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哭穷指南

2019-01-24 06:25少年怒马
故事会(蓝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杜甫

@少年怒马

朋友圈哭穷通常分两类,一类是表示自己“要吃土”了,这种情况,我一般会热心地告诉他哪种土比较好吃。

另一类,比较另类:穷啊,我的玛莎拉蒂加不起油了。这样哭穷的人,我会跟他没完没了地做朋友。

但还有一种,是真哭穷,并且一哭就有人济贫,难度系数很高。唐诗界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杜甫。

有人说,杜甫出身名门望族,老爸是县令,叔叔、姑爹也都县级干部,典型的官二代,他才不穷呢。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故事从他35岁那年说起。那一年,杜甫同学从吴越和齐鲁游学归来,到了长安。本来靠着老爸的工资,也能过两年首都生活,但没多久老爸就去世了,自己也两次落榜,找不到工作,特别穷。

众所周知,首都房价高。杜甫就在长安城南租了一间草房,白天到处投简历、面试,晚上回草房写诗,看到包租婆都不敢出声。

他当时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一份兼职,就是到王公贵族的府上当“宾客”。“老板”基本上是王爷、驸马之类,听起来很高大上,他的同事也是各种大V,什么画师、音乐人、舞蹈家之类。

贵族们经常会搞各种趴,杜甫和他的同事们,就会拿着请柬,以宾客的身份参加,写写诗、鼓鼓掌,结束了领个红包。

外人看起来,还以为他混得风生水起,其实他是个隐形贫困人口。所谓“宾客”,其实既不是宾,也不是客,更像是“文艺家佣”,管吃不管住,收入很不稳定。

多年以后,杜甫回忆这段经历,是这样说的: “我在长安13年,骑着小毛驴到处找饭碗。早上去敲土豪的门,晚上跟在他们的车后面吃尾气。参加饭局都是最后才通知我,好吃的都没了。真辛酸啊!”

有一年的八月,长安连降暴雨,物价上涨,朝廷开仓救灾,杜甫每天去排队,买五升打折的大米,一半用来吃,一半换成钱买酒。没错,杜甫酒瘾很大,也喜欢请朋友喝酒,即便卖粮食都要请人喝酒,那个被邀喝酒的朋友可以说相当荣幸了。

后来爆发安史之乱,大唐一片哀鸿,尤其是长安和洛阳。原来还能给他点打赏的王公贵族,现在自身难保。杜甫更穷了。

在某个逃难的日子里,他饿极了,一摸口袋,只有一个硬币。他苦笑一声,又写了一首诗,很写实,名字就叫《空囊》,他已经开始吃柏树皮,喝露水了。最后的一文钱舍不得花,以避免身无分文。他终于受不了了,听说成都还没打仗,有吃的,就去了成都。

先是托朋友在浣花溪畔找到一块空地,要自建房,但身无分文,怎么建?很简单,哭穷。

建筑材料是他一个表弟给的,房子建好了,他想在院子里种几棵果树,就到处求助。向一个姓萧的朋友要桃树: 嘿,朋友,桃树苗来一百棵,春天前快递到我家哈。

又向一个姓韦的朋友要绵竹:你家的绵竹长得真快啊,我的院子里就没有,分一点给我呗(《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还向一个姓徐的朋友要李子树和黄梅:我的草堂里要搞绿化了,李子、黄梅都行,赶紧给我几棵(《诣徐卿觅果栽》)。

最夸张的是,他连吃饭的碗也没有,于是:大邑县的瓷碗又轻又结实,颜色雪白,声音像玉一样,我看见了,你家就有,赶紧给我送点来吧(《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是不是觉得杜大叔太耿直了,但以上这些还只是他的普通朋友,要是对铁哥们,他会更直接,比如高适。

那一年,高适在成都附近的彭州做副市长。虽然已经飞黄腾达,但他早年跟杜甫、李白三个人,有过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激情岁月,兄弟情义还在。

你必须心怀慈悲、人品过硬、视金钱如粪土,才能穷得理直气壮,穷得伟大。

杜甫急着用钱,但高适这厮迟迟不回消息,杜大叔就急了:兄弟,你啥时候帮我呀,赶紧的,别磨叽(《寄高彭州一绝》)!

这些诗一首首读下来,又想笑,又莫名心酸。这就是杜甫,不管是雄浑顿挫的大诗,还是调侃自嘲的小诗,都让人觉得真实。当然,凭借靠谱的人品和耿直刷脸,杜甫的后半生,基本都是在朋友接济下度过的。

那么,问题来了,杜甫为什么会穷到这种地步?我总结了几个原因,抛开当时不可抗拒的战争因素不说:

一个是,杜甫不懂做生意。

我们只知道杜甫是个诗人,其实他还做过生意——卖中药。

没错,不管是在长安,还是成都,以及临死之前的流浪时期,杜甫都一直做着卖药的生意,不过杜甫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总是赔钱。

不然,他懂中药、又懂酒,要是把草药在酒里一泡,搞个“子美药酒”,工商和药监局又不管你,写几首厉害的广告诗宣传一下,怎么着也得奔小康吧!唉,文人就是不懂生意。

第二,是不会拍马屁。

那时,有一种诗叫“干谒诗”,类似现在的简历。没节操的诗人会在诗里,拼命地拍对方马屁。杜甫在最无奈的时候也写过。

不过说实话,那些诗他都写不好,因为他打心眼里不是那样的人。按说,杜甫是有过机会的,安史之乱中,他投奔唐肃宗,就得了一个左拾遗的职位,虽然只是个从八品的小官,但好歹是跟皇帝一起办公的,要是圆滑一点,安身立命也不成问题。

但杜甫不这样,他要为人民代言,什么“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什么“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组织、有计划地撕朝廷。在那个朝廷掌握一切生杀大权的时代,这样写文章很危险的。

就是因为杜甫太过于伟大,所以,唐肃宗那个乌烟瘴气的朝廷肯定是不会重用杜甫的。

杜甫很穷的第三个原因,是穷大方。

晚年流浪时期,他还做着他的中药小生意,碰到集市就去摆地摊,遇到没钱买药的人,就会免费赠送。

在夔州,有一个做大官的朋友,给他拨了40亩地和一个小院子。他的小院子里,有一棵枣树。西边的邻居是个孤寡妇女,经常来摘他的枣子吃,杜甫从来不管。

后来他要离开夔州,就把那个小院儿送给一个姓吴的朋友。有一天,那个寡妇又来“偷枣”,朋友很生气,就向杜甫告状。

杜甫写了一首诗来解决这个盗窃事件:西边的邻居来打枣,你不要阻拦,她无儿无女,没吃的。要不是因为太穷,谁会做这种事?她内心很恐惧,所以你要对她好一点。她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多此一举,但你要是用篱笆拦起来,隔阂就成真的了。她跟我说过,因为官府征税她一贫如洗,唉,兵荒马乱的,谁都不容易(《又呈吴郎》)。

啥叫胸怀,这就是。

最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心太软。

那一年,有个姓韦的左丞相很欣赏杜甫,就给了他一个县尉的工作。县令是一个县的行政长官,县尉是军事长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不打仗的时候,县尉主要工作是处理刑事案件;如果打仗,县尉就得干两件事,征兵和收税。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朝廷征兵,连未成年人和老头都不放过;收税更残酷,老百姓如果不从,就棍棒伺候,所以这是个必须心狠手辣才能胜任的工作。一个掌管别人生死大权和经济的基层官员,肯定是有油水的,但杜甫却谢绝了,宁愿去做一个军队的仓库管理员。

为啥叫他“诗圣”呀?你可以在诗的文采上超越他,但在诗的品格上,杜甫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你看,哭穷也是要资本的。你必须心怀慈悲、人品过硬、视金钱如粪土,才能穷得理直气壮,穷得伟大。否则,就赶紧搬砖吧。

猜你喜欢
杜甫
登高
跟着杜甫游成都
时空交感(外一篇)——杜甫《地隅》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初探杜甫诗歌中的思想体现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