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杨,罗建英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的颁发,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呈井喷式增长[1]。然而,近年来中国马拉松的赛场上却事件频发,不论是深圳半程马拉松的“抄近道”事件、苏州马拉松的“递国旗”事件,还是诸暨西施马拉松的“赛中强行采访”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给马拉松赛事笼罩上一层阴霾。
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机构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种种不确定因素给赛事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本文研究的马拉松赛事风险是指那些一旦发生会延误马拉松赛事或者导致马拉松赛事损失、甚至失败的不确定事件[2]。通过对中国知网2008年以后马拉松赛事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类,试图找出近几年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为更好进行马拉松赛事风险管理研究,进而提高马拉松赛事管理水平,确保赛事正常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查阅文献可知,不同学者运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马拉松赛事的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风险分类、风险致因、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马拉松赛事风险分类进行了研究。
从风险评价群体的角度,学者王联聪(2008)、徐卫华(2010)、李龙(2018)、李伟、刘洋铭等(2017)等人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和西昌马拉松赛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法等方法,将马拉松赛事风险分为普通市民角度和专业选手角度。从普通市民角度出发,可分为形象风险、自然风险、人为灾害风险;从专业选手的角度出发,又可以分为人员风险、组织风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自然风险[3-6]。
从风险表现形式的角度,学者唐洪(2012)、姜宇(2017)、康树昆(2018)等人以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和北京马拉松赛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将马拉松赛事风险分为自然风险、政治风险、商业风险、设施赛道风险、组织机构风险[7-9]。
从赛事的管理要素的角度,学者姜宇(2017)、唐洪(2012)等人以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和北京马拉松赛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将马拉松赛事风险分为人员风险、财务风险、场地器材风险、时间风险、信息风险[7,8]。
从风险属性的角度,学者潘妤(2015)、杨骏(2018)、徐骏(2017)、石磊、时广彬(2017)等人以厦门马拉松、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等赛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将马拉松赛事风险分为主观类型风险和客观类型风险。其中,主观类型风险可以分为:赛事运行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场地器材风险、技术类风险、人员类风险、安全保卫风险和后勤保障风险;客观类型风险可以分为:政治类风险、经济类风险、自然灾害类风险、人类社会活动风险[10-13]。
从赛事安全的角度,学者柳林(2017)采用流程图法、对照判断法、分解分析法,以北京马拉松赛事为研究对象,将赛事风险分为:人员风险、场地风险、物品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14]。
从赛事生命周期的角度,学者唐洪(2012)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际田联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南宁赛事进行了研究,认为马拉松赛事风险可分为:赛前管理过程风险(包括赛事启动、计划两个阶段风险)、赛中管理过程风险(包括赛事的组织、实施及控制等三个阶段风险)、赛后管理过程风险(赛事收尾阶段风险)[7]。
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进行了研究,从现有文献分析,大致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
1.2.1 宏观层面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宏观层面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主要包括马拉松赛事举办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学者潘妤(2015)认为,赛事举办时国际间的政治局势是否动荡,以及是否爆发全球或者区域性经济危机是马拉松赛事首先要考虑的因素[10]。学者杨骏(2018)、徐俊(2017)、康树昆(2018)等人认为城市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水土流失、沙尘暴、洪水、地震、海啸、火灾、雾霾等)、突发性天气变化(包括暴雨、大风、高温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也会影响赛事顺利进行[9,11,12]。
1.2.2 中观层面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中观层面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主要包括马拉松赛事组织方面的因素。
从马拉松赛事本身的特点方面,学者徐俊(2017)认为马拉松赛事的风险致因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运动本身的高强度、高难度和高对抗性,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属于超长距离跑的体能类项目,相比其他项目对心血管系统的要求更高[11]。学者唐洪(2012)、姜宇(2017)等人通过专家咨询法、走访调查法,对南宁国际田联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和北京马拉松赛进行研究后认为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主要包括:赛事规格高、参与人数众多,赛事竞争激烈、风险度高,组织机构管理不够专业等几个方面[7,8]。
从赛前的策划与准备工作方面,学者杨骏(2018)、徐俊(2017)、李伟(2017)等人认为,赛事的前期策划出现问题、预算超额等,会直接导致赛事不成功[5,11,12]。学者康树昆(2018)认为,当前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结构中缺少风险管理机构,赛前未组织系统演练,无法精准防范风险[9]。学者潘妤(2015)认为合理控制赛事规模至关重要,规模过大会超出预计成本,规模过小可能达不到赛事目的[10]。学者徐俊(2017)认为,不合理的时间安排也会造成马拉松赛事风险。例如,赛事举办时机选择不当,与其他大型社会活动时间冲突;赛事各个工作环节时间安排模糊,过于紧凑或拖沓[11]。
从赛道方面,学者杨骏(2018)、徐俊(2017)、李伟(2017)等人认为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包括:赛道路况较差;赛道功能区划分不合理,例如起跑区人员未分梯队、人员出入口和安检线路冲突造成拥挤;赛道线路规划不合理,导致未呈现城市美好形象或比赛路线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及居民生活;赛中城市的交通管制不到位,例如各重要路口安排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在路况复杂的赛道缺少明显的行进方向提示。学者徐俊(2017)还认为,比赛现场周边聚集的小商小贩、赛道沿途的私人补给站点往往无人管理,容易造成赛道堵塞;同时,恐怖袭击、聚众闹事等社会不法分子的干扰也是赛事风险的原因之一[5,11,12]。
从器材物资方面,学者潘妤(2015)、徐俊(2017)、李伟(2017)、杨骏(2018)等人认为,马拉松赛事使用的器材质量未达标准、使用方法不当,或赛事组织过于依赖电子设备等常是导致赛事风险发生的原因。尤其是电子信息系统故障会造成信息传递受阻,引起参与人员决策失误[5,10-12]。
从后勤保障方面,从医疗保障的角度看,学者康树昆(2018)、潘妤(2015)等人指出医疗卫生保障团队建设不完善、运动员参赛资格审查不到位是造成人员损伤的主要原因;学者石磊、王锋(2018)等人认为,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马拉松赛事中存在着救援通道不畅通、医疗救助指挥系统不健全、救助方法不专业等情况[15];从物资保障的角度看,学者杨骏(2018)认为当前各马拉松赛事对包括奖牌、水、饮料、完赛补充包等在内的物资管理不当,出现哄抢、物品分配错误、分发数量过多或者过少等情况[9,10]。
从商业赞助方面,学者王联聪(2008)、徐俊(2017)、杨骏(2018)等人认为会影响赞助费用的主要因素包括:赛会能提供给赞助商的现场优惠和特许及产品销售、展示的机会平台不符合协议要求,未充分展示赞助企业的文化和形象;未体现“拥有排他性的营销权利”;不尊重赞助商等[3,4,12]。学者徐俊(2017)认为,赛事组委会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借贷资金的效益而无法偿还利息、结算资金不能及时转化为使用货币、在外汇资金结算的过程中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等因素,导致赛事产生经济损失,从而引发风险事件[11]。
1.2.3 微观层面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微观层面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主要包括人员方面的因素。由于“人”的不确定性较大,“人”所造成的风险往往对赛事影响也较大。
从赛事工作人员的角度看,学者杨骏(2018)、徐俊(2017)、李伟(2017)、潘妤(2015)等人认为马拉松赛事的人员风险包括工作人员主观上不负责任、拖沓、效率不够,部分裁判员判罚不公平公正等[5,10-12]。学者王联聪(2008)、徐俊(2017)、李伟(2017)、杨骏(2018)、康树昆(2018)等人认为,对重要工作人员、赞助商代表、特邀运动员、国际运动员、裁判员、政府领导等重要人物的接洽、食宿的安排不到位,可能会造成重要人员缺席;赛事主办方有违外籍运动员、裁判员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禁忌,或没有顾忌到国家间的敏感问题可能会引发政治风险[3-5,9,12]。学者康树昆(2018)、杨骏(2018)、潘妤(2015)认为媒体报道是否真实高效、赛事直播是否顺利也会影响赛事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从运动员的角度看,学者康树昆(2018)、杨骏(2018)等人认为运动员盲目参赛、参赛动机不明确、思想准备不充分,无视自身身体状况,参赛物品准备不充足,赛前身体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及使用兴奋剂等行为,是造成马拉松赛事风险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康树昆等人还认为,观众过于热情,不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容易造成混乱,引发风险事件[9,12]。
从志愿者的角度看,学者王联聪(2008)、康树昆(2018)、杨骏(2018)等人认为志愿者数量众多、来源复杂,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不仅在赛前需要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也加大了志愿者管理难度[3,9,12]。
综上所述,马拉松赛事的风险致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赛事规模宏大,涉及到的人员繁杂,组织结构复杂,与天气条件、政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在于马拉松项目本身高强度的特性对于参赛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需要马拉松参与者在赛前做好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目前国内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不同学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
学者潘妤(2015)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进行风险评估后得出结论:安全保卫类风险、气象保障类风险、新闻媒体类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的类型,需要重点防范;医疗卫生类风险、交通保障类风险、技术通信类风险属于发生频率大但损失较低的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发生后损失较大的但发生概率较低[10]。
学者石磊、时广彬等(2017)采用列表排列法对马拉松赛事的竞赛组织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专家对各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可控性进行评分,最后得出风险综合值。数据显示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手组织风险、安全保卫风险、后勤保障风险、自然气候风险、人员管理风险、场地设施风险[13]。学者康树昆(2018)采用列表排列法和帕累托分析法,通过对2010年国际田联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南宁赛事各个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分,得到其预测值并进行排序,进而得出该赛事的主要风险为:人员风险、组织风险、商业风险、自然风险、政治风险[9]。
综上所述,受到“人”主观行为的影响,在所有马拉松赛事风险中涉及到“人”的风险较多,且风险等级较高。目前针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不同学者均运用不同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分类,因此对于已有的风险评估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不同学者对不同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进行了研究,从已有文献分析,学者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马拉松赛事风险的防范措施。
从赛前准备方面,学者李伟(2017)、姜宇(2017)、康树昆(2018)等人认为,需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充分发挥地理文化优势,打造品牌赛事,构建马拉松体育产业链[5,8,9]。学者李伟(2017)、姜宇(2017)还认为,要充分理清组委会结构,完善健全马拉松管理体制[5,9]。学者王联聪(2008)、徐卫华(2010)认为,需要在赛前阶段设计好赛事组织管理体系,做好赛事预演、设置风险应急预案,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适当奖惩赛事工作人员;印制并分发赛事资料;召开技术会议,做好时间、赛事流程等赛事信息的预告;充分发挥路跑协会的作用,为马拉松运动员提供正确的技术指导[3,4]。天气等自然因素对马拉松赛事风险的影响较大,学者潘妤(2015)、李龙(2018)、唐洪(2012)等人认为需要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气象预测确定比赛日,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并在举办期间及时汇报天气走势[6,7,10]。针对赛事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学者王联聪(2008)、唐洪(2012)、徐俊(2017)、黄丽娟(2018)等人建议采用风险转嫁的方法,即为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购买保险,通过保险公司来进行精准的风险防控,并与运动员签署免责条款[3,7,11,16]。
从竞赛的方面,学者王联聪(2008)、徐卫华(2010)等人认为,优化赛事工作人员招募计划,加强对各类工作人员的赛前培训,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与职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严格的运动员筛查制度,体检不合格者严禁参赛[3,4]。在此基础上,学者姜宇(2017)指出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站,通过运动手环、手表等科技手段检测运动员的训练量作为评定该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一项指标[8]。马拉松赛事参与人员众多,尤其在起跑阶段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学者唐洪(2012)、徐俊(2017)建议按照不同项目划分不同集结区域,尽量保证竞技水平相当的运动员在同一区域出发,并对风险高发地段进行重点监督[7,11]。针对替跑、售卖号码布等行为,学者柳林(2017)认为必须完善证件审查管理制度,杜绝冒名顶替,维护赛场安全[14]。
从新闻宣传方面,学者王联聪(2008)、唐洪(2012)、李伟(2017)等人认为,需要加大对马拉松运动及赛事的宣传教育力度,宣传马拉松运动常识、注意事项,帮助运动员树立科学健康的参赛意识。学者王联聪(2002)、李伟(2017)、李龙(2018)等人还提出要同时宣传公共安全知识、环保与绿化维护知识,在赛事期间维护赛事与城市形象[3,5]。
从后勤接待方面,唐洪(2012)、姜宇(2017)、徐俊(2017)等学者认为应要求赛事工作人员注意外籍运动员、少数民族运动员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学者李伟(2017)建议在必要时协调环卫部门调配洒水车降低路面浮尘,并在赛道沿途准备清洁棉供运动员擦拭皮肤[7,8,11]。
从交通安保方面,学者王联聪(2008)、唐洪(2012)、姜宇(2017)等人认为,应沿途配备安保人员、志愿者,架设安保设施以保证赛道全程封闭,及时疏通拥堵交通;临时调整公共交通,并提前告知市民[3,7,8]。城市举办大型赛事期间,安保工作尤为重要,学者柳林(2017)、唐洪(2012)、康树昆(2018)等人认为,应优化安保方案,确保赛时社会稳定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派出警力入住驻地宾馆,指导、督促宾馆保卫部门做好安保,同时加强宾馆外围的治安巡逻和交通疏导,重点保护特殊身份人员[7,9,14]。学者李伟(2017)认为安保人员要明确不同证件赋予的不同权限,严格管理出入赛场的车辆和各类人员,防止车辆和人员混乱[5]。学者徐俊(2017)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员筛查制度,对不法团体进行排查,严密布控,把握正确新闻宣传舆论导向[11]。
从医疗卫生方面,学者李伟(2017)等人认为赛事组委会要重视加强医疗安全卫生保障,比赛期间时刻配备专业的急救车和医务人员,沿途设置医务站,在赛道过程中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医疗救助快速有效[5]。针对饮食安全,学者唐洪(2012)建议对运动员、官员、嘉宾下榻的酒店开展食品卫生监察工作,同时现场医疗保障和酒店驻点医疗保障相结合以保证参赛人员安全[7]。
从市场推广方面,学者王联聪(2008)、徐俊(2017)、李龙(2018)等人认为,应提升市场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准备商业合作协议并认真履行;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招商引资,注重选择信誉、形象好,有影响力的赞助商;积极打击隐性营销,注重对赛事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3,6,11]。学者白莉莉(2018)认为,需要优化马拉松赛事赞助结构,培育健康、持续的赞助市场,同时加强各方交流与协作,提高资源利用率[17]。
综上所述,马拉松赛事牵涉范围甚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协调配合,不仅需要保证参赛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更要做好充分的组织保障工作,保护参赛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赛事的顺利进行。
学者们以不同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为规避马拉松赛事风险、顺利组织赛事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但研究过程不够规范。比如在运用专家访谈法时,应列出访谈专家的名录及访谈提纲,问卷调查法中问卷的编制需要依托一定的理论基础,并经过信、效度的检验方可大量发放。但从已有的研究可知,大部分学者并未列出专家名录及访谈提纲,问卷的编制也未交待清楚其依托的理论与信、效度检验的结果,问卷问题设置过多,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国内关于马拉松赛事风险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较多集中在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研究,且研究未能深入具体。从已有研究可知,众多学者仅通过对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员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再根据专家主观评价评定风险等级,提出的应对措施也多是泛泛而谈且形式化。另外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未交代风险分类的依据,其评估也未精确到每一条具体的赛事风险,因而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
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日益增长,马拉松赛事作为重要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丰富赛事活动,完善赛事体系,积极引导扶持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业余精品赛事的精神,因此,如何科学健康地开展马拉松赛事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笔者结合当前形势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供同仁们参考。
3.1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牵涉范围较广,参与人员复杂,如何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进行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3.2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控制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马拉松赛事在各个环节存在哪些风险?每种风险对于马拉松赛事的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如何保证风险应对措施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对马拉松赛事风险管理四个环节进行详细深入研究,以促进马拉松赛事顺利地开展,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