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议霄 汪建华 汪美坤
周材新先生
一生经历了不少转折,有惊喜,有低谷,有挫折。人生如戏,逆境扬帆,波澜起伏,从容为之。他在不停地追逐中寻找心中的答案。这样的生活於他而言,精彩又充实。当岁月的风雨逐渐远去,如今,沉淀在这位印尼华侨心中的,是对侨界社团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热忱,是一颗不服老的心所点燃的激情。
奋起与人生的逆境抗爭
1960年,印尼掀起排华浪潮,局势动荡。中国政府根据自愿原则,对於无法谋生或不愿继续留在印尼的华侨,分期分批接回国。为了避开浪潮,刚满20岁的周材新先生带着父母的嘱託,与弟弟妹妹们登上回国的轮船。
“祖父定居在厦门,回国申请的落脚地就填在那里,我被分配到福建集美侨校,两个妹妹被保送到了上海。”上世纪60年代,正逢三年自然災害,全中国的粮食出现前所未有的紧缺。参加高考,与弟弟一同考大学,是他回国後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怎麽连大学都考不进。”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失利,使周材新和弟弟的学习能力遭到父亲的质疑。失败並没有让他们失去斗志,第二次高考结果让全家人如释重负,当时,全国36万报考学生中录取数只有12万,当兄弟二人收到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第一时间就发电报通知父亲,家人们内心的高兴和激动不言而喻。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当时,周材新先生就读於暨南大学,他被分配到极其遥远的河南进行部队锻炼(属於武汉军区部队军事化管理),这一待就是一年多。
部队这段生活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周材新先生追忆说,“虽说名义上是知识分子接受工农教育,实际上卻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几乎什麽粗活都幹,吃的别说肉,连大米都比较稀缺,每天吃的就是窝窝头。”由於家庭条件优越,他自小的生活就像众星捧月一般,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儘管如此,再苦再累,他还是凭藉顽强的毅力挺了下来。
大学期间,周材新先生攻读商业经济专业,毕业後被分配到河南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工作,他放棄办公室文员的安逸职位,主动承担起採购员的工作,经常到湖南、吉林等地出差,没过多久,由於业务能力强、业绩优秀,他被调往上海,负责华东地区的业务。
1974年,一项“华侨可以申请出国”的新政策,令周材新先生又有了新的计划。在这种形势下,他看準时机,在获準离职後,决定举家迁往香港,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努力实现被“看得起”的人生
“他擅於外交,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对市场敏锐。”这是历任与周材新先生合作过的老闆、客户给予的评价,而他从不认为自己具有成功的秘诀,他说,“为的就是爭一口气,做到让香港人看得起。”
上世纪70年代初,来到香港的内地务工者一般以进入工厂打工居多,艰难和陌生的就业环境並未使他退缩,经过屡次碰壁,他最终凭藉一口流利的英语、印尼语和粤语,成为少数能在高档写字楼工作的内地白领。
“最希望挑战的工作,其实是市场拓展和处理人际关係。”当工作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後,周材新先生决定再次打破安逸,先後进入时装、琴行、电子、物流等多个行业,每一份工作不仅得到了企业内部的认可,也获得了外界公司的青睐,新的工作机会由此接踵而至。
1990年,对於他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机遇与挑战並存。当时,很多厂商开始考虑从中国市场撤退,另寻商机,他所在的企业老闆瞄準印尼市场,计划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尼巴厘島人,他巧妙地通过自身地域上的优势将领事馆这层关係打通,最终顺利在印尼铺开公司业务。就这样,他成了老闆最得力的助手,在出席印尼等地的发佈会时,多次作为公司代表进行发言。
一番实地考察後,老闆看中了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市场前景,周材新先生是最佳的市场“开荒”者。如今雅加达,是印尼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财富、人才和政治精英。然而在当时,那里环境落後,当地人低下的工作效率与香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市场拓展任务相当艰巨。他不灰心,经过多方疏通,每有困难,均能一一突破。经过半年的努力,雅加达的业务搞得有声有色,老闆对周材新先生的能力大加讚赏,对他的事业更是鼎力支持。
从最初的内地公司採购员,到香港大财团的印尼区域负责人,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周材新先生的心血和智慧。然而,正当事业巅峰期,他谢绝了公司给予的优厚薪资待遇以及提供的前途无限的职位,决意从外派地雅加达申请调回香港,回到家人身边。
“成就再大,有家人在身边,才是最大的幸福。”周材新先生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太太长年来默默地支持与付出。他用“一见鍾情”四个字简单概括他们的爱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与太太在印尼相遇,在中国相知相爱,从最初的第一面就读懂爱情的深意,到现在油盐酱醋茶的质朴日常,过往岁月蕴含着他对太太满满的深情与爱意。
退休之年的“侨界”人生
“沉浸在音乐中,享受舞蹈带来的快感。”这是周材新先生最理想的退休年华。当记者问到他,做什麽工作最有趣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是在侨界社团工作,为侨友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服务侨界各个社团近30年,无论工作有多麽繁忙,周材新先生的身影始终未离开过这裏。他在退休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在社团,对他而言,这是兴趣,更是一份荣耀。在他心里,至今难忘的是那一场晚会,还有那一张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光碟。
“中国抗日战爭胜利70周年时,根据安排,侨友社要组织一支120人的合唱队,在香港、澳门两地进行演出。”作为香港侨友社副会长,当时75岁的周材新先生用实际行动履行职责义务,担任起本次晚会的演员组织者和香港会场的负责人之一。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晚会在香港如期进行,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反响热烈。演出是成功的,但突发事故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担任过七次“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晚会舞台总监的周材新先生,在经历过澳门演出突发的喇叭爆炸事件後,倍感压力,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临时制定一套备选方案,对演出设备、人员进行重新分工调整。
周材新先生清楚地记得,活动当天,从早上9点接到“导演因证件过期被海关扣留”的电话开始,“杂技团演员因回答失误被海关扣留”“灯光师傅提前离开现场”“演员彩排时发生意外”等问题轮番出现。“那一刻,顾不上别的,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向领导汇报问题。”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才能做到化险为夷,直到演出顺利结束,才将事件始末汇报给上级,並得到了认可。
他最早进入的社团就是香港侨友社,至今已有28年。这些年他活跃於数十个香港侨界文化社团,目前,他主要的精力放在侨友社、华侨华人总会、巴厘旅港校友会。“他对社团的付出总是亲力亲为,他无论是做幕後人员还是在台前演出,都是最专业的‘候场。”在香港侨友社与周材新先生共事多年的同事说,看到他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如此无私地推动着侨界社团的成长,内心感到由衷的佩服。
周材新先生对於侨界社团的感情,只增不减,作为一名退休的印尼华侨,他从未考虑个人名利得失,更多的是为归侨排忧解难,促进香港和谐发展。
搞艺术的人需要一种个性
舞台镁光灯下,蓝色的光晕铺开,男女搭档相对而站,当热情奔放的拉丁音乐响起,他们“活”了,在鲜明热烈的音乐节奏中,娴熟高超的舞蹈动作一气呵成,举手投足间神采飞扬,舞毕,掌声雷动。他们,正是周材新先生与其搭档白月英女士,一对合作20年的知己。
像这样精彩的双人舞,他们记不清表演过多少场。在侨界各大社团,周材新先生有个广为人知的身份——艺术家,他擅长英文歌,精通舞艺,在伦巴和拉丁上有着精湛的技艺,是侨界的明星。
“对很多人来说,让梦想进入现实往往意味着梦想的破灭,而於我卻是人生一种新的体验。”周材新先生说,他最初接触的舞种是伦巴,这是因为同样喜爱舞蹈的白女士,其当时所在的公司有练舞的条件,机缘巧合下,他通过练习就对交际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一直跳到了70岁。
如今的周材新先生暂缓了他华丽的舞步,从台前转战幕後,协调和处理台前幕後的大小事务,保证着每一场演出的质量。
“幕後人员各司其职,舞台监督责任重大,直接对演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多媒体、灯光、服装等眼睛所及的细节都是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丝毫不容鬆懈。”
在整個舞台监督的过程中,周材新先生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从接到项目开始,就提前做好各种时间表,做好风险预估,如此确保到达现场後,能夠更合理地推进工作计划。他对细节的把控,像早年间编排舞蹈动作时要求的那样认真、精确。
周材新先生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经常被邀请参加香港侨界晚会。“相较於舞蹈,我更热衷於唱歌”,《Release me》等歌曲是他的经典代表作,浪漫、投入、动人,是他演唱歌曲的特点。
“猫王”“情歌王子”,周材新先生身上被贴着许多标签。“《Release me》本是一首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抒情老歌,经他浑厚而略沉的嗓音的演绎,歌曲的意境变得更美了,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侨界社团有不少周材新先生的“歌迷”,由衷地欣赏着他的歌曲演唱和“我行我素”的演绎风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材新先生一直保持着练“功”修身的习惯,在健康养生方面,他50年来坚持做着这几件事,即坚持定量喝水、保持充足睡眠、注重饮食健康和每天走一万步路。正是如此,如今78岁的他比同龄人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从年轻时起,“不安分”的周材新先生便愿意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他身上满满的正能量告诉我们,精彩的解答便是经历与追寻,美好的背後也有可能是累累伤痕,风雨和彩虹与你一路同行。他一直有个梦想,开一场属於自己的演唱会,把爱融入到音乐中,送给所有爱他的人。也祝愿周材新先生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未来的艺术人生更加的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