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诚希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我国是实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排头兵、主力军、顶梁柱的作用,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做优文化国资。这是坚定不移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有经济保值增值提高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国有文化企业是国家所有、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经营主体。多年来,国有文化企业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在事业转企业、改制上市、并购重组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面临实力较弱、新技术冲击、业态单一、市场化程度不够、文化国资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挑战问题。
国有文化企业主要脱胎于文化体制改革,基本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公司、演艺团体等文化事业单位脱钩转制组建,承担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使命。相比于其他领域,文化企业起步晚、底子薄。除新建企业外,大多数事转企的国有文化企业并没有获得与其担负使命相称的注资,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由于融入市场的时间短,积累不多,所占用的土地也多为划拨土地,不能通过抵押、入股方式经营土地获取更大收益。因此,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较小、自有流动资金少、营业收入少、企业利润低的共性问题。截至2016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总额相比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比为2.8%;营业总收入相比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占比为3.4%,利润总额相比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占比为5.9%。[1]以上数据显示,国有文化企业在国有企业中的体量和贡献都很小,与“十三五”规划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增加值占GDP5%)有较大差距。在区域差异上,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相比东部的投入有明显优势。以广西为例,全区33000亿元的国有资产,国有文化企业的总资产仅为160亿元,不到0.5%。由于文化企业缺乏能够用来担保的有形资产,导致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积极性较低,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得不到金融的有力支持。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末,21家主要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7260.12亿元,仅占人民币贷款总量119万亿元的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版、电视、音乐、广告等产业的边界不断模糊和收缩,催生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使得文化产业的生产、消费、传播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CRM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纷至沓来,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产业的竞争态势。BAT等互联网企业依托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大举进军文化产业,重构文化产业版图,争夺文化市场的占有率和话语权。互联网企业具有天然的用户化思维,讲究顺应消费潮流,加之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的运用,互联网企业融合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形成了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其几何式发展模式对国有文化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市场份额形成较大冲击。在我国,近年来报业、杂志和传统电视广告大幅下滑。2015年我国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分别降低6.9%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的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4年增加14家。据广电总局财务司的数据显示,2017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稳中趋降,总收入1518.75亿元,同比下降1.84%。这是近年来广播电视广告收入首次负增长。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广告快速增长。据艾瑞网发布的《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年度监测报告》,2016年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902.7亿元,同比增长32.9%。移动广告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同比增长率达75.4%。预计2017年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2648.8亿元。以数字创意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融合“互联网+文化”,保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势能和新方向。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万家企业调查,2016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5%。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3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9%,文化艺术服务业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长19.3%。[3]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的强力冲击和互联网企业的激烈竞争,部分国有文化企业陷入用户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减少、市场占有率降低等诸多困境。
文化生产不仅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也非常突出地存在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表现为多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由同一文化企业提供时产生的协同效应。国有文化企业的前身采用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体制,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的体制之下,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事转企与行政脱钩后,大多延续了原有的分散经营方式,广电、出版、影视、演艺等文化资源割裂,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在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崇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经济状况下,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源分散经营,不能提供面向广大文化消费者的一揽子文化消费的解决方案,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单一经营的文化企业已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如果不积极创新业态,拓展经营范围,从产品的竞争转向产业链甚至生态圈的竞争,只会离主流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越来越远,陷入话语权丧失、影响力弱化、竞争力下降的困境。以广西为例,全自治区2万多家文化企业,缺乏真正对区域文化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广电网络、出版传媒、文化产业、旅游发展等国有文化集团分散经营,生存发展困难,效益不高。
国有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水平、法人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部分国有文化企业还没有脱离原有事业单位的思维。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创新和传承有机结合的商业运营模式的特点、规律认识不到位,市场定位不够准确、经营策略不够灵活,经营策略的调整和营销方式的转变滞后于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大量优质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面对市场竞争还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用人机制尚不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尚未建立,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不尽合理,懂文化、懂市场、懂技术、善经营、善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和企业家稀缺,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能满足发展的现实需要。部分企业由于承接了原事业单位的人员,为保社会稳定,仍需为老人支付事转企之前的差额成本,企业负担沉重,发展举步维艰。
制度是将文化与经济连接起来的桥梁。不同的制度设计,体现为不同的制度竞争力,从而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空间。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构建的政企管理关系,影响着国有文化企业的管理效能、发展的方向、路径和进程。从我国情况来看,2016年已有18个省份设立了文资监管专门机构。文化国资的监管职能或在财政部门,或在党委宣传部,或者在以上两家分别设立机构,或者如陕西和广西设在国资委。[4]湖南省文资办行使省级文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承办省级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5]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国有文化企业具有特殊的性质,负有特殊使命,需要大力扶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理顺文化国资的管理关系,贯彻集中高效的管理原则,通过组建较高层级的文资委(文资办)对国有文化企业实施监管,增强管理机构对文化领域的关注度,扩大管理机构的协调面。
要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做强做优做大文化国资,必须在资源整合、跨界融合、资本结合等三个层面发力,着力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从微观层面破解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除此之外,知识、技术引起的增长称为“索罗余量”,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是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推动经济增长的余量,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产权等因素。根据国际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有六方面: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机会。其中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6]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影响行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生产要素。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人力资源、金融资本、土地上加大投入,才能发挥要素带来的聚合效应,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2018年发布的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包括出版传媒14家、地产类3家、影视院线类7家、游戏1家、视频平台1家、综合类投资4家。从构成结构分析,具备现金流和发行渠道的出版传媒企业数高居第一位,占据榜单一半,影视院线广电类处于第二,地产和综合性投资分列3、4位,而且上榜企业无一不是与数字经济相结合,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这说明,拥有重资产、良好的现金流和垄断政策资源是强势文化企业的必备特征,持续创新是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持续动力。
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表明,国有文化企业应该检视自身的生产要素,补齐生产要素短板,既重视劳动力资源和现金流、土地资源、知识产权等资本资源的投入,也要加大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力度,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创意真正有经济价值和传播效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以轻资产为特征,版权、品牌、声望、公信力是它的财富源泉,构成价值创造的IP头部内容。迪士尼无形资产和商誉价值409亿美元,占总资产的45%。在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时,后者的商誉价值达1300亿美元。[7]同时,文化产业的边际成本低,在IP内容孵化成功之后,可通过扩大业务范围,衍生产业链,以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增强市场影响力。以电影产业为例,我国电影的票房和非票房收入比例为7 : 3,而在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比例则是3 : 7。因此,国有文化企业要围绕IP内容孵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生态圈,拓展盈利空间。如建立影视演艺学院、主题公园,与影视动画、舞台秀、游戏,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平台。华策影视拥有全资、控股公司逾30家,是全球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华语影视企业,被称为“电视剧第一股”。华策以全网剧、电影和综艺为内容核心,涵盖了影视+教育、文旅、产业园区、电商、艺人经纪、整合营销、院线等产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行业、所有制兼并重组。文化企业与资本结合,开展资本运作是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政府层面推进的文化企业的重组整合,可优化文化企业布局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向骨干文化企业集聚,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2018年,湖南省推进三大文化企业重组整合。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为主体,整合潇湘电影集团和湖南广电网络控股集团。整合重组后,广播影视集团2017年末资产总额由316亿元增加到574亿元。主业产业链延伸到电影创作生产、院线运营管理、有线电视网络等环节,从而实现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发行、传输全产业链生产运营,进一步提升湖南广电品牌价值。[8]
文化企业与资本结合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上市。截至2016年底,我国A股市场共有国有控股文化上市公司40家,总股本517亿股,总市值8000亿元。[9]国有文化企业通过上市,使文化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推动国有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融合发展,国有文化资本具有了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本的功能,放大了自己的操作空间和操作能量,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也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倒逼机制。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文发集团都通过“买壳”方式入主上市公司,获得资本运作的平台,并通过第三方交易注入资产,激活上市平台,利用资本市场快速整合产业资源,短时间内实现资产成倍增长。其中文投控股在成立之初,设立5亿元的基金,作为“买壳”ST松辽的资本,上市重组完成后,市值16亿元增长到最高400多亿元。文化国企通过资本运作,不但拥有了上市公司平台,而且打通了资本通道,获得了注入的优质资产,实现了向新文化业态的转型,在制度上建立起混合所有制的集团治理架构,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既要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改善内需的重要驱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抗击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工具,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舞台。[10]为促进文化国资做大做强做优,政府必须在宏观层面发力,制定有效政策,为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层级的提升,以及数字创意产业被列入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并可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改革开放走过40年、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国家应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战略性高度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优化文化国资监管的顶层设计,调整文化国资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文化国资的生产力。省市党委政府应成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中心组学习,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调研,协调解决文化建设、产业发展和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平衡东中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山清水秀、天朗气清,传统文化资源的底蕴丰富,多民族同生共处,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诸多优势。由于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效率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广西、云南西部地区具有民族特色、边疆风情、东盟元素,发展文化产业可促进民族和谐、稳边固边,收到国际传播、民心相通的效果。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有利条件虽多,但限于地方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政府的特殊政策扶持,以平衡东中西部文化产业的差距。建议在西部如广西、云南加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设置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改革试验区,优化整合当地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国资布局,重点打造具有大规模、宽业务、长链条、新技术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推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
为改变文化国资布局“小、散、弱”、行政管理色彩较浓、市场化程度不足等局面,需要优化文化国资布局,打破现有的文化国资管理的利益格局,整合分散在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资产,打造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具备完整产业链、拥有良好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引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政府主管部门、出资人及相关部门应该从文化国资保值增值的大局出发,协调推动省属国有文化企业组建大文化概念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拓宽文化国企的经营范围。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本,放大文化国资的操作空间和操作能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文化领域的国有资本与各类社会资本融合发展,也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倒逼机制。建议各地借鉴推广湖南省文化国资管理模式,设置直属地方政府的文资办,建立健全新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实行管资本与管导向的统一;由文资办对文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采取管资本的方式,开展授权经营。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离不开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强力支持。如北京市文资办着力推进全市范围内的17个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的中长期规划工作,编纂完成了《文创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2016)》,对功能区建设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浙江省推动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制定《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重点实施32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布局数字文化、影视文化、艺术创作、动漫游戏四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时提出完善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人才、文化贸易四大支撑体系,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为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11]各省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时,应科学借鉴北京和浙江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经济带和文化产业园,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展文化产业区域开发,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金融、财税政策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层面,应将对文化企业的支持纳入信贷指标考核,要求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投向文化产业;支持银行对文创类企业发放打包式的中长期贷款,制定针对文化产业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于贷款的风险给予一定的宽容度,政府发起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金融担保公司,建立银行的信贷风险的担保补偿机制;对于创造社会效益为主的文化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降低文化企业的税负,对于国有文化企业中从事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制定减免政策。
文化产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前期的大规模资金投入,便捷的投融资平台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文化产业基金新增241支,募集规模达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12年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基金支数和募集规模呈现总体上涨趋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破千亿元。[12]但在中西部地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仍以财政投入为主,投资方式大多局限于财政补助方面。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方式,分别设立影视产业振兴基金、文艺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出版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等,将文化产业的扶持资金集中使用,保证基金的规模体量;聘请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招聘专业团队,实现基金的市场化运作。
文化产业是资本市场备受青睐的朝阳产业,市场往往给予较高的估值。政府应支持重要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上市或买壳上市,盘活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通过上市建立国有文化企业更加贴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可持续的融资渠道,整合相关文化领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政府应支持重要国有文化企业获得相关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院线资源、专营文化设备的进出口,文化作品版权、网络运营、新闻信息服务、出版等文化资源,增加文化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将其作为促进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出台各种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在立法方面,韩国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陆续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影像振兴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出版与印刷振兴法》《网络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法》以及《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13]这些法规体系的建立,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使韩国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出口的第二大产业,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并列为世界公认的全球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促进我国文化国资发展壮大,需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和推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将《文化产业促进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并将在五年内出台。建议该法应细化对于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标准,特别在行业关联度、产业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细化指标,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议参照政府对教育、科技、医疗、军事的支持政策,规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每年需要达到GDP的一定比例;加强政府对文化消费的支持力度,扩大文化消费市场;理顺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的机制,由直属政府的专门机构监督管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新型的文化国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支持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结合,为国有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绿色通道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机制都远离消费者和市场,政府将大量的资源用于为国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提供补贴,真正应该做的培育市场、引导消费、服务消费者的工作却着墨不多,导致了文化市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短缺。良性的机制下,应突出强调文化消费惠民、惠企的理念,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发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消费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要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要支持文化艺术的数字化,推动文化服务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要鼓励建立影视艺术学校、影视演艺基地、动漫网络中心,积极推动电视和移动手机的融合发展,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要完善边疆省份的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交易平台,扩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为支持文化消费发展,政府应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和途径,奖励适度竞争、消费挂钩、择优扶持的新机制,采用文化惠民卡的方式补贴居民文化消费,提高对文化惠民卡加盟商户的扶持和绩效奖励水平。通过组织惠民文化消费季,打造彰显区域文化魅力,促进文化消费的集中展示和宣传推介平台。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教育和投入,在学校增设艺术欣赏课程,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提升公民的艺术修养,培养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懂艺术的新人。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支持文化企业进行信用融资。鼓励和扶持文化类电子商务平台等,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文化消费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既要有登高望远的心情,更要拿出行动的魄力、勇气和高超的操作艺术。既要发挥文化企业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绵延不绝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续写新的篇章。
[注 释]
[1]财政部网站.《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2017)》 正 式 发 布 [J]. 2017-12-28.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8/content_5251072.htm.
[2] 罗知之.报告:21家主要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 7260.12亿 [N].人民网 . http://www.sohu.com/a/247792770_1147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7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15.
[4]兰培.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M].中信出版社 ,2017:38.
[5]王宏婷,罗云峰.湖南省文资办挂牌成立,确保省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N].红网.http://hn.rednet.cn/c/2012/12/05/2837608.htm,2012/12/5.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12:230.
[7]兰培.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M].中信出版社 ,2017:79.
[8]李国斌.湖南对省管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改革重组[N] 湖南日报 ,2018-07-29. http://hn.rednet.cn/c/2018/07/29/4692693.htm.
[9]兰培.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作[M].中信出版社 ,2017:51.
[10]徐鹏程.当前阻碍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问题[J].《金融时报》.2016(6).
[11]孟佳韵.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发布科技[N].金融时报. 2018-06-29.http://wemedia.ifeng.com/67038574/wemedia.shtml.
[12]张晶雪.十八大以来文化金融发展综述:构建起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N]. http://www.sohu.com/a/197439573_161623.
[13] 孙佳山.举国造“韩流”启示振兴文化产业之道[N].新华每日电讯3版.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