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彬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提出,可谓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理论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那么,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下,中央为何如此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又该如何有效展开?抑或如何确保其实现长远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学界虽给予了关注,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经验分析层次上,缺乏从理论高度作出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解答。笔者认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提出,既是现实性的也是历史性的,既是实践性的也是理论性的,既是整体性的也是个体性的。要全面把握其科学要义,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做出辩证分析。本文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论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应把握的十大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科学展开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首先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把握其内在的学理根源,做好固本立基的工作。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就曾对工人阶级收回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做出了阐释,认为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2]。恩格斯则将政治权威视为党的凝聚力之源,在他看来,“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3]。在《论权威》一文中,恩格斯直接对那些将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谬论进行了批判。为了维护这种权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力主无产阶级政党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他们公开反对隐瞒党内争论的问题的不良做法,主张以“加盐酸”的途径进行“溶解”,并要求所有小组和支部均不得再用宗派名称,以此达到党内真正和谐的实现[4]。而在列宁那里,强化中央权威和维护党的肌体纯洁更是构成了其执政的核心理念。列宁认为,党内政治派别的存在不利于党的团结统一,若不彻底消灭,必将构成党内纪律执行的重大障碍。为此,列宁提出了保持党内批评自由和行动一致的重大思想[5],并将其贯穿到苏维埃政权建设始终。
以政治建设推进党的团结和统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优良做法。从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党内生活政治化的重大命题,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形成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和全党服从中央的政治建设理论,党的政治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可谓贯穿始终。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主张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6],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进提供了坚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依旧将守纪律、讲政治摆在党的建设重要位置。他认为,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任何人都不能自视特殊,任何时候都不能搞各行其是,否则必将带来消极后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靠理想和纪律,“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7]。此后党中央又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提升执政能力和推进科学发展等视角,进一步推进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深化发展。可以说,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提出,正是在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理论和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没有这些理论和经验的历史积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把握其内在的理论根源和历史根源,但绝不是在已有理论文本和历史经验下的故步自封,而应结合新时代实践实现突破性创新。历史继承是实践创新的基础,而实践创新则构成了对历史继承的发展,二者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改变。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8]。同时,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虽实现了巨大提升,但党在执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却仍然未得到有效破解,如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消极腐败现象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的产生虽有观念和制度上的根源,但也有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的因素,这在客观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创新要求,并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现实根源。由此可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既是历史性的,也是现实性的,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理论同新时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身体现了历史继承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基于此,必须在坚持和把握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才能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不断深化中走向科学完善。
立场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就会动摇,党的建设也会失去坚实根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把握其内含的理论基础,更要明确其所秉持的独特政治立场,如此才能在实践中坚定前进方向。
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毫无疑问在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党作为以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维护权威是其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命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是不可想象的,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最紧要的政治,必须给予高度重视[9]。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虽积累了丰富的执政资源,党的执政权威不断得到强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在一些地方,圈子文化、宗派主义和码头文化依然客观存在,一些人热衷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对中央工作部署搞软抵制,甚至散播恶意谣言,对党的大政方针大放厥词[10],对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正因为此,党的十九大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11]。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根本出发点又在于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变革的根本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从革命到执政的历史性转变,又在人民支持下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源泉。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人民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12]。全党同志都必须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3]。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维护人民利益是相辅相成的,离开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利益必然受到损失,而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必然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也将无从谈起。唯有在政治立场上做到维护权威性与维护人民性的辩证统一,才能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切实加以推进,既要把握宏观层面政治生态的净化,也离不开微观层面个体政治能力的提升。从宏观层面看,构建良好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活氛围是首要保障。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多次阐释。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就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即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4]。2016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又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15]。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16]。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力主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全面净化,以达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的根本目标[17]。
从微观层面看,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以形成党内政治生态的个体依托是内在支撑。党的政治建设无论是理念的强化还是实践的落实,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实现,政治生态的净化也要依赖于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显然,这都需要以微观个体政治能力的提升为基本要件。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而干部则构成了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2017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他就提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1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提升政治能力,由此才能实现为党分忧、为民造福[19]。习近平总书记这里强调的政治能力,说到底就是党员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以及在危急和紧要关头做到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和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显然,党员干部这些能力的存量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的清廉程度,同时也在根本上构成了党内政治生态好坏的微观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党内政治生态的形塑和党员干部个体政治能力的提升可谓紧密统一、相辅相成。这决定了要科学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就不仅需要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同时也离不开对党员干部个体政治能力的培育,唯有把握好政治生态净化和政治能力提升的辩证统一,才能形成整体性的协同推进力量。
制度规范,即要通过党内法规的健全完善,形成党的政治建设的规范运作体系;而观念约束,则是要通过思想建设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形成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只有在强化党内法规刚性规范的同时,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实现制度硬规范与观念软约束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才能有效加以推进。
第一,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通过党内法规对违法乱纪分子形成威慑,从而为党内政治建设提供整体性运作框架。党内法规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明确了党内行为的边界,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早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20]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他又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做到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努力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2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方针和政策,是全党最重要、最全面的行为规范[22],深化党的政治建设,首先必须推动全党把尊崇党章摆在首位。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23]。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了党内法规的严格规范,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将难以想象。
其二,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也离不开对全体党员干部相关观念的培育。制度本身是由人发明和创造的,要确保其得以贯彻落实,必须以制度规范对象的主观认同为内在支撑。道格拉斯·诺斯就曾将人类的制度规范分为由法律条文等构成的正式约束,及由理念、习俗等构成的非正式约束两部分。在他看来,非正式约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有时甚至能够产生决定性作用。可见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重视相关观念的培育不可或缺。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这些年党在干部管理上已出台不少制度规定,但问题依然存在,其中的重要根源就是讲认真不够,“要加强教育引导,认真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使干部懂规矩、守规矩”[24]。在201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了做好干部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内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5]。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干部要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26]。可见,唯有在把握党内法规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观念培育,以实现制度规范与观念约束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不仅决定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效果,而且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其既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也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可以说,无论是在党的建设领域还是在国家治理层面,党的政治建设都起着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切实推进的过程,必定是全党上下齐心协力的过程。
一方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党的高层组织首先应率先做出垂范。早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我们要带头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中央政令畅通。”[27]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他又进一步强调中央政治局要用实际行动树立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良好形象[28]。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的政治建设绝不仅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党、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这方面唯有党的高层组织首先强化政治意识、带头意识,切实做到以上率下[29],才能在实践中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推进提供向心力和引导力。
另一方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落实工作。党的基层组织既是党联系群众的中介和纽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新时代管党治党工作的重要任务,不能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参与和配合。尤其是当前一些基层组织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党内政治生活空洞等现实问题,如若不及时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极有可能进一步诱发政治功能弱化和形式化的危机。而且相对于党的高层组织,群众对基层组织的感受要更为直观和具体,因此其政治功能丧失带来的危害也会更大。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核心位置。在他看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30]。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观点,可谓从组织建设的角度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着力点,即既要重视高层组织的示范引领,也要推进基层组织的扎实落实,上下协同方能形成整体性的推进力量。
任何组织机构都是由人构成的,也是由人运作的。没有党员干部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自觉,各级党组织的示范引领就失去了存在根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亟须进一步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具体的责任落实机制。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做好责任明确工作,也离不开相应的监督问责机制。责任明确是监督问责的基本前提,监督问责则构成了明确责任的外在支撑。没有责任明确,监督问责就无从谈起;没有监督问责,责任明确也将大打折扣。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在责任明确与监督问责中实现辩证统一。
从明确责任的角度看,责任与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党重要论述的核心词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了党员干部强化主体责任和明确使命担当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在河北调研时,他就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31]。2015年在阐释焦裕禄精神时,他则从基层干部的视角告诫全国县委书记:“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县委书记担负着重要政治责任,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希望大家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32]而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他更是明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任何时候都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认为这些年来我们党之所以有些法规执行不了、落实不下去,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责任不明确所致[33]。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各级党政机构是执行主体,而党的领导干部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带头讲政治、顾大局,通过明确责任,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主体支撑。
从强化问责的角度看,推进党内问责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政治建党实践的创新突破。早在2012年纪念现行宪法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34]此后,强化监督问责在党和国家治理中不断得到拓展,并逐步向党的政治建设领域深化。如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时甚至更严重,因此,“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决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35]。2016年《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正式颁布执行,对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缺失等问责情形做出了明确规定。而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更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党员领导干部搞山头主义、做两面人等行为的处分规定。如其中新增的第五十一条就明确指出,对干部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等情形,要给予警告、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等处分。
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政治建设任务时,也从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生态、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觉悟、政治能力、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做出了系统阐释。这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基本框架,同时表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过程既是对“事”的过程也是对“人”的过程,既是道路问题也是原则问题,既是能力问题也是观念问题,必须实现通盘把握和全面展开,才能实现整体性推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解构全面从严治党的概念出发做出明确阐释,他认为,所谓全面,表现在主体上,就是党要实现管全党、治全党,表现在客体上,就是要面向8700万党员、430多万个党组织,表现在范围上,就是要实现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部门的全覆盖[36]。具体到党的政治建设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有过相关论述。如2014年在撰文阐释党的办公厅工作时,他就指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37]正如他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38],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形成整体性理念。
与此同时,强调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性,也不应忽视对其中焦点问题的重点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有内部的主次之分,且在事物发展中各具特性。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聚焦其中的个性和特殊性。党的政治建设同样如此。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党内政治生活因素复杂,具体到地方、部门和单位,问题各不相同,“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39]。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也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重点内容就是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层面,集中力量解决好突出问题[40]。而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他更是基于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等角度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集中解决的五个重点问题:一是要维护党中央权威,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二是要维护党的团结,不以人划线和搞派别活动;三是要遵循组织程序,不越权办事和搞先斩后奏;四是要服从组织决定,不对抗组织和欺骗组织;五是要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默许其谋取非法利益[41]。也即唯有在全面展开的同时突出重点、把握重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才能走向科学化。
正如德国政治学家柏伊姆指出的,政党很大程度上是以权力为导向的组织[42]。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党即特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集中代表,是各阶级的中坚力量为夺取或巩固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即政党作为阶级组织,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只要存在阶级斗争,政党就不会消亡,就必然要体现自身政治诉求。因此,可以说通过政治建设谋求政党权威和政治合法性,是全世界所有政党的共同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从严治党规律时,也明确提出,“要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43]。这表明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操作方法上需要对国外政党的相关经验做出科学把握,实现批判分析和科学借鉴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国外政党政治建设层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我们应基于工具理性的视角进行萃取和科学借鉴。党的政治建设既是理论性课题,同时也是实践性和技术性话题。无论是党的政治权威的巩固策略,还是政治决策的落实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国外政党在这方面一些好的规定和做法不乏科学性。如英国工党通过党章明确规定,公民入党后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纲领、原则和政策,并受到党的代表大会的领导和控制,任何党员和官员如若违反,党的执行委员会就有权停止或撤销其党内职务。德国社民党近年来提出了“网络党”的理念,通过红色电脑、红色手机等途径,将党内信息连入互联网,为有效贯彻党内政策提供新途径。而波兰民主左派联盟党为了强化党的政治权威,则在党内不仅成立了道德委员会进行伦理考评,而且还设置了由16人组成的党内法庭,专门负责监督和推进党内制度的贯彻落实,并对党内违纪行为做出裁决,为强化党的执政权威提供机构保障[44]。国外政党在严肃党纪、强化政策落实和维护党的政治权威层面的具体经验和做法,显然是有工具性价值的。
另一方面,对于国外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也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做出深刻批判。客观审视国外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模式,不难发现其虽有经验上先进的一面,但作为资产阶级实现专政的政治手段,其政党政治建设无论在目标建构还是过程设定上,本质上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而服务的。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上以夺取政权为根本使命,这决定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过程,必然同玩弄政治权力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性[45]。尤其在政党选举期间,为了确保自身能在权力角逐中获得优势,一些政党可谓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途径强化自身的政治权威性,并竭力打击反对党的政治势力,由此党的政治建设实质上就蜕变成了权力斗争的“纸牌屋”。西方发达国家也大都标榜“言论自由”,一些政党在政治建设中也乐于强调社会参与,但作为舆论喉舌的新闻媒体实际上却操控在资产阶级手中,并为资本逻辑所左右。这在一些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大财团通过控制媒体来达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局面并不鲜见。可以说,只要资产阶级统治地位未改变,则其政党政治建设的资产阶级性质就不会改变。对此我们也要给予明确认知。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中央基于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具有稳定逻辑架构的理论体系。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伟业,同时伴随着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的不断发展,又不断实现自身理论的充实和完善。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在理论上把握内在稳定与外在开放的辩证统一。从内在稳定的角度看,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稳定性首先体现在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建党理论的科学剖析,到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经验的历史积累,这些理论和实践资源可谓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坚实的思想根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能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做出科学把握和理解。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稳定性,也体现在其相对特定的目标定位上,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通过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来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绩效。其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确保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区别。换言之,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秉持应有的自信和自觉。
从外在开放的角度看,任何理论体系都不是封闭和僵化的体系,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开放性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根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46]。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保持理论的开放姿态,以进一步实现吐故纳新。这里的开放性,一是指随着新时代管党治党形势的变化,党要不断在政治建设理论上实现创新突破。二是指党也要善于吸收其他层面的有益成果为己所用,如党在思想建设层面的理论成果,国家法治建设层面的理论成果,社会治理层面的理论成果等等。从而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形成更加多元的理论体系,以促使自身的内容与风格趋于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亦指出,在党的建设上可谓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的[47],面对这一境况,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更要善于做到开放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48]随着实践的发展,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目标定位等也必然要做出进一步发展创新。也即,唯有在理论上既坚持内在稳定又彰显开放创新,才能形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的理论支撑体系。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内在统领与核心,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国共产党领导”[49],可谓既重申了党的根本领导核心地位,也明确了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即党的政治建设不仅要立足本土,通过不断强化执政权威和执政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同时也要面向世界,通过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进而为推进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境况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50]。显然,这些困难和不足是多层次的:反映到经济建设上,就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反映到政治建设上,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仍然有待改进;反映到文化建设上,就是先进文化传播能力还不是很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较为匮乏;反映到社会建设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然有待破解;反映到生态建设上,就是生态治理机制的实效性仍然有待进一步强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还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所致,本质上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自由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的恶果。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通过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来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促其规避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不良思想的侵蚀,杜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的不良行为倾向,在建构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的良好政治生态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政绩观,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根基。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崛起,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模式似乎成为一些新兴国家的艳羡对象,尤其是苏东剧变后,西方体制更是被一些学者奉为圭臬。对此,从“历史终结论”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便可管窥一豹。与此同时,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也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质疑,他们一再试图向中国推销其价值理念,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障碍,也给党执政根基的巩固带来巨大挑战。由此可见,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审视,党的政治建设实质上构成了中外体制和道路竞争的关键环节。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通过对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纪律的净化和完善,不断强化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绩效和能力,以确保党在中西方体制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和把握主动。正如亨廷顿指出的,“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51]。当前,唯有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大力提升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才能做到全党上下的同心协力,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更加充分地彰显,才能在国际层面上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才能赢得更加良好的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