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怀抱生命的教育》是一本令人一见喜欢,一读倾心的书,因为它有素雅的装着,有平易近人的故事,有丰饶的趣味,因为它寄寓着理想与盼望,更因为它没有任何的门槛,它是教师汲安庆梳理出的关于教育的见闻、见解、见识的随想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天起直到现在,汲安庆一直不变的身份是教师,一直热爱的事业是教育,一直在思考的核心词汇是 “生命”。
正因为此,汲安庆的课堂是所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见解与个性的舞台。即便是故意找乐子的插科打诨,即便是旨在博人一笑的种种行为,当事人也能从汲安庆那里得到适时适当的鼓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是置之不理。讲授巴金的散文诗 《月》时,王永康在面对老师“嫦娥会在明月中看到谁的面影”时,犹如发现金矿般地回答道:“猪八戒,那一定是猪八戒。”面对这样子虚乌有近乎乱弹琴的答案,多数老师会当场批评或训斥的。汲安庆没有。在听过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之后,他绕了回来,绕到了王永康的答案上。他说: “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赫舍尔说得好: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拿永康来说吧,他内心可能活跃着一个机智、幽默的面影,只是他没有拿捏好,稍微走了点形,就变得不免有些滑稽、浅薄了。”
有委婉的批评,有适度的关切,有不动声色的鼓励,这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机智与艺术,也展现了课堂驾驭者的人道主义情怀。课堂的核心,在于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进行精心的设计。由此说来,汲安庆的课堂也就有了鲜明可感的温度。教师虽身在课堂,却是近乎隐身的,他只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在本书的序言 《我生命中的三种重要意象》中,汲安庆有一句传递着深刻生命体验的话: “扎实行走,每日完成精神生命的拔节,我真的做到了。这谈不上什么崇高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更多的是本于不断超越、心塑自我的渴望。”精神的成长本就是 “生命”的题中之义,落实到每一个渴望未来的人身上的话,成长必然是自发的一种习惯行为。与身外的人和事统统无关,因为这是他的一种内在需求。故而,行走之后的拔节就是他人难以理解的渴望,极其强烈的渴望又无须与外人道。在成长的重要阶段里,遇见一个如汲安庆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甘霖雨露的教师,是可以受用一生的福分。
怀抱生命的教育,就是教师用热乎乎的生命去怀抱学生热气腾腾的生命,让生命引领生命的成长,摔倒了就扶起,疲累了就宽慰,退却了便鼓励,绝望了便陪伴。因而,怀抱生命的教育必定是教师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互相给予、相互馈赠、相知相守。所以,当教师把机会留给学生们时,他们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折服于汲安庆在文中随意流露出的许多话语,折服之余还令我心中思考良多。这些分布在不同篇章里的或长或短的心灵片段,足以体现汲安庆教育理念中的生命意识。没有对生命的关切,就没有教育的出发点;没有对生命的关爱,就没有教育的真情感;没有对生命成长的牵挂,就没有教育的使命感。
《淑女,还是懒猪》中写道:“学生喜欢私下里叫我这个和他们父辈一样大,甚至比他们父辈年龄更大的家伙为 ‘庆哥’,或许其主要原因便是我有意无意地保护了他们的各种希望吧。”这是多么将心比心的感人解读,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与庆哥之间毫无隔阂的融洽相处。这样的画面,依稀有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如一家人一样的亲密无间。 《心中的笔》里说: “孩子们刻画美好人性的画笔从来没有停下来过,只不过我忽略了他们的刻画过程,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画笔,然后轻率地将 ‘不可救药’‘麻木’ ‘懒惰’等一个个标签强行贴在了他们的身上……”这是深刻的自省与反思,犯错误的学生当然可以批评,但是一定要注意言语的量与批评的度,切不可因为某些错误而伤害一颗少年的心。有时候,过量与过度的批评指责,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尊严,伤害的可能是一个人的未来。 《“被家访”的三次经历》中写道: “场地不同,心境不同,教育气场的强度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如果缺乏眼睛的参与,宁静心境的保证,以及爱的情愫的慢煲细熨,教育的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正因为有所有老师于家访现场对阿兴发自肺腑的鼓励,才会让阿兴父母在听到赞许之后留下感激与欣慰的泪水,关心与泪水的相互交融,才引领阿兴彻底改变学习的困局,开始默默发奋。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也是关于教育的所有精神要素的核心与基础。怀抱生命的教育,就是给予生命温暖,给生命创造适宜成长的时间与空间,促其萌芽,再经由点滴的积累逐渐长成茁壮的大树。每个生命都有它自己的来路与去处,我们不必也无法要求每棵树木都参天,只需促成它长出自己的模样即可。
有师生之间心灵互相碰撞、激荡的地方,就有教育故事的悄然流传,这些故事要么流淌在师生心中,要么流露于教师的笔下。写下便是自我教育生命走过的痕迹,写下便是教育生命每天行进过后的知足常乐。快乐于心中的贮存,会推动教育生命走得更加大气、浩荡、壮丽。
在 《梦想,年轻的标尺》中,汲安庆有一句令我忍不住要广而告之的话: “梦想不断变化,但是热情和诗意一直贯穿始终,且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也成了深受他们欢迎的 ‘庆哥’,这真的要归结于自己不断做梦的憨直了。”憨直的人也许会碰壁,会受嘲讽,会被“穿小鞋”,但是时日一久,其人格的魅力与梦想的力量,必然会令本人以及周围的人受益良多。拥抱着梦想的前进路上与实现梦想之后所拥有的精神之光,恰恰可以成为周围人的榜样。
《怀抱生命的教育》正是汲安庆追逐梦想的见证之一。面对教室里的莘莘学子,汲安庆是温爱的、仁厚的、赤诚的。面对当下的教育流弊,汲安庆有如鲁迅那样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因为梦想的驻留于心,所以在汲安庆的笔下,与对教育的爱之深并行不悖的是对教育之弊的责之切。
汲安庆认为善问是一种主动生长。可是在当下的学生当中,善问却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究其原因,作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奴性基因的顽固、面子思想的沉重、对被灌输听课模式的依恋、很多老师的盲目自信。汲安庆把矛头指向教师这个职业,指向自己,他告诉自己必须力戒此弊。他抨击当下不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为师者, “重术轻道,重分轻德;以自我为体,学生为用;以教学为副业,以炒股、开店、培训等‘余事’为主业。赤裸裸地只认分和钱, ‘利’字当头,责任沦丧,又谈何教育的高尚、高远?”又谈何育人或度人?生命意识的明显缺失,已让教育成为徒有形式的空壳。
一个追逐梦想的教师所带出的学生,必也是拥有梦想的新一代年轻人。有学生沈悦的来信为证:“您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和别有新意的课后辅导方式,以及那根铁制的教鞭,给包括我在内的全班同学甚至很多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我也走在成为一名老师的路上,回顾多年前您的课堂,仍然觉得受教良多。”在与苏宁峰老师进行关于 “输”的讨论中,汲安庆说: “是的,我更喜欢跳出输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突破自我,不断与优秀的自我相遇,进而充分享受生命自由、快乐地成长。”逐渐走向优秀的人通常是比较无所谓输赢的,因为在渐变的日子里,输会越来越少,赢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他会越来越看淡输赢的局面,因为输赢总是与别人相比的结果,而他最看重的是自己与自己相比的结果,他会习惯性地问自己:未来的自己会不会瞧不起现在的自己?今天的自己是否胜过昨天的自己?自己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到底能够走多远?
《怀抱生命的教育》是一个蓬勃奋发的生命关于教育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我读之而意气风发,仿佛坐上了由他驾驭的 “前进号”航船,行驶在教育之路的大道上。在收获了内心的丰富与喜悦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个恒久的榜样。