆接近七千万辆,汽车召回已逐渐成为汽车和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常态化活动,形成了业界普遍共识。
2018年是汽车行业28年以来最艰苦的一年,汽车销量下滑严重,可汽车召回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共52个汽车品牌发布169次召回公告,虽然召回总数量略低于去年,但依然连续三年突破了千万辆规模。汽车召回已成为“驾乘便饭”,消费者的态度也有所转变,问题车辆的召回逐渐成为车企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但是,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变化,汽车召回也在不断的遇到新问题,新课题。据质量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起火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据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掌握的舆情信息显示,仅2018年就发生了40余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本土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都未能幸免。
鉴于此,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安全监管工作,并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组织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启动新能源汽车缺陷调查10起,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火灾事故现场调查5次,督促相关生产企业实施召回5次。其中,召回涉及5个企业24个车型的3.56万缺陷车辆,缺陷原因多为电控和机械故障。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开展专项调查,开展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进一步提升缺陷判定技术和能力,加强召回监管。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推动标准制修订、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督促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行”的安全问题,还不应该忽视汽车配件和用品。对此,市场监管总局早有部署。他们着力发现、处理问题,保障发动机润滑油、机动车辆制动液、汽车安全带、汽车轮胎等相关出行用品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近两年全国出行用品不合格发现率保持在5%左右。针对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汽车用制动器衬片等部分质量出现下滑趋势的出行用品,持续开展监督抽查,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遏制了下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