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自贡特派记者 李司坤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其词作《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元宵佳节满城灯火、绚烂多彩的场景。不知这位词人当年的足迹有没有踏至四川自贡地区,如果有,相信如此华丽的文字就会变成为自贡的灯展而作了。
1月21日,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在自贡彩灯公园隆重开幕。《环球时报》记者有幸在灯会现场“沉浸式”地感受到自贡灯会所带来的震撼,还了解到自贡灯会代表四川站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沿,给这座因盐而兴的古城注入了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巨大能量。
20万件瓷器打造一盏灯
自唐宋以来,自贡地区就有新年赏灯的习俗,至今,这一习俗已传承近千年。1月21日,这座有着近千年新年赏灯历史的古城又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璀璨亮丽的时刻。
“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亮灯!”随着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华一声令下,彩灯公园区内最引人瞩目的地标性灯组——巨型编钟造型的《华夏乐章》灯组被点亮。一时间,满园彩灯竞相“绽放”。
本届灯会以“大美中华,多彩自贡”为主题,彩灯公园130多组风格各异、充满中外风情的彩灯将园区装点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的奇幻世界。灯展现场讲解人员曾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灯会与往届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大型组合式灯组更多了。记者在灯会现场也看到,园内彩灯凸显“高大新奇美”的艺术特色,以《普天同庆》《华夏乐章》《盛世华章》等为主题的巨型彩灯体量震撼。其中又以《华夏乐章》最为瞩目,该灯组以古代编钟为造型,高30米,直径25米,重达102吨,共使用20余万件瓷器,创造了自贡灯会历史上“瓷器灯之最”。
站在文化走出去的前沿
作为以“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食之府”著称的自贡城市名片之一,自贡彩灯近年来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走向国外,在异域风情的土地上装点着城市的夜晚。迄今为止,自贡彩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大中城市展出。根据自贡市政府向《环球时报》记者提供的材料,仅2018年一年,自贡就已经在海外举办了78场灯会,光芒遍布美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城市。2017年7月,自贡灯会作为形象推广活动内容,被纳入了汉堡G20峰会“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在G20峰会上首次亮相。
随着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战略的实施,自贡灯会站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沿。自贡灯会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中宣部确定为“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之一,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2018年6月,商务部等部委公示了第一批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自贡因为彩灯产业的突出贡献而成为四川唯一入选的城市。
自贡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刚在本届灯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自贡市将搭建走出去通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环球灯会”计划,结合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特色化、定制式巡展。
“彩灯IP”背后的产业空间
自贡灯会不仅只有观赏价值,“以灯兴产”一直是自贡灯会的重要宗旨。
据陈刚介绍,依托“自贡灯会”这一品牌,自贡彩灯产业从2000年开始起步。“目前,全市彩灯公司750家,年产值48.5亿元。”陈刚说,经过多年的发展,自贡灯会已从一个地方品牌逐步发展为全国特色文化产业和国际文化交流品牌。“18年间,自贡彩灯占全国市场份额80%、国际市场份额90%以上。”根据自贡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2011-2017年,自贡彩灯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额出口累计达到8418万美元,年均增长42%,远远高于自贡外贸进出口21.6个百分点。
近年来,自贡更是不断探索、拓展“灯会+”模式,将灯会打造成平台,把中华非遗文化、经贸产品、旅游业态等元素融入到灯会之中,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发展,为自贡这座老工业城市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据自贡市政府副秘书长赵颖红在本届灯会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上届灯会期间,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100亿元,招商引资金额达200亿元。而在本届灯会期间,自贡全市将举行12项重大经贸文体活动,包括年货节、盐帮美食节、龙聚盐都招商大会等系列活动。
赵颖红还进一步介绍道,2019年2月下旬,自贡将举办“首届自贡彩灯博览会”,届时将举办大型产业招商会、自贡灯会国内外展出签约大会、第二届中国彩灯文化峰会以及颁奖晚会。自贡市副市长杨智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贡彩灯”这一“IP”的背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灯为媒、广交天下朋友,是我们一贯的办灯宗旨,”正如自贡市委书记李刚在本届灯会开幕式致辞中所说,“期待通过自贡灯会,让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关注自贡、了解自贡、走进自贡,与我们开展全方位、广泛的、深度的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