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淑娟,张巍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监督监理公司,青海 格尔木816099;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管道输油处,青海 格尔木816099)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工作重点放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其中的关键部分是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需要更加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全面把握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建设美丽富饶的国家。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逐渐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但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快,很多企业一味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生产时随意排放污染物质,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重视保护管理生态资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稳定。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不懈奋斗,在不少区域都建立了不同面积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数量非常可观,有自然保护区的省份越来越多,覆盖范围也更加广泛。同时,在保护类型上也不断扩大,从传统单一的土地保护,发展到对各种资源的维护,例如,林地、野生动物、沙漠、水资源、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数据显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陆地生态系统占比较大,其中天然湿地占到40%、天然林占到20%。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中大量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极大地发展了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自然保护区应丰富保护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保护区中完善现代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能够帮助管理人员保护生态环境,即工作人员不出房门,就可以及时了解保护区的情况,逐渐完善从监测到预警的整体监测体系。技术人员需要在保护区中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和位置较为隐蔽的区域安设监视器,从而做到远程监控观察,同时,辅助相关人员进行生态系统的分析与研讨。通过监测系统对保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如空气污染指标、水和土壤的污染物测定等,将监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保存,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析最终环境情况[1]。需要注意,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监测中使用的设备多为进口,不过通过我国科学家持续努力,可以尽快完成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完善监测体系,技术层面要有很大的突破,管理模式也要创新。充分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不但可以降低外来有害物种入侵,还能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在自然保护区内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生态监测与预警机制,以此为前提条件,在保护区内重点监测生态系统敏感区与脆弱区,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利用监测生态系统评估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环境水平,以数据为基础,评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此外,应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建立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控体系,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不断完善自然生态环境。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尽管自然资源多种多样,但人均占量并不乐观。因此,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区别,无法用相同的保护手段,必须充分考虑到保护区的物种生长情况,科学进行研究,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缓冲区、核心区与实验区,实行分开管理。缓冲区,在核心区附近,保护本地的特色物种,进行科研观测;核心区,一般指类似森林深处的区域,体现自然本色,基本上没有人为的活动迹象,尽管有破坏,还是能够利用干预手段恢复,其中有很多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批准不得进入;实验区,指缓冲区外至保护区外围,能够参观考察、教学实习、开发生态旅游等。科学划分保护范围,为有效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影响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通过结合科研教育、生产与保护,实施分区管理。这项手段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和生产、科研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保护与开发自然保护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因此,我国自然保护区中的物种十分丰富。我国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需要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2]。有关部门要发挥研究的价值,需要充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中的物种,确保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就是维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厉打击破坏行为。建立物种保护的地方法规,保护濒危物种,组织监测各项指标。法律需要明文规定生态保护的方式与手段,从法律上维护多样与稳定的物种,让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平衡。
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外围的区域是人们频繁活动的场所,但是该区域因为人们过于随意和频繁地活动,容易出现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了双赢的手段,即发展生态旅游。通过生态系统,保护了自然资源,有利于旅游活动开展。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前,不能破坏生态环境,需要严格地进行监督管理,在施工时避免使用劣质的材料和简单的工艺,防止环境被污染。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生态薄弱区进行重点防护,对每一个已完成旅游项目,都应进行环境监测评价,增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防治力度[3]。污染程度高的单位不允许建设在离自然保护区近的地方,需要尽快迁移,高效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各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比较关键的是资金投入。有关部门应逐渐增加对该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和预算,与社会各界积极联系和沟通,使社会各界都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做到需要政府主导,社会人士积极参与,捐助与自筹结合,确保资金充足。同时,加强保护区建设,重心应放在经济发展上。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不是孤立的,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利用周围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提供资金与人才支持[4]。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健全经济与生态合作机制,才能在科学研究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鼓励人们积极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珍稀物种与生存环境,特别是当前有很多物种因为环境变化与人为活动,几近灭绝。在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建设自然保护区最关键的是生态保护,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科学划分管理范围、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等,积极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