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芳,黄小夏,钱笑蓉,张丽萍,卲晓薇,胡卫洁,孙彩霞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新生儿科,浙江 温州 325015)
随着新生儿学科的发展,传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父母对亲子关系建立的渴求,迫切需要创新护理模式,建立以“患儿-父母”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让早产儿及家庭获益。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family-centered care,FCC)
是指通过家庭和专业人员的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1],将关注的重点由疾病本身逐渐扩展至患儿及其家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ICU采用循证护理,提炼出最佳证据并结合新生儿科特点构建FCC护理模式,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11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57例,女婴62例,采用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选取2017年4月至11月住院的早产儿14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婴75例,女婴71例,采用FCC护理模式。FCC纳入标准:①胎龄≤34周;②父母具有一定认知文化水平,能够正常交流;③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FCC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患儿;②严重传染性疾病及伴遗传代谢疾病患儿;③母亲有传染性疾病、产科重症合并症、精神疾病史或吸毒史等。2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和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s)
1.2 获得最佳循证实践方案
1.2.1 文献检索:通过PICO(population,intervenyion,control,outcome)格式提出临床问题,然后经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协作网,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3月。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64篇,通过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3方协助判断[2]。根据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和证据的等级,最终纳入10篇文献[3-12],其中证据总结1篇[3],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篇[4-9],队列研究3篇[10-12]。我们重点对ROUÉ等[3]的证据总结进行了质量评价,经JBI证据分级方法(2010年版)评定为I级证据。
1.2.2 最佳证据获取:把检索到的证据内容与临床护理情景相关联,提出以下基于证据的最佳实践建议:①FCC硬件设施的配备;②医务人员知识培训;③家属需求调查,选择合适时机纳入父母参与FCC;④早产儿照顾者知识培训;⑤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预防医院感染发生;⑥家属护理能力评估,制定出院计划。
1.2.3 最佳证据与现有临床实践的差距分析:我科实施封闭式无陪护管理,父母每周3次与医护人员当面或电话沟通早产儿病情,出院时护士给家长提供书面及口头出院宣教。鉴于我国现有的医疗环境,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与沟通[13-14],接纳父母进入NICU参与护理,对医护人员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早产儿病情危重时期、抢救、重大医疗及护理落实时期[15],家属的参与护理有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同时,受病房环境空间限制,床边未预留相应宽敞的场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也是开展FCC的困扰因素。
1.3 形成FCC方案
1.3.1 成立FCC医疗护理小组:团队由11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医师3名;研究生3名,本科生8名。根据职责不同,将团队划分为研究组、教育组和支持组3个小组[15]。研究组负责知情同意书、调查问卷和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估;教育组负责医护人员及家长培训,包括培训课程的制定和教学质量评估;支持组负责后勤工作。
1.3.2 硬件设施的配备:通过改建设置FCC病房,大小约25 m2,配置洗手设施、家长更衣、泵奶区域,布置沙发、陪护椅、踩脚凳等,病房内采用床帘隔断保护隐私,配置远红外辐射台及病情监测和医疗用物。
1.3.3 医务人员培训:采取外出学习结合内部培训的方法,培训内容包含:①FCC概念、原则、实施流程;②如何完成从护理实施者到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③如何与家长建立发展治疗性关系;④如何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3.4 调查早产儿家属需求,选择合适时机纳入父母参与FCC:通过问卷调查早产儿家属需求,问卷分两部分:①早产儿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调查;②中文版危重患者家属需求量表(critical care family needs inventory,CCFNI)[16],一共45个条目,各条目4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该项需求重要程度越高。针对每个家长的需求调查结果,待早产儿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且生命体征平稳,同时每天超过50%所需液体量由进食提供时,可考虑开始启动FCC。专职护士通过电话对第1次参与FCC家属进行宣教,告知参与时间及流程。家长来院后需签署FCC告知书、知情同意书。
1.3.5 对早产儿照顾者开展培训:FCC教育小组制定知识讲座计划表,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时间顺序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母乳喂养或经口喂养法、沐浴、更换尿布、穿衣、更换体位、喂药、大小便记录、体温测量、袋鼠式护理及抚触、症状体征的观察等。采取小团体教育和个别教学2种方式。护理培训循序渐进,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认识及护理方式,肯定和鼓励其正确的照护方法,护士评估家属护理能力,评估合格后可独立操作相关技能,确保患儿住院期间安全。
1.3.6 采用FMEA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FMEA是一种可为关键高风险流程进行主动分析与改善的工具[17]。通过严重度、发生度、检测度评分最终得出四项高风险环节:①家属没有无菌观念;②家属手卫生不规范;③家属潜在呼吸道感染;④FCC病房人员密集度高,采取屏障措施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发放宣教手册、操作示范等形式,对参与家属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一对一手卫生指导,家属进入FCC病房前必须严格洗手,更换干净衣物;由护士逐一判断家属有无感染迹象,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感染者不得参与;FCC病房采用预约制管理,每日限定5个家庭参与,控制总人数10人以内。
1.3.7 家属护理能力评估并制定出院计划:患儿准备出院前3天,FCC专职护士对家属的护理能力再次进行全面的评估考核,不合格项目加强培训。根据患儿的病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和护理能力,护士、医师、家属共同制定个性化出院计划。出院后1周护士电话随访了解早产儿情况,保证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
1.4 FCC实施 2017年1月至3月我科完成FCC小组组建,增设FCC病房及硬件设施,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于2017年4月至11月共有146例早产儿纳入FCC,321位早产儿主要照顾者共1 755次进入FCC病房,在专职护士指导下,参与早产儿生活护理。1.5 评价指标 记录2组早产儿出生时、出院时的体质量,出院日龄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根据公式计算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速度,公式如下: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速度=(出院时体质量-出生时体质量)/(出院日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统计2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母乳喂养率,开展FCC前8个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和开展FCC后8个月(2017年4月至11月)院内感染发生率。家属首次参与FCC和出院前进行护理能力问卷测评,计算问卷评价得分。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天数和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显著提高,
住院天数缩短,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医院感染发生率 开展FCC前8个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11%±3.59%,开展FCC后8个月(2017年4月至11月)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6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2,P>0.05)。
表2 2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天数和母乳喂养率比较
2.3 早产儿家属护理能力自评 对146名家属首次参与FCC和出院前进行护理能力自评(满分110分),出院前自评总分(98.10±12.57)较首次参与FCC时的(61.45±15.07)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1,P<0.01)。
近年来,FCC在国际护理界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研究显示其长期结果包括改善新生儿的行为和神经发育,减少家长身体和情绪负担;短期结果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疾病康复;提高母乳喂养率及降低再住院率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18]。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FCC护理模式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推行FCC模式,姜楠等[19]提出在总结学习国外临床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临床现状,提倡个性化的FCC护理模式。
我院NICU早产儿FCC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整个过程采用PDCA护理质量改进的方法,借鉴最佳循证证据,采用根源分析比较临床情境,分析潜在的障碍因素[2],从医务人员培训、FCC病房设置、早产儿家长需求调查和培训、早产儿参与FCC时机选择、医院感染防控等多方面合理设计,把获取的最佳实践证据经过整合形成流程[20],成为规范化可执行的护理实践内容[21],执行过程质量由FCC专职护士把控,临床护士未增加额外工作负荷,被护士、管理者、医师和早产儿家属所接受,实践证明可长期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FCC后,观察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速度、母乳喂养率、家属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FCC前与FCC后的各8个月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除了广大医护工作者的疑虑,为今后FCC在临床推广提供支持。
本次FCC纳入家属以患儿父母为主,也包括患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属的文化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能力不同,对于同样的宣教内容其掌握程度亦不同。今后可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FCC中,患者及其家长也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配合并参与护理过程,更好地满足家长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使FCC护理工作更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同时,我们将结合早产儿随访,与社区联动,追踪早产儿再入院率及出院后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家长信息反馈以促进流程优化,提升护理质量。
总之,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护管理者积极开发创新意识,在现存的NICU封闭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出改革,支持早产儿父母进入NICU直接参与早产儿的护理,FCC护理模式有效增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家长护理能力,有利于出院后延续性护理。FCC护理模式将是新生儿护理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