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的传统重构之路

2019-01-26 06:29王一川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典重构物质

王一川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未来走向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在国内国际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问题更是处在急速上升的过程中。这突出表明,不仅是一般文化、而且是特定意义上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生活中正在扮演十分尊贵和显耀的角色。不妨重温现代哲人有关中国文化传统之“伟大”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世界中伟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世界中伟大的独立发达的文化之一。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各民族,发挥其伟大的创造能力,在东亚的大陆上,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①张岱年:《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李存山编:《张岱年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3页。再有就是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关中国文化传统具备诗味或艺术味的精辟洞悉:“吾尝谓中国史乃如一首诗,余又谓中国传统文化,乃一最富艺术性之文化。故中国人之理想人品,必求其诗味艺术味。”②钱穆:《品与味》,《中国文学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20页。不过,放眼当前,或许应当清醒地看到,今天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视,与其说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已然早就获得的足够尊重,不如说是源于它在现代所受到的尊重远远不够、甚至源于它曾经遭受的那样惨痛的打击。百年前的“五四”时期,有着“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声誉的吴虞,曾从阅读鲁迅《狂人日记》小说的角度,对儒家思想的“礼教”与“吃人”之间的两面性弊端发起激烈的批判:“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①吴虞:《吃人与礼教》,民国丛书第二编《吴虞文录》,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71-72页。因此,他大声疾呼:“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吁!”②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民国丛书第二编《吴虞文录》,第79页。对待同样的古典传统的态度之间,竟然存在如此强烈的反差或对峙,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一位外国哲人在90年前针对欧洲有关“人”的思想的混乱所说过的话:“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关于人有这么多的并且如此杂乱的知识。……但也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对于人是什么知道得更少。没有任何时代像当代那样使人如此地成了问题。”③[德]海德格尔:《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00-101页。与百年前 “五四”新文化运动闯将们相比,一种令人惊异的反转情形显然已经和正在出现:当前的人们比过去百年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追慕我们自身的古典文化传统。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同样又陷入对这种文化传统相反地知之甚少的奇特窘境之中呢?可见问题的复杂程度,确实有待于辨析。

要考察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传承状况及其未来取向,不妨首先就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文化重心移位的轨迹作简要回顾,而这种回顾也可以结合此时段有关当代生活题材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去进行,因为电视剧恰是一门能贴近当代社会生活进程、尤其是能集中体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建构需要的艺术门类。正是透过过去40年间国产电视剧中不曾停顿的中国文化重心移位的轨迹,或许可以找到指向未来的某种启迪。至于这40年中的时段性则不便截然划分,而不妨从国家政治层面换届或更替角度去作初步考虑。

1978年至1989年为第一时段,中国文化面临过去延续已久的现代革命话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主导与新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主导这两种模式之间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政论味道的《新星》(1985),透过县委书记李向南这名坚定的基层改革派的奋斗与思索过程,传达出必须推进对以往的革命进程加以改革和面向外部世界持续开放的取向。《平凡的世界》(1989)则通过孙少平的告别物质匮乏的农村而走向物质丰盈的城市的艰难历程,揭示了物质文化的巨大诱惑以及对其加以获取和享受的艰难程度。在这里,古典文化传统的当代地位及其作用尚未得到正面的审视。

接下来的1990年至2002年间为第二时段,物质文化取向与精神文化取向之间产生了密切交融的强烈需要,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日渐上升。《渴望》(1990)的做法是把有关“姓社姓资”的严正的二元对立式道路选择,转化成为以刘慧芳为中心的普通市民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恩怨纠缠,最终暗示出以家庭物质生活的安宁为核心的未来取向的必然性。《编辑部的故事》(1992)则聚焦于《人间指南》杂志社中由六名性格不同的编辑组成的文化人群体,从其办刊道路及个人情感选择等呈现出其时知识界的开放与活跃程度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思考。《北京人在纽约》(1994)把目光汇集到改革开放时代日益高涨的出国潮中,从一群在纽约打拼的北京人回看中国人在当代全球化世界中的新形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1999)正面叙述北京胡同中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揭示了物质文化在普通家庭生活的基础地位以及语言上的调侃方式在其中的调节功能。由此可见,古典文化传统的地位及其作用有所上升,表现为家庭伦理及和睦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到了2003年至2012年间的第三时段,鉴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之间呈现的悖逆状态愈益显著,精神文化以及古典传统的重要性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了。《士兵突击》(2006)透过班长史今等为代表的“不抛弃、不放弃”的人民军队战友情和以许三多为代表的不断跨越的韧性奋斗精神,尝试建构起当代生活的新文化原则。其间通过许三多在被生父嫌弃时改由人民军队集体培育成长为“兵王”并最终与生父相认、从而归宗认祖的情节,也暗合了中国古典传统中的泛家族主义传统的当代再现方式。《下海》(2011)叙述了北方城市陈姓三兄妹向南下海而产生的惊心动魄的人生变故,既述说了贫穷中点燃的对物质财富的焦渴之火在改变人生命运中的力量,又呈现出家庭和睦和精神和谐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于精神文化之根何在,显露出深深的困惑。

从2013年至今可以说是第四时段,这个时段的突出焦点在于上一时段的精神文化焦点到此凝聚到传统文化上,凸显出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在当代生活中具有了新的灵魂性地位。《正阳门下》(2013)中主人公韩春明对古董等古典文化遗产的酷爱,已经展现出传统的新地位。《情满四合院》(2015)围绕男女主人公何雨柱和秦淮茹之间的婚恋及家庭问题以及与四合院内其他人家的矛盾,勾勒出京城四合院的丰富的文化景致。尤其是通过三位长辈大爷公断院内是非功能的渲染,更是强化了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性及其规训作用。《芝麻胡同》(2019)中主人公严振声身上集中了以“傻”为外壳而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核的儒家传统家族伦理在现代生活中寻求转型的艰难性和必要性,而他在不同的历史动荡期中的不断的转型历程更是证明了这种古典传统在当代生活中必有的灵魂地位。

这些电视剧诚然不过是可以被人们从多种不同方面去作不同理解的镜子,但这里也不妨与这些镜像一道去思考一个问题:当代及未来中国文化应当向何处去?具体地说,中国人或中国社会依靠什么原则去寻觅自身的精神家园或精神归宿?以上电视剧所叙述的诸多故事已然表明,面向全球化的世界继续改革开放固然是当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困惑,走在当代世界的中国人应当靠什么去实现自身精神的安宁?也就是应当为自身找到怎样的灵魂归宿?如此,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统在当前之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有着一种必然性。确实,随着中国人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的骤然丰盈,人们的精神却仿佛于突然间感到了空虚和无聊,甚至产生魂不守舍之感。其根源就在于,家庭或个人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丰盈,终究无法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或无魂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精神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依赖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但相对而言,精神状况的救治和涵养本身毕竟才是根本性的。一方面,在民族文化危机关头,物质匮乏中的人们可以焕发出拯救危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盈则容易让人丧失精神自律或精神自治的严谨。因此,在无论是物质匮乏还是物质丰盈的境遇中,都始终保持精神的自觉之心和自强之心,才是真正灵魂性的力量。

无疑,当代文化需要重新召唤传统之魂。但传统之魂并不是永生的或永远如一的,而是需要依据当代生活价值建构的新需要,从古典遗产中予以唤醒或激活,再加以创造性转化,形成传统的新形态或传统重构。如此,需要探索当代文化的传统重构之路。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经张扬道家和禅宗的重要性;现代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却只愿意选择庄子为“纯艺术精神”的代表;当代中国哲学及美学的活跃人物李泽厚,则认定融合各家各说的儒家才是华夏美学的“主干”。哪条道路为正宗?考虑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的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百家争鸣”的多元竞争格局,因而不宜只从古典“儒家”或“道家”、而应从“百家”中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以之作为当代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活生生的资源。

这样,有关当代文化的传统重构之路,至少可以列出以下几条路径。一是现代新儒家式传统重构之路。这种新传统以群体之和为贵,突出主体仁义修养的优先性,但也有可能出现吴虞所批判的那种相反情形。二是现代新道家式传统重构之路。它以个体精神自由为尊,淡化人为而崇尚无为而治,强调主体“乘物以游心”,在天地间“逍遥游”,当然也可能出现只满足于个体的瞬间自由而置群体的解放于不顾的窘境。三是现代新禅宗式传统重构之路。这种中国化佛教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讲究顿悟,重视主体的“心源”的作用。但有趣的是,它同时也留下很多文字记载。四是现代新法家式传统重构之路。它以个体守法自律为重,笃信法治的根本地位,强调依法治国、治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种道路的可能的副作用则包括过于严酷的法律窒息个体的创造力。五是现代新墨家式传统重构之路。这里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掌握自然规律等。这条道路在平和时期或许能平安无事,但在历史的动荡时期则很可能因为笃信“兼爱”“非攻”等而耽误危机拯救的最佳时机。

这里的儒、道、禅、法、墨五家当然都不存在所谓原汁原味的古典传统之说,而其诸种选择之间也没有恒定的主次之分,或许都需要依据当代生活的价值体系建构,在现代性体制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应当既代表由古而今的激活,也包含内外兼通的融汇等。重要的还是面对当代文化建构的需要去激活古老传统,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古典重构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怎样读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