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正 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壮丽,影响深远重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70年的伟大历程,擘画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动力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境界,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占世界人口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大大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热情,激励着他们奋起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流砥柱,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资源、潜力、韧性和底气。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和遏制,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获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高度赞誉。同时,中国人民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坚持不信邪不怕压的精神,敢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广泛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敢于为受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说公道话,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或改旗易帜、或改名换“性”,但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发展壮大自己,排除了各种干扰和障碍,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背离“老祖宗”,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中国谱写了人类社会改革史和社会主义改革史的壮丽篇章,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亮丽风景和中流砥柱,有力提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精气神,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之后,进入了从西方到东方的新阶段。
二、70年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被运用发展丰富和创新的过程,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为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本土化的历史,是各国社会主义者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实践,需要、呼唤、催生了科学理论和创新理论。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当精神和政治智慧,勇于回答和破解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天地、新气象。
在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党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伟大建设和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几大理论成果。这些创新性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探索和形成了解决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若干重大创新性理论。例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理论。前者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提供了准则,后者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在国际共运史上,急躁冒进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重大挫折的教训十分深刻。20世纪70年代,苏联脱离实际的“发达社会主义”论断,逐渐僵化保守、不思进取,致使改革陷入停滞、矛盾积累,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伏笔。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意味着对“冒进论”“超越论”的彻底摒弃,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正确定位和清晰发展图景,而且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革新开放”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理论贡献、提供了思想启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破解了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局限,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思维定式,其具体实践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功接轨,最大限度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资源禀赋,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一国两制”理论。“一国两制”是中国从实际出发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创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突破了传统的国家观,富有政治智慧。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现中国共产党日益加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在认真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后发国家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证明,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方法没有出路,甚至引起水土不服,导致国家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既具有特殊性,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体现了和平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等特点。
社会主义小康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小康理论不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更指明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体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理论。在国际共运史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么封闭僵化,要么改革失控变向。中国则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国强民富,形成了系统的改革开放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倡议对于全球治理、破解全球性问题和世界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论断、重要观点。这些创新理论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持。
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相得益彰。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创新理论在国外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一些有识之士指出,要研究学习中国的经验,既要从中国的伟大实践当中去寻找,也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当中去寻找。
三、70年的不懈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有益借鉴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建设和改革,在经典作家那里找不到具体答案。巴黎公社存在了72天,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虽然列宁晚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可惜后来没有执行下去。列宁去世以后,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始终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之路坎坷、代价巨大。又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改革的失控变向,苏联解体,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西方的,我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或发动军事侵略,或推行殖民统治,或进行野蛮掠夺,或转嫁国内矛盾和危机。与之不同,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相类似,都面临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其中一些国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效果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停滞不前。同时,西方大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所谓的民主政治模式大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民主制度建立不起来,反而政治失序、经济落后、民生艰难。“拉美陷阱”证明了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错误。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功经验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同时,“富起来”的中国并没有“明哲保身”,而是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担当。
四、70年的辉煌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社会主义是大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浪潮奔腾向前,不仅有源头活水,更是因为代表了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美好社会和崇高价值的追求,而不断汇聚了涓涓细流和大江大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制度优势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辉煌成就可以用“惊天动地、翻天覆地、感天动地”三个词来形容,这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波涛澎湃的强大动能。
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社会稳定奇迹。中国的发展与昌盛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了力量。当前,全球治理机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境与危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文化大国,在全球呼唤新的有效的治理方案时,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国际合作的倡导者,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资本主义的比较中充分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当前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即是例证。从发展速度看,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史的奇迹。当年“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发展速度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持续时间更长。中国引领全球化的潮流,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许多国家搭上了中国快速发展这趟列车,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总之,共产主义是全球性的事业,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注定要在世界历史中铸就;社会主义是发达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产物,社会主义必须在迎接和吸纳一次次科技革命中不断发展壮大。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加凸显;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步履维艰,资本主义和私有制以及国际社会“丛林法则”不可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相信,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以及全球治理为中国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机遇和平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也将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世纪,也是“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新世纪。
(本文作者 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北京 100054)
黄 一 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讲话中深刻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奋斗和理论探索,就是70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最新成果、谱写的崭新篇章。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掀开新的篇章。
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了全面总结,集中概括为:“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发展,使中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已经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奋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独特优势就是勇于并善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伟大的实践,呼唤并催生伟大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是这样诞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这样诞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这样诞生的。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伟大实践基础上,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伟大实践基础上,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为党的理论的新发展、新跨越创造了根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升华;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创造;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拓展。
这一思想将“四个全面”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抓手,丰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创新的重大突破;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态势的根本扭转。还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时代强军目标、“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思想创见,不但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重大创新,而且引领实践取得了重大发展、重大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思想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思想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指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主任 北京 100017)
李 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大力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纪念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并号召全党同志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30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前,专门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向毛泽东同志坐像三鞠躬,瞻仰毛泽东同志遗容,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缅怀。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和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挖掘和弘扬其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老一辈革命家在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征程中形成的崇高精神风范,主要表现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限忠诚的坚强党性、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开拓创新的领导魄力、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清正廉洁的道德操守、勤于学习的优秀品格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党的性质,代表了党的形象,影响和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讲,是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生动教材
在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正是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人格力量,以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
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方面,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他感慨地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他深情地说:“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刘少奇同志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务员,他对子女说:“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朱德同志是人民公仆的典范,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任弼时同志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被称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热爱人民也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正如他的质朴表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陈云同志始终把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反复强调,要用90%的时间去弄清事实,去调查研究,用10%的时间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以毛泽东的“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三原则”和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为例,教育领导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生动教材。
三、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诬蔑和诋毁老一辈革命家的噪音杂音还不时出现。国内外敌对势力常常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攻击、丑化、诬蔑革命领袖。有的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攻击谩骂;有的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移花接木、造谣诬蔑;有的是打着回忆、研究的幌子贩卖重新包装过的歪曲言论。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党的领袖人物维护好,就是要对这些歪曲和抹黑言论进行清理和反驳;另一方面要把党的领袖人物宣传好,不仅要正面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生平业绩、思想理论,还要正面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更好地发挥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好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10月1日上午,在电视机前看完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分列式,我迅速下楼跑到院里。飞机轰鸣着飞过我的头顶,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聚集在长安街沿线路口,等待撤离的受阅战车和官兵。受阅战车由远而近驶来,车内指战员隔着车窗挥手,路口群众挥动国旗欢呼。置身于这一片军民互动的欢乐海洋中,我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人民群众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衷心祝福。”这种伟大的凝聚力,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这种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是中国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的动力基础。而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正是这种动力基础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学习、研究、宣传、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开创人民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 北京 100080)
姜 淑 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发出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号召,令人无限感怀,催人激昂奋进,必将更好地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此时此刻,饮水思源、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记70年伟大成就所凝结的党和人民的千辛万苦和智慧心血;登高望远、放眼未来,我们更应深入思考伟大成就所积淀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毫无疑问,确立并不断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同时又不故步自封,不讳疾忌医,勇敢突破,大胆创新。邓小平同志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他引导我们党深刻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客观理性地认识党和国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
围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主旨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制度设计、制度改革、制度建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改革目标指向已然清晰地呈现在字里行间。邓小平同志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方向、方法等基本思路理清楚、讲明白了。
改革开放中,我们党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坚决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弊端,依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水平赋予社会主义制度全新的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依据改革新的实践,坚定地推进制度创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历史责任扛在肩上,作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统筹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到2020年,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用30年时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
70年春风化雨,70年春华秋实。从中国自己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本国土壤,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丰沛的养分,今天已经根深叶茂。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沐浴着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阳光雨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管用的坚强稳固的制度保障。伟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主任 北京 100080)
冯 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在庆贺新中国70华诞之际,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和东方社会的思想,我们更加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意义深远,更加认识到研究和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百折不挠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浩劫,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4/5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死亡人数达7000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战争教育了人民,战后民主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东欧和亚洲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新中国的诞生,就是这一波革命浪潮最辉煌的乐章。
从1949年上溯30年,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血腥厮杀,造成了一个革命性后果,就是催生了苏维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深刻改变了世界特别是东方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28年后,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昭告世人:历史和人民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多么正确!多么了不起!
从1949年上溯100年,两个不到30岁的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了指明人类解放之路的划时代文献《共产党宣言》。他们深刻剖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人类历史迈进了新纪元。
那时的中国刚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正一步步地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但是,中国人民是幸运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熟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十分关注和了解中国,他们在一系列文章和著述中指出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指明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并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重新崛起。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们是为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医时救弊的良医。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两大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就这点来说,不管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对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民族犯下多少罪行,客观上“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是,我们在承认社会形态演化一般规律的同时,绝不能无视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性的深刻分析和洞察。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侵略打断了落后民族的社会进程,不仅没有带去文明和进步,反而促使这些社会迅速崩溃,加剧了人民的苦难和官员的腐败。
面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双重任务,落后民族应该怎么办?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回答始终是明确的。1875年伦敦召开纪念波兰起义12周年大会,马克思在讲演中再次阐明了波兰——当然也包括遭受殖民统治的其他民族——怎样才能实现社会进步。他说:“只有在波兰重新争得了自己的独立以后,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它才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来促进欧洲的社会改造。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当它的内部生活因此陷于瘫痪的时候,它是不能为争取社会解放而斗争的。”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列宁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极不平衡,由此他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而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列宁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始终没有断过,苏东剧变后这样的观点更加泛滥了,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偶然的,有人认为早产了。对此,列宁曾批驳道:“把我们俄国的革命变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冒险,而是必然,因为当时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世界布尔什维主义不能取得胜利,英、法、美三国帝国主义就必然会扼杀俄国的独立和自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物转星移,诞生在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经苏维埃俄国传到古老东方大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最强大、最坚固的阵地,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对整个世界和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独立自主的民族发展道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本文作者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北京 100032)
王 均 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把这个写在史册上的“昨天”宣传好、阐释好,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从而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教科书”“必修课”“营养剂”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强调学习党的历史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最近几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江西、甘肃、北京、河南等地考察工作,每到一地,都结合当地的党史资源,反复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性,为全党作出了宣传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的表率。这里,我就做好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宣传阐释工作,谈三点体会。
第一,进一步增强党的历史和理论宣传阐释工作的党性。
党史研究不是一般的历史科学,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是有很强意识形态属性的历史科学,决定了宣传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是对党绝对忠诚。这是党的历史和理论宣传阐释工作的生命线。离开了这个生命线,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会与党的要求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增强宣传阐释工作的党性,最重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做到“三个不含糊”:一是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含糊;二是在正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含糊;三是在对党的历史的重大判断和关于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基本判断和重大结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含糊。
做到“三个不含糊”,必须紧紧跟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理论创新上的发展,特别要注意学习、掌握、运用与党史相关的新的论述、新的评价、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纪念抗战胜利、长征胜利、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时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做好宣传阐释工作的基本遵循,我们一定要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
第二,进一步增强党的历史和理论宣传阐释工作的科学性。
宣传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正确解读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党和人民继续奋斗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宣传阐释工作要增强科学性,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宣传阐释工作要有力量、有说服力,靠的是实事求是,靠的是科学真理。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逄先知、金冲及同志主编的《毛泽东传(1893—1976)》,金冲及同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党史著作,思想性、权威性、可读性至今让人仰视,让人由衷叹服。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胡乔木同志曾经说过:研究党史不能从会议、文件出发,而是从历史实际出发,要把握基本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要有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新的态度。也就是说,党史研究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用真理教育人、说服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宣传阐释工作要做到春风化雨、凝心聚力,就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发展进程、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如何增强科学性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六个不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为增强宣传阐释工作的科学性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稳住神、静下心、坐得住,详尽地占有材料,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整理、分析、比较,深刻探究历史表象背后的规律,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写出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的党史著作。宣传阐释工作一定要杜绝假话、不说废话、少说套话,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第三,进一步增强党的历史和理论宣传阐释工作的针对性。
宣传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党有所需、史有所为。共产党人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研究工作可以“十年磨一剑”,但宣传阐释工作则要突出时效性。没有时效性,就没有针对性。宣传阐释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党的事业大局,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与党史相关的热点问题,弄清历史是非,澄清模糊认识,牢牢掌握话语权,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阵地,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利益。
当前,增强针对性,最重要的任务是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抹黑英雄模范,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斗争。
进一步增强宣传阐释工作的针对性,最关键的是练好内功。历史虚无主义手法多样,比如以编造取代事实、以片面取代整体、以偶然取代规律、以戏谑消解崇高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煽动性和隐蔽性。把党的伟大历史讲述得全面、透彻和生动,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来说,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一要掌握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是一切宣传阐释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好贯彻好,这是最根本的。二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这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照妖宝镜。有了这样的镜子,人民群众就可以分清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谣言谎言流言,历史虚无主义就无所遁形。三要提高宣传阐释的感染力。毛泽东同志说:“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宣传阐释要做到立意高、说理透、文笔活。我们要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成果,让我们的宣传阐释沾泥土、接地气、受欢迎。四要认识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长期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中国的遏制,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历史虚无主义妖魔化我们党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必定也会长期存在。这对我们的定力和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眼睛要亮,骨头要硬,只要历史虚无主义还存在,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要做到敢战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