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勇,降初格玛,黎燕琼,谢天资,郑绍伟*
(1.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27;2.丹巴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四川 丹巴 626300;3.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多花苀子梢(Campylotropispolyantha),又名小雀花,豆科杭子梢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1]。小枝有角棱,被绢毛。小叶3枚,倒卵形或椭圆形,表面无毛,背面密被柔毛。花密生,圆锥花序,白色、粉红色或紫色。荚果斜椭圆形,被柔毛。花期3月—4月,果期5月—6月。喜光。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易更新。多花杭子梢枝条密集,开花时常常满树无叶或仅有少数叶,极为美丽。在园林中可配植于假山陡坡、湖边、堤岸易受水冲刷处,作水土保持材料。又是重要的蜜源植物[2]。
杭子梢属植物不论从抗旱性、繁殖难易程度还是观赏性而言,都极具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国内外针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3]。多花苀子梢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广为分布,但国内外在该区域内针对其进行的研究很少,因此,适时开展多花苀子梢人工繁育试验研究,摸索适合该区域的多花苀子梢人工繁育技术,以期提高多花苀子梢人工繁育成活率及出苗量,为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及园林景观绿化提供技术和种苗支撑。
主要试验地点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内的理县甘堡乡,主要的多花苀子梢种质资源收集地点为理县境内(阴坡:县城周边、小岐山;阳坡:喇嘛寺、熊耳山),海拔1 900 m~2 200 m左右。调查及试验时间集中在2017年3月—11月。
1.2.1 资源量调查
资源调查即是在调查范围内沿河谷方向选择几条具有代表性的大沟进行调查,并在调查范围内选择典型地段,按不同的群落特征设置样地,样地为10 m×10 m,每条线路调查样地不少于5个,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多花苀子梢的生境、伴生植物、观赏特性、资源量分布及物候等。
1.2.2 播种繁殖
通过观测多花苀子梢物候期(3月—11月),掌握其开花及结实的时间,通过人工采种的方式大量收集其果实,果实采后放于室内通风处阴干,随后去掉果荚皮,剔除杂质,最终获得纯净的种子,并将种子密封储藏。获取种子后,测定其种子千粒重。种子千粒重是反映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一植物的种子千粒重越大,种子发育越饱满,越耐贮藏、且发芽好、苗木生长较健壮[4]。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多花苀子梢种子主要采集于理县甘堡乡和县城周边,种子采集后,用百粒法测定种子千粒重:随机取净种子100粒用电子天平称重,5次重复,取平均值,测得多花苀子梢种子千粒重为24.06 g,且在理县多地采集的多花苀子梢千粒重无明显差异。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催芽,使种子发芽出土快、出苗多、幼苗整齐,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等。本次试验采用浸种催芽法,促进种子萌发[5]。其中采用热水处理:随机选取50粒种子,将种子分别浸泡在盛有自然条件下水温15 ℃(对照)、45 ℃、60 ℃、75 ℃热水的小烧杯中,30 min后取出,自然冷却24 h。将处理后种子置于铺有滤纸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发芽试验,设置温度为25 ℃,湿度80%,光照时间8 h。待种子开始萌发后,每天记录。从种子开始萌发算起的第5天测发芽势,第10天测定发芽率及发芽指数[2]。
测试种子发芽能力后,即在田间进行人工播种试验。试验的土地应在播种前进行平整、除草及松土等工作,并按40 cm的间距,开20 cm宽、2 cm深的播幅,条播浸泡后的种子。
1.2.3 扦插繁殖
每年3月底或4月初多花苀子梢萌动前,选择清晨温度不高的时候进行采条,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多花苀子梢为母树,在6月—7月剪去当年生嫩枝,枝条一般只使用中下部,插穗一般长10 cm~15 cm,每个插穗上部留2层~3层叶片,插穗切口要平滑。剪好的插穗,立即放入3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中,等剪够一定数量后,将插穗条基部用50 mg·kg-1、100 mg·kg-1和200 mg·kg-1的IBA(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节调剂溶液蘸10 s~15 s,并选择清水作为对照,进行扦插。扦插选择在塑料棚内进行,并采用直插法。扦插后,注意遮荫防晒保湿,温度宜保持在25 ℃。
调查发现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多花苀子梢分布较广且集中,多生于山坡及向阳地的灌丛中,在石质山地、干燥地以及溪边、沟旁、林边与林间等处均有生长,海拔1900~2200m,与其他灌木及草本植物混生,属于群落的优势种。
通过设置样地对多花苀子梢群落特征、伴生植物和生境等进行详细调查,结果可知,伴生灌木共有17科28属30种,主要以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多花蔷薇RosamultifloraThunb.、白刺花Sophoradavidii(Franch.)、锦鸡儿Caraganasinica(Buchoz) Rehd.等为主;其伴生草本有23科33属40种,主要以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L.、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川甘亚菊Ajaniapotaninii、中华苦荬菜Ixerischinensis、鸢尾IristectorumMaxim.等为主。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多花苀子梢,多生于山坡及向阳地、石质山地、干燥地及溪边的灌丛中,并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内广为分布。其伴生植物主要以耐干旱瘠薄的灌木和草本为主,乔木较少。多花苀子梢伴生灌木主要以豆科、蔷薇科和禾本科为主,伴生草本主要以菊科、豆科和禾本科为主。
2.2.1 种子发芽试验
从表1来看:不同水温浸泡30 min对多花苀子梢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同,45 ℃与75 ℃处理间无显著影响,对照组(15 ℃)与45 ℃处理、75℃与60 ℃处理间显著性达到0.05,其余各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在所有处理中60 ℃处理效果最佳,发芽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45 ℃和75 ℃,此两种水温浸种的发芽率分别为58.93%和53.43%,均明显好于对照(15 ℃)。主要原因是随着水温的升高,加快种皮膨胀软化,使得氧气容易透过种皮,同时水温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可以增强酶的活性,从而增强种子的活力。
表1不同处理方式下多花苀子梢种子发芽能力
处理方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CK(15℃)35.11 a16.22 a16.92aA (45℃)58.93 b33.48 b36.77b B (60℃)82.65 c56.72 c72.26c C (75℃)53.43 d46.36 d47.47d
注:小写字母表示a=0.05显著水平
2.2.2 种子点播繁殖试验
利用多花苀子梢种子繁殖是最直接和简便的方法,播种前通过对种子的不同处理方式,可以适当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时,按照8 g·m-2的播种量在田间点播,播种后,通过不同的水肥等田间管理措施,记录多花苀子梢生长情况,结果显示,通过良好的田间管理,定期对其浇水(旱季3天1次,雨季1周1次)和施肥(明显木质化后施以农家肥),多花苀子梢当年最大生长量可达90 cm以上,且当年即可开花结实,通过一年的生长期,均可达到成苗标准(见表2)。因此通过种子繁殖的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
表2不同处理方式下多花苀子梢种子点播生长情况
不同处理平均株高(cm)最高株高(cm)成活率(%)开花率(%)出苗量(m2·株-1)对照33.638.278.20118仅浇水60.370.988.615.2211浇水施肥78.593.390.432.8276
2.2.2 嫩枝扦插繁殖试验
扦插后7 d,每天观测插穗条萌芽情况,待插穗条萌芽以后,每3 d观测1次生根情况。在多花苀子梢插穗条大量生根以后,分别随机抽取10根不同处理方式的插穗条,统计其平均根数及根长[6~7],如表3所示。
表3不同处理方式下多花苀子梢嫩枝扦插生根情况
处理方式生根率%根数根长CK/34.85a3.5a4.31aIBA50 mg·kg-155.52c5.6c5.84cIBA100 mg·kg-168.88d8.1e7.52eIBA200 mg·kg-184.33e10.1f8.07fABT50 mg·kg-140.55b4.2b5.21bABT100 mg·kg-166.10d7.5d7.31dABT200 mg·kg-183.74e9.7f8.05f
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性显著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多花苀子梢插穗条的生根率有明显促进作用,使用IBA和ABT处理的插穗条生根率明显高于对照,最高均可达80%以上。其中不同浓度IBA和ABT对多花苀子梢插穗条生根率促进作用均呈现显著差异,相同浓度IBA和ABT对多花苀子梢插穗条生根率促进作用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200 mg·kg-1的IBA或ABT对多花苀子梢插穗条生根促进作用最佳,因此应尽量选用浓度较高的生根促进试剂。
多花苀子梢抗旱性强,1 a开花两季,广为分布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其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资源分布较广,采种较为容易,用种子点播萌发实生苗抗逆性强,是优良的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物种和景观植物,可大量推广应用。
无论选用种子繁殖还是扦插繁殖,都是可行的,高效的,在种质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可大量育苗。其中利用多花苀子梢种子点播繁殖方式的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经过良好的田间管理,部分植株当年即可开花结果,且育苗成本低于嫩枝扦插繁殖,因此在大量育苗时可优先考虑种子繁殖的方式。多花苀子梢嫩枝扦插繁殖,适当采用高浓度生根促进试剂处理,可大大提高插穗条的生根率和成活率。
多花苀子梢多花苀子梢虽多分布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但因其适应性强,不仅适合在干旱地区栽植,也可以作为景观植物,在海拔较低地区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