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汪德贵
“敢为天下先”,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湄潭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天然基因。30多年前,湄潭县一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试验展开,按照“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强化土地管理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总体思路,配套试验了农产品基地建设、粮油购销体制改革、非耕地资源计划开发、土地金融公司组建及运作、工业小区建设等项目,取得了不俗成效。
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全国各地都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湄潭县各级党政及广大群众在这一春风浪潮中,积极性来了,早在1987年4月,湄潭县就纳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当即得到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大力支持。很快,同年9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正式成了全国首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30多年来,湄潭县积极作为,使试验区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20世纪80年代,湄潭县首先抓了土地制度建设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这项改革,时间达7年之多,先后出台了《关于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等9个文件,先行先试先推。其中实施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首创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即中发[1993]11号文件,在全国予以推广。后来成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理论基础之一,当时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党的十九大又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湄潭的改革,没有停步,而是一茬一茬接着干。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先后又抓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15项改革试点。
改革不停步,成果接着来。湄潭这一系列改革,使湄潭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17年,全县经济总产值为104.64亿元,财政总收入10.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45元,农民可支配收入12104元,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13倍、16倍和2倍、4倍多。同时,湄潭县获得了众多殊荣: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茶叶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并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称号等20余个先进、示范、试点县。
30年来,湄潭县的土地改革,正如汪洋同志所说:“用改革促进了湄潭的‘三农’工作,取得了不少进步,探索了新的经验,新的成绩”。纵观湄潭的土地制度改革,实际是围绕人和土地做文章。
——改革使广大干部群众有了积极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项改革使农民吃了定心丸。责任地就像你的孩子,你可以认真培育、打扮、绣花。也好像一张洁白的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写最新的文字。
“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有了这个好政策,农民的积极性就来了。看看湄潭这几十年的变化,是多么的大啊!湄潭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公路中有通组路、联户路、人行路等,就象蜘蛛网一样。农民积极培育地力,精耕细作,不弃耕丢荒。更可贵的是在地上干大事业、干支柱产业。茶、稻、烟、油、药、果、菜等产业迅猛发展。烟叶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就是上海的烟叶基地,即“申湄”基地,后来不断扩大,成为“申义”基地(即上海、遵义)。水稻发展也应运而生,永兴镇茅坝的田土质好、肥沃、水源好、阳光充足,在清朝时期种过贡米,群众又有积极性,政府引导,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到几百亩,现在达到几千亩,进度非常惊人。
——改革使广大干部群众有了自主性。湄潭县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民有了自主权(自主性),即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自己作主搞生产。俗话说“春种萝卜夏种姜,那样赚钱种哪样”。农民有了自主权,纷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大展拳脚,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各种新品种、新技术和大棚蔬菜落地。先后引进人才250余人,有技术茶农12万多人,拥有茶艺师2000多人,137项科技成果获奖等。
——改革使广大干部群众有了创新性。围绕茶产业做文章,2014年,向国家科技部申报了“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报告,当年就得到了批准;2016年,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对全国135个农业科技园区的考检中,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获得第6名,是贵州唯一进入全国前10名的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主要抓了“一园三中心”的工作。“一园”即“湄潭县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2017年9月获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通过产业园创建,培育大户经营型,强化农商联盟,创新龙头融入型,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产增收。现已拥有20万亩规模化茶园基地。“三中心”即“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通过三中心引领建设贵州茶业完整生态链。
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主要生产茶叶,更新老茶。全省700万亩茶园,每年更新30万亩以上,需苗10亿株以上。中心现规模已达2000亩,繁育场1500亩,引种品比园、每体园450亩。育苗中,年出苗率可达8亿多株。
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遵照“市场”这只“手”,抓茶叶的品牌化、标准化。该中心以茶叶精制中心为主体,茶菌肥循环利用,加工及机械制造,茶叶包装为配套的茶全产业链加工园。项目建设面积64237平方米,计划投资2.8亿元,建有综合服务大楼、精制车间、电商物流港、冷链中心等,形成年精制茶叶3万吨的加工能力。同时,茶区内还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26家(规模以上企业91家)形成了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生态畜牧养殖业等的研发、品种选育、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主要针对全省700万亩茶叶,建成大宗茶现货交易和茶园(农地)权益类交易为一体的创新型茶叶交易中心。将为贵州茶产业提供销售渠道,金融融资,交易结算、第三方服务等全方位、全流程服务,为全省茶产业提供强大交易平台。
“一园三中心”建设,有力带动和形成了一个茶产业战略联盟,带动了32个科研教学等基地、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工作中心各一个、6个专家工作站以及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以及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国家茶制品试验中心等。
湄潭县之所以能够在历次土地改革中获取红利,原因在于改革意识强,重在坚持,历届党委、政府几十年如一日,改革不间断,不停步,一届接着一届干,工作有连续性;执行力强,既重视了改革的大方向、大环境、大前提,又重视了改革中的细节,注重顶层设计,措施得力,人、财、物的落实,队伍建设,以及主动争取上级领导和外部的支持。
湄潭县持续几十年的土地改革,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同时助推了扶贫攻坚,顺利实现摘帽,退出贫困序列。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相信勇于创新的湄潭县,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的市场配置土地制度,定能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