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进路
——对三十余年中国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反思

2019-01-26 00:27吴鲁平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规律对象学科

■ 吴鲁平

(中央团校 青年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89)

20世纪80年代末,以黄志坚、邱伟光、金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青年研究专家编著的青年学教材或专著问世,标志着一门对青年作整体研究的新兴学科即“青年学”在中国诞生。在自此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青年学科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青年学科的初创与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末结束)。在这一阶段,青年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建立,研究领域和研究范畴初步形成,青年学教材、青年学研究成果、青年研究人员等快速发展。第二,对青年学元理论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阶段(从21世纪初至2014年)。在这一阶段,一些学者对前一阶段初步建立起来的青年学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学术反思与批判,追求建立一门独立的青年学科的声音式微,青年研究学术圈更加强调和注重从不同学科视角对现实中的青年现象、青年发展和青年问题做实证研究。在这一时期,少数学者也出版过一些青年学教材的修订版或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青年学元理论层面的理论创新研究极少,青年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进展极为缓慢。第三,青年学科的重建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7月,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群团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在此大背景下,青年研究学术界开启了新一轮青年学科的重建工作。

新时代青年学科重建,显然不是要简单地回到青年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走传统青年学科建设的老路;而是应该根据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青年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反思传统青年学科建设突出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的建设,促进中国青年的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新时代青年学科建设的大方向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青年学科。围绕这一大方向,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进路是:在反思传统青年学科建设中一系列突出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创新。

一、新型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探索

1.对传统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反思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规律。“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依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有学者认为,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青年,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年不是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正如社会学要研究社会,但社会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或“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2]。

在对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方面,传统青年学科领域争议很大,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1)狭义范畴的青年学观点。这类观点集中于对青年自身或青年本体的研究,认为青年学是研究青年的本质、发生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青年的本质、青年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是青年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

黄志坚教授主编的《青年学》是这类观点的典型代表。在《青年学》这本教材里,他明确指出:“青年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做整体研究的科学。它以青年的本质,以及青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3]

十多年后出版的、由金国华教授主编、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的《青年学》,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观点,指出:“可以把青年学定义为研究青年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并做了两点特别说明: “第一,青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内部成熟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的联合过程。”“第二,青年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不仅仅指单个个体青年的成长过程,而是包括整个青年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从理论上讲,可以分为三次层次:青年个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规律;青年群体和青年组织的发生与发展……青年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的发生与发展……”[4]

(2)广义范畴的青年学观点。这类观点认为,青年学除了研究青年自身或青年本体外,还要研究青年客体,如青年教育等,认为青年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青年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青年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规律,以及根据青年特点对其实施教育的规律。由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邹学荣主编、被列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青年学概论》是这类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教材指出:“所谓青年学,就是研究青年自身发展规律,青年和社会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把握青年自身发展规律而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5]“我们认为,青年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青年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青年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规律,以及根据青年特点,对其实施教育的规律。”[6]由黄蓉生教授所著的《青年学研究(第二版)》基本上也持这一观点。该书在界定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时明确指出:“它以青年的发生、发展及其成长规律,青年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规律,根据青年特点实施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7]

上述两类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为青年学科要研究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青年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不同点在于是否要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如果说青年学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即命题一:“青年是怎样的人?”命题二:“青年应当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这样的人?”显然,前者主要回答的是命题一所提出的问题,不回答或基本上不回答命题二所提出的问题;而后者则既回答了命题一所提出的问题,也部分地回答了命题二所提出的问题。

有必要指出的是,黄志坚教授主编的《青年学》教材之所以在青年学科的范畴取向上做狭义的选择,不回答命题二提出的问题,不是因为他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重要,而是因为,在他看来,“青年学在青年工作理论体系中属基础理论部分,它为青年思想教育学、青年组织学等应用科学提供理论依据,为青年工作决策提供理论指导。”[8]因而,对于命题二的回答,是由青年思想教育学、青年组织学等应用科学来回答的。金国华教授主编的《青年学》教材没有回答命题二所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因为,他认为这属于青年科学理论的社会应用层面的问题,应该由“青年工作学”或其分支“青年行为管理学”、“青年思想教育学”等应用科学来回答[9]。

2.对新型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思考

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后,学者们开始了对于青年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新思考与新探索。其中,关于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对传统狭义范畴的青年学观点的拓展。认为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青年发展的各种规律、 特点与问题等”[10]。在传统狭义范畴的青年学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青年特点与问题等”。

(2)对传统广义范畴的青年学观点的进一步聚焦。认为青年学科应该研究“三大规律”。即“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中,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核心”[11]。显然,这一观点是进一步将传统广义范畴的青年学观点聚焦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尤其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视角之下来对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思考并创造性地加以完善。

(3)广义的新型的青年学观点。这种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青年学科的研究范式,即“青年+哲学社会科学”范式,认为“应该将青年作为一个维度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去研究,揭示青年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包括正面与负面的),既丰富各学科内涵,又发展对青年的认识。”“通过社会变化对青年的影响以及青年新本质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双向互动中来把握青年与社会”。这种“广义的新型的青年学是以青年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为本体的”,而“狭义的青年学是以青年为本体的。”[12]

(4)中国特色的青年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科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与西方青少年发展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共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与西方青少年发展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的个性,即‘ 中国特色’”。而“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制,或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规律”作为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科对象,符合上述两个特点[13]。这是因为,一方面,从一百多年来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历史看,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西方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可见,两者都强调青年的积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这一表述,又具有与西方青少年发展学科研究对象不一样的个性。与西方青少年发展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科研究对象更加突出地强调青年学科要研究青年的全面发展。此外,中国语境中的青年健康成长与西方的青年健康发展相比,其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西方讲的青年健康发展,主要指身心、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健康发展,中国讲的青年健康成长,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面的健康发展,还包括品格、思想道德、价值观、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定位于群团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的新型青年学科建设,必须服务于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需要,必须为共青团有效地开展青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或决策参考的经验证据。这一属性决定了新型青年学科在其研究对象方面,必须对青年学科包括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命题都要进行回答。“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制,或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规律”作为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符合上述要求。这一青年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它包含了对青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这是因为,青年在身心方面的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既是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制。在青年各个方面的发展当中,身心发展是最基础的发展,它影响和制约着青年在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它包含了青年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青年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建构,是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机制。离开了青年与社会多元主体的相互建构,青年不可能做到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一方面,如果没有社会多元主体通过社会化这一重要机制实现对青年的教化作用或建构,青年就不能获得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道德规范与文化价值观、独特的个性和人格等,就无法实现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如果没有社会为青年的发展创造必要且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条件,青年的发展必然是片面的、畸形的和不健康的。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青年对社会的作用或建构,青年的主体性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发展,青年的发展就是被动消极的、不全面、不健康的。青年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也无法得以实现。

第三,它包含了对青年工作规律,尤其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青年工作包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又不限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宽泛的概念。这一工作的实质,就是要把青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包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的青年工作,事实上也是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机制,理所当然地就成了新型青年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述关于新型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这一界定表明,新型青年学科是取广义范畴的青年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广义范畴的青年学科更加宽泛,既包括青年学基础理论或青年学概论等带有总论性质的科学,又包括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等分支学科,还包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青年组织学”、“青年行为管理学”等应用科学。

二、新型青年学科研究内容与任务的探索

1.对传统青年学科研究内容的反思

青年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取决于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界定,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大致有什么样的研究内容。依据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传统青年学科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存在两种情况。

(1)狭义范畴青年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黄志坚教授主编的《青年学》和金国华教授主编的《青年学》为代表。

黄志坚教授主编的《青年学》的内容体系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青年及青年的本质;二是青年的身心发展,包括青年的生理发展和青年的心理发展等;三是青年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青年的社会化、青年的价值观、青年的社会群体等;四是青年的特殊需求的发生及引导,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与成才、青年的劳动就业、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的恋爱婚姻、青年的异常行为等[14]。

金国华教授主编的《青年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青年学基本理论,包括引论、青年发生论、青年本质论;二是青年的成长规律,包括青年生理、青年心理、青年社会化、青年的思想观念;三是青年的人生发展,包括青年的学习与成才、青年的劳动与就业、青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青年的生活方式;四是青年的社会存在,包括青年群体、青年组织、青年运动、青少年问题、青年文化等[15]。

(2)广义范畴青年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邹学荣教授主编的《青年学概论》和黄蓉生教授主编的《青年学研究》为代表。

邹学荣教授主编的《青年学概论》除绪论外,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本体篇。包括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本质、青年特点、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社会篇。包括青年社会化、青年与社会环境、青年群体、青年和青年运动、青年的劳动就业、恋爱、婚姻、家庭。三是教育篇。包括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成才教育、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青年管理、青年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16]。全书的逻辑框架是:本体篇是全书的逻辑开端,社会篇是青年学概论的逻辑展开,教育篇是全书的逻辑终结[17]。

黄蓉生教授主编的《青年学研究(第二版)》由13章组成:包括总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定义与本质、青年生理与心理、青年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年行为、青年社会化、青年群体、青年文化、青年组织、青年运动、青年教育、青年发展等[18]。全书的逻辑框架是:以研究青年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为逻辑起点,以研究青年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逻辑展开,以研究根据青年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青年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对青年实施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逻辑终结,形成青年学的框架结构体系[19]。

2.对新型青年学科研究内容的思考

新型青年学科在研究内容方面,除了要继承传统青年学科建构起来的主要内容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新的青年学科的研究范式,即“青年+哲学社会科学”范式。新型青年学科在研究内容方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

一是青年学的理论与方法。处于青年学科研究内容的最高层次,属于跨学科研究性质,主要包括传统青年学科中涉及青年学科元理论层面的内容、青年学科的基本理论、青年学研究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等。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称之为青年学概论或导论。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青年研究。处于青年学科研究内容的中间层次,属于多学科研究性质。与传统的多学科研究范式不同的是,青年不再仅仅是作为各学科研究的一个对象,而是作为一个维度。在此方面,我们可以从“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范式中得到启发。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称之为青年学科专论或分论,属于青年学科的分支学科,如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具有交叉学科或应用学科的性质。

三是社会实践层面青年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写进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里面青年发展十个领域的问题,如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青年社会保障等,也可以包括没有写进去、但的确是社会实践层面青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青年的住房问题等,具有应用学科研究和对策性研究的性质。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年学科的发展将主要表现在第三和第二个层面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创新发展,而第一个层面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3.对传统青年学科研究任务的反思

传统青年学科的建构者们对于青年学科研究任务的理解,主要有两类:一是认为青年学科的任务主要是揭示青年发展的规律。包括“揭示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年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青年的特殊需求发生与引导的规律。”[20]二是认为青年学科的任务既包括揭示青年发展的规律,也包括运用揭示出的规律对青年实施教育和培养。邹学荣主编的《青年学概论》教材,是这一类观点的典型代表。该书本体篇和社会篇研究的任务重点是揭示青年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青年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最后的教育篇则着重论述了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等教育问题,并力图揭示其规律,为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进行青年德育、智育教育提供一些方法,达到研究青年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青年的逻辑终点和最终目的[21]。

4.对新型青年学科研究任务的思考

新型青年学科应该包括三大任务:一是正确认识青年。包括要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的现状与特点,当代青年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规律,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条件与机制等。二是教育引导青年。要为青年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教育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把青年教育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和“以证据为本”的政策建议。三是服务青年。青年学科服务青年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青年学科研究的是当代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规律,因而,当我们将研究中揭示出来的关于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制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成果推介给青年后,青年就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走“青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避免误入歧途,或走已被实践证明已经过时了的老路;二是青年学科对青年现状、青年特点和青年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带领青年建功新时代等各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青年学科对青年现状、青年特点、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规律的研究,还可以为党和政府制定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通过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间接地服务于青年的积极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新型青年学科的学科归属问题探索

传统的青年学科,无论是狭义范畴的青年学,还是广义范畴的青年学,其代表性的著作或教材都没有论及自己的学科属性,一般都只是说,“青年学是一门对青年作整体研究的科学。”[22]但这门科学在中国制度化的学科建制下,究竟属于哪一门学科,则没有进行探讨。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传统青年学科建设,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下面的一门课程建设层面。无论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所开展的青年学科建设,还是教育部直属的一些高等院校(如西南师范大学,即现在的西南大学等)所开展的青年学科建设,均没有上升到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层级来进行建设,因而,关于学科的归属问题,没有成为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门学科的发展,如果没有进入到制度化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层面,其发展大多注定是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新时代的青年学科建设,必须进入到制度化的学科专业建设层面来展开,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层面。因此,新型青年学科的学科归属问题,就成为一个不得不加以讨论的问题。

2015年11月7日,为了贯彻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加强青年学科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召开了关于“设立青年学二级学科”的专家论证会议,就青年学二级学科的学科归属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研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单光鼐研究员、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教授和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河副教授等校外、校内专家近2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学科归属方面,与会专家一致赞同我们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将青年学二级学科归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23]。

刘书林教授历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几次学科归属的变化,十分赞同将青年学作为二级学科归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他指出了青年学科归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所具有的“五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二,有利于保证青年学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撑;第三,有利于解决青年在发展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第四,有利于发挥青年院校的优势和历史积累;第五,有利于弥补传统青年工作的不足,促进青年工作在宽厚的理论基础前提下更加专业。

刘建军教授表示,非常欢迎青年学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队伍中,认为青年学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强调青年学应该研究三方面的规律: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中,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核心。

谢维和教授则提出了更宽阔的思路:一级学科归属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青年学,是可以同时跨两个学科的。目前来看,青年学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条件比较成熟,但也不排除在将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归入社会学或其他学科。

风笑天教授指出,在设立青年学二级学科时,应考虑到三个区分:即青年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分、青年学与社会学领域中青年社会工作的区分、作为一门研究学问的青年学和作为一个高校培养学生专业的青年学的区分。

单光鼐教授也指出,作为一门学历教育的青年学,应注意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同时,青年学还应继续注重研究,这样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8年,我们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增设“青年学”目录外二级学科作了更加深入的论证,获得了校外专家组的一致同意。随后,按二级学科自主设置的相关要求,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上作了公示,获得了通过,并将从2020年开始招收青年学硕士研究生。至此,青年学科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面。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青年学硕士专业点暂设两个方向:一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该方向主要依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侧重研究青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为有效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提供理论支持。二是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该方向主要依托我校的传统办学特色及在青年问题和青年政策研究领域的基础,侧重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国外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动态、国外青年政策等,为有效开展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促进青年积极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四、新型青年学科的中国特色探索

1.对传统青年学科之中国特色的反思

在传统青年学科的建构过程中,一些学者很早就意识到青年学科的建设必须要具有中国特色这一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邱伟光主编的《青年学》教材的第一章“青年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中,专门用一节(第三节)的篇幅来讲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学”这一理论问题,重点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的青年学的创立”这一问题。该书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学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4]:首先,青年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与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青年及其发展;其次,青年学必须结合我国青年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我国青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我国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广大青年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占据着优势,可是在总体上是处于极不平衡的低发展水平上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青年学科的中国特色。

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由邹学荣主编的《青年学概论》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书绪论部分的第三节,专门探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这一问题。该书认为:“中国特色的青年学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的青年学,它在研究对象、实践基础、出发点和宗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东欧国家的青年学,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研究理论”[25]。

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中国特色的青年学以中国青年为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中国青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和西方国家的青年有所不同,“这样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青年学在内容、方法、基础等方面有不同于外国青年学的特殊性。”[26]

二是实践基础不同。青年运动是青年研究或青年学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的青年运动和西方的青年运动不一样。“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青年运动,在它几十年的历程中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同中国共产党有着血肉的联系。因此,以反映中国青年运动及其发展为重要内容的中国青年学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27]

三是出发点和宗旨不同。“中国特色的青年学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出发点,是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它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以消除剥削制度下青年畸形发展、被异化的现象,它主张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青年,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28]

四是理论基础与方法不同。外国的青年研究都只是抓住青年的某方面属性和活动而形成的理论,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而中国特色的青年学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青年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研究,是一种具有全面性的科学理论[29]。

2.对新型青年学科之中国特色的思考

传统青年学科关于青年学科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是相当全面和系统的,值得我们在新时代思考新型青年学科之中国特色这一问题时参考借鉴。概括起来,新时代我们要建立的新型青年学科之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指导思想不同。中国的青年学科建设,无论是传统青年学科建设,还是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绝大多数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

二是理论基础不同。中国的新型青年学科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最新发展,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上述这些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更为直接地指导中国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

三是学科归属不同。西方的青年学科或青少年发展研究学科,其学科归属大多归在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之下。中国的青年学科归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为本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最新发展,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既是青年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青年学科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这是新型青年学科最为鲜明的一个中国特色。

四是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同。中国的青年学科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尤其是它的最新发展,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到青年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是青年发展的规律不同。中国青年发展的阶段和环境不同于西方青年,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观念和行为中表现出了一些与西方青年相同的现象,但青年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在总体上与西方青年不同。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之下,其发展的规律有所不同,因而,作为一门研究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规律的学问,必然具有与西方青年学科不同的特色。

此外,还有实践基础不同、出发点和宗旨不同、理论与方法不同等。这些方面的不同,在前面对传统青年学科之中国特色的反思中已经介绍了学者的相关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规律对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超学科”来啦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