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2019-01-26 23:19敖永春张振卿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融合政治思想

敖永春,张振卿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养有真才实学和业务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2〕。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各自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的融合度并不高,面临着一些阻碍各自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两者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弘扬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3〕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特色引领、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各高校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教育案例,出现了一系列成功的教育范本,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为高等教育实现厚积薄发、战略性发展,推动我国跻身世界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融合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的方向”〔4〕。教育理念是教育现实所希冀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都包括着立德树人,也因此具有融合的可行性。第一,以人为本。“两独一发”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义,即学生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本着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宗旨,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自身潜能、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等。第二,全面发展。二者都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践中,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是相对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前瞻性作用。第三,素质教育。二者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表征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第四,个性化发展。二者都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凸显其差异化发展需求。

(二)教育课程的融合

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利用好课堂教学则是高校育人的核心路径。融合课程最早见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倡导,20世纪30年代之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融合已经比较普遍。之后,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对课程融合进行探索和实践。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学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无边界化、交融化的特点”〔5〕,许多高校也在学科建设和优化升级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功夫。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一些融合课程的主体架构虽然有所侧重,但是通过课程的融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教育方式的融合

教育方式的选择既是教育者教学思路和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不同教育方法的现实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许多教育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融合。第一,远程教育。高校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将许多教学视频、文本、资料、课件等实现一网传输、多人接收。第二,实践教学。高校通过赛事、实习、实践考察、社会调研等形式使大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如“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通过赛事融合方式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红色教育的完美结合。第三,专题教育讲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论坛,邀请校内外有声望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教育讲座。

(四)教育内容的融合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点。传递好教育内容不仅是教育者的本分,更是实现高效度、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国家相关教育方针政策的统领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如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教育内容的融合。教育者可以通过教材编写、授课设计、课程安排等环节加以实现。第二,高校在立足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教育内容有理有据、科学高效的融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考量

(一)与时俱进,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性

毫无疑问,新时代是一个更加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凸显时代性就是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都需把握好创新创业这一主题,着力探索协同创新的高水平育人模式。“呼应学生关切,提升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6〕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面对新时代,高校要着眼于祖国建设的发展大势,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为社会输送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高校自身也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耦合这个突破口,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以进一步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发展,突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融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梳理好二者的耦合关系,利用二者的融合进一步推进高校育人方式方法的创新,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协同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对于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而言,“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能力素质,也要有大胆摸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尝试”〔8〕。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强调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在“切身实践”中的“身体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现二者的科学性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这不仅有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克服就业创业的心理障碍,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三)同向同行,实现具体育人过程的同步性

从育人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学程序上的高度同步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前进旗帜,要保持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频共振,即“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9〕。简言之,创新创业教育要紧随思想政治教育的脚步,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精髓,在课程设置、育人内容等方面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性。这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逻辑。另外,在同步性上,不仅要包括校内教育体系的同步构建,同时也要包括校外实践教育的同步推进,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瞻远瞩,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期盼通过亲身经历认知社会、提升自我,同时也渴望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被鼓励、被认可。大学生不再以“铁饭碗”为日后择业、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其真实诉求在于通过修炼自我进行自主择业或创业。这种强烈的渴望突破“束缚”、获得认同的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目标相契合。实践中,高校教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使其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实现了教育思维方式的革新,真正满足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原则

(一)方向原则:精准把握融合航向

方向就是标杆,就是指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指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价值指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既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密切相关,又与国家的就业大势密切联系,是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经济社会性质和国计民生性质的重要课题。高校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方向原则,不仅要把握好二者的价值指向,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而且要强化二者在追求教育价值上的内在一致性,以培养有科学信仰、有理想信念、有奋斗意志、有扎实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全面原则:科学设定融合范围

全面原则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在社会中建功立业的基本素养,进而具有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本领”〔10〕。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价值目标的统一性,因此二者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的融合。所谓全面,就是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从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与教育教学环境的关联性上进行立体化、梯度化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融合能够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准。

(三)适度原则:灵活控制融合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二者还具有多方面、多层次融合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融合没有度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讲,二者既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理念的展现,但从二者的教育侧重点和教育特点等方面来分析,二者还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不加分析地将二者进行融合。适度原则强调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融合的程度、掌握好融合的时机、控制好融合的条件,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础上促进二者的科学、合理、高效融合。

(四)反思原则:实时梳理融合动态

反思原则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要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在教学实践中要经常做到“回头看”,实现对既有教学方式的审查、反馈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的整合度不够、教育内容的融合度不高、教育过程的联动性不强等。如何有效降低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有力规避这些问题产生的不利因素以及如何有效处置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性是反思原则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证明,从问题出发,及时准确地找准问题症结,在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进行改进是反思原则的中心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遵循。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开阔教学思路,优化融合逻辑

教学思路是教育活动的构思、规划和实施蓝图,是教育活动的“上层建筑”。科学灵活的教学思路是开展好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育活动生动性、鲜活性和说服力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首先就是教学思路上的融合,即内在逻辑建构上的融合。第一,要保持精研细思的教学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合、整合和结合,而是内在和外在、内容和形式的合理性、合逻辑性、合现实性的有机交融。教学态度关乎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教育者要端正教学态度,并要在深耕教材、融通案例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实践的内在逻辑,创新教学的运行机制,改进教学内容的设置。第二,要养成科学系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打磨教学思路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系统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归根结底,只有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的,二者的融合才能在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下顺利开展,其所讲授的内容也才能适应教育规律和教育现实;只有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是系统的,其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三,要构思别具匠心的教学案例。教学思路的开阔不仅需要教学态度的严谨细致、教学思维的科学系统,也需要在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构思具有鲜明特色、独树一帜的教学案例。高校“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瞄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1〕。教育者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立足学生实际,构思具有显著优势和积极示范效应的教学案例。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融合活力

教学方式是指在遵循一定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传递教学内容而开展的由各种教学途径组成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就是要在教学方式上求新,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多变。第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方向性、政治性的教育活动,在高校教育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价值引领,如果缺少价值引领就会迷失方向”〔12〕。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者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在教学方式融合的过程中要首先树立“四个意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南,全方位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必须增强“四个意识”,主动适应、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第二,要保持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推进二者在创新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第三,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完善既有教学方式。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要素竞相发展,制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为此,教育者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推动课程设置、实践方式、评价方式的完善。同时,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契机,推进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持续进行和深入挖掘,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拓宽教学渠道,增强融合力度

教学渠道发挥着传递教学内容、传播教学理念、传送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既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科学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渠道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渠道,但这些教学渠道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教育者要在合理发掘这些教学渠道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融合创新。第一,创新既有教学渠道。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时,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要坚持“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的现场亲历性、通识课程的立体性、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入性、选修课程的特色性等”〔13〕。教育者在开展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活动时,要秉持“学为先”的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学渠道的拓宽不仅是新的教学渠道的开启,也是传统教学渠道的推陈出新,只有抓好既有教学渠道的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渠道的开辟才能有坚实的基础。第二,开辟新的教学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渠道的融合既是在原有教学渠道上的融合,也是在开辟全新的教学渠道上的融合。教育者通过网络教学、教学小组、互助学习小组等方式推动教学渠道的开辟,有利于推进教学渠道形式上的“宽”“广”“多”,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四)完善教学体系,提升融合实效

完善的教学体系涉及教学过程中知识架构设计、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法构想、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效果评估等。笔者将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层面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其融合的实效性。第一,从教师层面分析。高校教师一要从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资源,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思维方式、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二要善于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全面了解学生诉求,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有效提升自身答疑解惑的能力。第二,从学生层面分析。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的过程中立足校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14〕。高校教师要致力于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性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增进他们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了解,让其在“有所知”的基础上实现“有所学”,在“有所学”的基础上实现“有所用”。第三,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把握好教学内容传递的实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教师在设定教学内容时,应当注重客观性和通俗性,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材实料”,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教学艺术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第四,从教学环境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学校微观教育环境的教学活动,但是其决不能脱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教育环境。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观教育环境和宏观教育环境有机融合起来,以发挥教育环境的最优作用,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融合。

猜你喜欢
融合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思想与“剑”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