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当年的小女孩变成了怀抱孩子的母亲,看到当初的小男孩如今也花了鬓角,但是朴实的旅客一口一个闺女、大姐姐、大妹子的称呼从来未曾变过。37年过去了,一波一波的旅客来来往往,变化的是旅客,是百姓的生活,不变的是我的初心。”——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青岛客运段7053次原列车长赵新华
A:我家就在火车站边上住,从小就喜欢火车,很向往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列车员。1979年,我顶替父亲上班,先从事了两年养路工和列车整备工后,1981年调到当时的辛店临管段当列车员,工作于淄博至湖屯间的短途列车上(7053次列车的前身)。还记得当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高兴的不得了,尤其是穿上制服戴上无沿帽时,感觉特别神气。
A:当时这列火车有12节车厢,机车由蒸汽车头牵引,一开车呼呼地往外冒浓烟。夏天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冬天没有暖气,要靠乘务员烧炉子取暖,而且乘务员还得自烧茶炉,送开水。火车是靠烧煤的,平日每趟车要搬上两袋各80斤重的煤炭(冬季则要数量翻倍),再把焚烧后的煤渣,从炉膛里掏出来装袋卸下车去。遇到煤质不佳时,需要不停地忙活,烟熏火燎的,满脸、满身灰尘。车厢的四周和地板还有座椅都是木制的。因为这趟车是进出鲁中山区唯一的交通工具,所以当时旅客比较多。
A: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趟车对山区的老百姓来说太重要了。有了这趟车村民们才能把山货运出大山,山货卖了,孩子们的学费就有了,家里的油盐酱醋也有了。特别是家住北牟村的王大爷,都80多岁了还背着二十多斤的酸枣,步行十几里的山路,穿过三个隧道去西桐古赶大集,为的是一斤酸枣比在当地多卖四毛钱,二十斤酸枣就可以多卖8块钱。卖完酸枣再坐火车回北牟,车票才1块钱。王大爷上车就说:“这个小火车太便宜了,是咱们老百姓的腿啊!”
A:我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来也是一直坚持这样做的。从小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老百姓特别有感情,从心里和他们一点隔阂也没有。我一直用心去和他们交流相处,从来不以貌取人。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广大旅客和领导的认可,这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这些年,我就像是“慢火车”的一个轮子,虽然时速迟缓,但稳重踏实。
A:驴友的出现是在最近的五年前后吧。周六、周日居多,能占到全部旅客的80%左右。
A: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铁路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高铁动车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像7053次这样公益性的慢火车必不可少,因为地域环境决定了它不适合建高铁线路,所以高铁动车是代替不了的。山区的百姓想坐高铁动车也得有慢火车的接力。再说现在城里的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他们愿意坐着小火车去山里呼吸新鲜空气,登高望远放飞心情,感受慢的速度所带的愉悦心情。
A:我从18岁就跑火车,在这趟车上工作了37年。在车上呆的日子比在家里多,和同事、旅客相处的时间比跟家人还多。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火车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心里真得是不好受。在跑车的时候我和山区的百姓、“驴友”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有时间我也会当一名普通旅客和驴友,坐着7053次列车,去爬山、挖野菜、赶大集,再去看看山里的一草一木,再去怀念一下曾经工作的地方和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