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蕾,李伦兰,李 贞,陈新华
(1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安徽 合肥 230022,taolei1226@163.com;2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职业伦理素养是指专门行业或岗位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1]。本科护生作为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其职业伦理素养的高低不仅代表护士在社会中的职业形象,还会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实习初期(实习阶段的最初1~3个月)是护生理论结合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2]。分析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从临床教学的角度探讨提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于2017年8月对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287名实习初期本科护生开展调查,报道如下:
使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300名本科实习护生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实习初期;②学历为本科;③专业为护理学;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调查过程中拒绝参与者;②规律作答;③问卷的条目缺失值大于10%。本次调查获取有效资料者287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259人;平均年龄(21.78±1.01)岁;家庭住址为农村230人,城市57人;亲属中有医务工作者38人;独生子女45人;专升本25人,本科262人;三年制25人,四年制169人,五年制93人;已实习5周88人,6周18人,7周86人,8周95人。
1.2.1 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学历、学制、已实习周数、实习科室等。
1.2.2 护生职业伦理素养问卷。
由王博编制[1],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3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0.784。共3个维度32个条目,即职业价值观(条目4、10、11、18、22、23、29、31),职业伦理认知(条目2、13、14、16、17、20、21、25、27、30、32),职业行为(条目1、3、5、6、7、8、9、12、15、19、24、26、28),采用Likert5级评分,“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其中条目4、18、29、31为反向计分。问卷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的均分,得分在3分以上表明职业伦理素养较好。
1.2.3 角色模糊量表。
由马剑虹和张廷文编制[3],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1。采用Likert5级评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5分,8个条目均反向计分。量表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的均分,分数越高表明角色模糊程度越高。
调查者接受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及注意事项,征得护理部及临床科室的同意后,向符合标准的本科实习护生发放上述问卷,护生匿名填写后当场回收。
使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7.0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
研究结果显示,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得分、职业行为维度得分、职业伦理素养得分在已实习5周~8周中呈“U”型变化,已实习6周与已实习5周、7周、8周比较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角色模糊得分为(1.84±0.61),职业伦理素养总分、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三个维度与角色模糊呈负相关(r=-0.429,r=-0.214,r=-0.397,r=-0.421;P<0.001)。
3.1.1 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较好,职业价值观有待正确引导。
本研究中,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得分为(4.00±0.43),表明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较好。三个维度中,职业行为得分(4.25±0.52)最高,表明护生基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将伦理知识较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不同于既往研究结果[4-5]。近几年来,学校逐渐认识到职业伦理素养培养对于护生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加了护理伦理课程的比例,改革了护理伦理教学方法[6],创新考核形式[7],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职业价值观维度得分(3.28±0.41)最低,与王博的研究结果相似[4],表明护生的职业价值观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本研究中职业价值观维度得分前、后三位条目显示护生能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高工作负荷、低经济回报的职业环境可能会影响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
3.1.2 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水平尚不稳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伦理素养及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两个维度得分在已实习5~8周中呈“U”型变化,已实习6周护生的职业伦理素养及职业行为、职业伦理认知得分较低,说明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水平处于波动状态,尚不稳定。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1周的岗前培训和为期4周的基础护理实习培训,护生对临床护理有了宏观的了解,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职业伦理素养水平较高。进入实习第6周,临床老师开始指导护生独立完成一些护理操作,护生因缺乏经验,自身期望与现有能力存在差距,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8],思想与态度的变化对职业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职业伦理素养水平有所降低。
3.1.3 本科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与角色模糊呈负相关。
相关性分析表明护生实习初期职业伦理素养及各维度与角色模糊呈负相关。护生进入临床实习,角色由在校学生转换为学生与准护士的双重身份,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易产生角色模糊。有研究表明,角色模糊能够直接影响到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9]和工作投入[10],因此,当护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义务责任和工作任务时,就难以将伦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落实为自觉行为,以致难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影响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素养。
3.2.1 完善临床带教方式,不断强化职业伦理教育。
临床带教多注重护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伦理教育[11]。而职业伦理教育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要以学校为起点,医院作为延伸,多项措施并举,在不同的实习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临床老师应在临床实境中强化职业伦理教育,开展PBL护理伦理教学方式。鼓励护生发现解决日常护理行为中包含的伦理问题,同时加以指导拓展,给予正确的示范。开展护理伦理查房,通过分享临床实例,及时查找伦理缺失,改进职业行为,进一步深化伦理认知。
3.2.2 创新临床伦理教学方法,促进良好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
将叙事教育方法应用于临床伦理教育,在日常护理活动中,临床老师通过讲述发生在护生周围的与伦理相关的人物事迹,唤醒护生对职业价值的思考。定期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就学科发展和就业前景开展专题讲座,指导护生进行职业规划,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减轻角色模糊,帮助护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情感态度,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
3.2.3 提升临床教师素养,正确引导护生成长成才。
受学历、工作年限的影响,目前临床护士的职业伦理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而护生在实习期间,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对象就是临床教师,行为与思想的养成,与其素质密不可分。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以“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增进学习交流,更新临床教师的伦理观念,提升职业伦理素养。并且做到培训评价相结合,审核临床护士带教资格时,在考核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兼顾伦理素养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