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兮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论断,是党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历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承担着重要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高校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高校“生命线”的地位。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的价值意蕴,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探索完成使命任务的路径,是当前高校建设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产生新矛盾,新矛盾提出新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不久后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却日益暴露,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捧得高、喊得响,但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却不多。在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作用体现,尤其是在教学质量、学术思想、学术影响等方面,与其高校“生命线”地位不相符,与高校各学科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与师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及不断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不相适应,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交锋的激烈程度不相称。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就是准确把握新时代特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围绕高校发展建设总目标,凝聚共识、积聚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新使命提出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紧围绕新使命,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重点从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和群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四个方面下功夫,激励高校师生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势头和奋斗姿态,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它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遵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宣传贯彻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包含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和国家建设发展一切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着力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思想“三进”工作,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地全面推动这一指导思想深入人心。要讲清楚这一新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战略部署、指导地位和重要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要讲清楚这一新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关系;要讲清楚这一新思想与习近平几十年工作经历、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关系;等等。要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能够准确领会、科学理解、融会贯通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目前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也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长远规划。一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二是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安排: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底气和力量所在[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理想信念的地位作用,强调党的历史使命与理想信念、“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动员、指引、保障、沟通、管理功能,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四个自信”教育。要讲清楚理想信念与党的历史使命的关系;要讲清楚“四个自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深刻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联系、理论渊源与时代指向;不仅要让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要引导其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紧密相连、将个人追求与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引导高校师生自觉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3.新时代高校要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既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工程。高校要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要加强品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也就是说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内“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随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内容体系上作出相应调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与其重要性相适应的地位上来。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增强师生的价值观自信;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要引导师生理解、认同、确信、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积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幸福观和奋斗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明了人民需要的层次得到提升、内涵更加丰富。新时代,人们向往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教育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会引发很多复杂的、多元的人民内部矛盾。就当前而言,教育、住房、养老、户籍、城市化建设、医疗等社会民生方面一直是人民不断关注的矛盾焦点,同时,随着矛盾运动的不断发展,更多其他的矛盾焦点也会不断产生,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和发展规律。
同时也要认识到,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在很多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预防、化解由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更要加强基本国情教育,讲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之间的“变”与“不变”,让师生充分认识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认识到发展的曲折性与上升性;加强需求观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将个人需求同个人能力、社会实际、社会责任和基本国情相统一;加强幸福观和奋斗观教育,让师生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践行正确的奋斗观和幸福观;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3]。
1.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育手段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新媒体技术已渗透进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是当今意识形态交锋最为激烈、斗争最为频繁的“主阵地”“主战场”,很多敌对势力和反华分子都利用网络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这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新时代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抢占时代先机和网络阵地,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其一,高校应大力加强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要建立线上线下“两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乃至“官抖”(1)“官抖”是网络用语,指官方媒体在“抖音”短视频APP上开设的官方主页。等平台上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建设。其二,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思政理论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要强化“阵地意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利用好新媒体网络工具的沟通、协调、宣传和分析研判功能,主动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高校教师或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灌输。其三,高校应加强大数据建设(或与大数据公司加强合作),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校园论坛等)及时掌握高校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时政动态,发现有一定倾向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消除师生的认知、理解障碍,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迅速,开展工作有针对性。
2.充分依托多渠道多载体,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介、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努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由传统“课堂+日常”模式向“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通、校内校外互联、课堂实践互补”模式转变[5],逐步实现“全方位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其一,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不断强化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等其他各类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充分发掘和运用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导向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让思想政治教育随时在线。其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校园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随机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线,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训精神到规章制度、从新闻宣传到标语雕塑、从文体活动到学术讲座,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育人主线,让思政育人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三,要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内化于心”——改造思想,但最终目的是“外化于行”——指导实践。实践对思想产生改造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工作学习中,也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中。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中锤炼人格品质,培育积极心态,坚定共同理想,提高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动向。同时,高校也要将社会实践制度化,提高社会实践在考查学生实绩中的比重,提高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让社会实践真正得到重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其四,要在谈心谈话、心理咨询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高校辅导员责任意识,增强其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指引作用,利用谈心交流、日常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要重视师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将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有机统一,在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心理讲座等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要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并不难,但要使其进头脑就需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要真正掌握群众,首先就要让教育对象听懂、理解、认同,这就要求在推动教育内容与教育话语体系之间融通转化的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其一,积极融入人文话语。在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话语,彰显人文关怀。只有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才能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脉动,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与力量,而并非仅是冷冰冰的灌输与说教。就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或者“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习总书记的这些话语不仅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更是准确回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样的话语才能贴近思想、说进心坎。其二,合理融入比较话语。信息化社会信息流通加速,高校师生也无时无刻不处在中外思想观念交汇碰撞的环境当中,受到来自多种思想观念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扩宽视野,不能回避问题,要合理引用外来思想,通过比较中外思想,批判地借鉴吸收外国思想的精髓;通过比较中外各方面的成就,来论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帮助学生坚定树立“四个自信”。其三,科学融入网络话语。我国语言环境日新月异,网络热词和网络语体层出不穷,不断丰富着大众的语言生活,当今社会流行词绝大部分也源自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流行语言一般更易被青年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语言则是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很多专业词汇或政治词汇用学术语言不好解释,用一些网络流行词或许就能让学生“秒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宽思路,辩证看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育中善用生动活泼、形象易懂的流行语言,增加教育的趣味性、亲和力。其四,巧妙融入心理话语。《谭政报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如春风的温和以及微风细雨点滴注入的浸润精神”。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政治品质,也要关注其成长进步、全面发展,主动回应其心理困惑和精神诉求,在教育中巧妙融入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等话语内容,培育高校学生的自尊自信。
1.首先要抓好高校领导干部的工作
打铁必须自身硬。领导干部是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7]。高校领导干部则是高校建设发展、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的主心骨和掌舵人。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政治品格、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直接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另一方面,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使其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反过来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
己不正,何以正人?高校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率先垂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筑牢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增强理论水平、学习能力、战略思维、全局观念、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委是一所大学的头脑、中枢,只有党委成员的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
2.做实教师队伍的工作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和关键力量。一所大学思政工作做得好与坏,关键看思政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品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其言谈举止来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品质锻造、思维观念养成上发挥积极作用。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习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8]。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就是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思政教师队伍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才能发挥表率作用,由点及面地把其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才能让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方向明、立场对、质量高、有趣味、出实效;才能让思政教师既做理论传播者,又做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
3.牢牢掌握青年学生这一主体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8],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最广大的群体,青年学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对象。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他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要靠青年来实现。当前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不超过40岁,到2050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不超过55岁。当代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战略部署正好吻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新时代高校要着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四个自信”教育、民族国家观教育、奋斗幸福观教育,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奋斗品质,让他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队、主力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创新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高校要发挥优势,做好思政课程建设和理论创新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夯实基础、打足底气、铆足后劲。
1.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活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稳抓好抓实,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是新时代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对高校牢牢把握办学方向、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基本遵循。其一,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当前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的思政理论课主要以“基础”“原理”“纲要”“概论”(2)“基础”“原理”“纲要”“概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政治理论课的简称。和“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为主,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呈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交头接耳、昏昏欲睡”的窘况,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这种情况怎么能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是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思政课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突出课程的“育人”功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道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二是加强思政课堂吸引力建设。理论讲授是思政课的主要授课方法,但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讲多少则需要教师自己把握。思政教师要学会“做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非让自己演“独角戏”。例如,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就善于启发式教学,将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教学语言融入教学中,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深受学生推崇与喜爱。三是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建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其二,积极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思政品牌课程。课堂教学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光靠几门基础课程是不够的。新时代高校要充实思政课程体系,积极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深受欢迎的、能受益终生的思政品牌课程,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真正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比如,上海大学从老师课堂教学、学生听课感受和学校管理角度出发,推出“大国方略”和“创新中国”系列品牌思政课,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甚至成为了“网红”课程;内蒙古大学组织了“信仰·航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活动,引发大学生强烈共鸣[9]。同时,这类课程也要积极向全社会甚至国外推广,讲好中国故事,让全社会、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2.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2]。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总是带来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理论和经验或许能够解决一些,但也有很大的局限。用老办法、老经验解决新问题总是不可持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很容易带来新想法、新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新思潮、新困惑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可持续、有生机,原动力就在于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
新时代高校要利用人才、资源、环境优势,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工作。其一,要实施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本校培养、外送深造、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一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其二,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或研究小组,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有基地;加强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让理论创新成果有载体。其三,要鼓励师生,尤其是教师,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工作,激发研究热情。要下足功夫培育相关课题或论文;对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争取形成一批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其四,加强成果转化工作。高校要鼓励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可通过建立试点和容错机制,积极推动成果向实践转化,在反复求证和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繁荣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科研创新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其五,可尝试思政理论课教师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让他们在实践中加强感悟,引导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